民国时期,河南最著名的武术民间团体是培英武术社。它是 民国三年(1914年)由孙霁红在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创办的, 该社主要传授弹腿门、少林门、甚家罗汉拳、太极门等拳种器 械、对练及摔跤、举石担、石锁等。培英武术社是近代河南第一 个私人创办的武术团体②。孙霁红精通少林门、弹腿门、甚家罗 汉拳等各类拳种,并能兼取众长,融会贯通,故授徒甚多。开封 武术界许多著名的武术人士,如聂增永、杨余贵、卜文德、徐 芳、鲍忠功等均出自其门下,后来他们都成为河南武术界的中坚 力量,活跃在中州武坛③。2004年10月87岁高龄的卜文德老先 生还代表河南郑州,在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比赛上获得了乾坤剑 表演的金牌,被媒体称为“河南武林的骄傲“ ®o
今日的中州大地,仍然沿袭传承习武风俗,武术活动在民间 广泛开展,武术社团活动轰轰烈烈,民办武术学校遍及全省,目 前,河南省内武术学校已达600余所,在校学生达十余万人,在 全国名列前茅。
2004年10月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龙 腾少林——迎宾武术长廊”的大型迎宾式是这次武术节上的一 个亮点,这次活动在登封举行,少林武术是主要表演形式。迎 宾路线从登封市标开始到少林寺,全长共18.5公里。在沿途的 公路上以及沿路两侧的山坡上、丛林中、沟壑内共设立了 351 个武术表演方阵,来自于登封武术学校的四万多名训练有素的
- 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体育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 开封体育志编纂委员会:《开封体育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 李学文:《开封之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 邢进:《郑州高龄师徒双剑夺双冠》,郑州晚报,10.17 ( AA )„ 学生参加了表演①。像这样在一次活动中出动人数众多,并且参 与队员个个训练有素的情况,只有在河南省才能看到,况且这4 万人的表演队伍,仅是登封当地的武术学校的部分学生数目,可 见中州习武者之多。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的迎宾活动,充分展示 了中州武术文化的风采,展示了中州武术活动良好的群众基础。 像这样的活动“在世界上也是为数不多的”②。这充分表明,武 术馆校已成为河南民办教育典范,成为中州大地一道奇特亮丽的 风景线和武术文化现象。
在开封春节期间举行的中原武术文化庙会,引来了全省各地 武术高手登台献技,观者如潮,充分展示了中州武术的文化风 貌,反映了中州地域内延续千年浓厚的尚武风俗,映射出中州武 术文化的日益繁荣。
图13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迎宾仪式
- 资料来源:《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指南》。
- 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组委会主任、郑州市市长王文超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讲话:
《郑州晚报》,
2004.10.17A3„(二)尚武遗风——中州武术的尊师礼节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的优良美 德。《尚书•泰誓》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君与 师等同起来,可见师之重要。荀子提出了 “天地君亲师”,他认 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 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 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 三本也”①。并进一步从国家兴衰与尊师的认识高度上指出: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 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快。”②(“快” 是放肆的意思)因此,不论是书香门第,还是平常百姓,在社会 的各个阶层的人家中,都供奉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刻也 不敢忘怀。可见这种尊师观念已经家喻户晓,深入到了人们的心 中,成为中华民族独具风格的文化传统。直至近现代,一些尊师 的礼俗仍然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广为流传,并构成那个行业的 行规礼俗的一部分。
在过去,武术作为一门技巧性很高的技艺,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养家糊口维持生存的手段,大多采用口传面授,师徒的传承方 式。因此,中州武术界非常讲究尊师礼节。这种尊师重道的传统 习俗,在中州的许多拳种流派中一直沿袭至今,它主要以拜师、 侍师、敬师、报师、祭师等几个方面组成,尤其看重拜师仪式, 认为只有通过拜师仪式,老师才会把自己看成他的真正学生,才 会被老师另眼相看,才能学到真正的功夫。老师把举行过拜师仪 式的学生称为“入师弟子或入室弟子”,没有拜师之前只是“记
- 《荀子•礼论》。
- 《荀子•大略》。 名弟子”。因此,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把拜师仪式看成是非 常隆重和严肃的事情。这种传统习俗,在河南的许多拳种流派 中一直沿袭至今。下面我们把在中州流行的拜师仪式的程序作 一介绍。
在正式收徒弟前,老师对学生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一段 时间的考验后才能决定是否择为徒。现在,有的老师要看学生 的比赛成绩是否达到要求。举行拜师仪式首先要选择一个良辰 吉日。举行仪式时,需要有三师在场,即引(荐)师、送(徒) 师和见(证)师,有“三师俱全才能入其门”的规矩。除了 “三师”以外,一般还要邀请武术界的知名人士和德高望重的前 辈参加,即告诉大家收了徒弟。收徒的仪式一般由本门派的掌 门人或德高望重的前辈做入师主持。仪式一般包括敬祖、呈帖 行礼(头顶门生帖)、接帖签收、敬客四个程序。仪式开始,首 先,拜师的学生先给祖师爷上香,叩拜师祖;然后把事先准备 好的拜师帖(也叫“门生帖”)举过头顶,双手向师傅呈上,并 向师傅、师母三叩首(回族不叩首,只鞠躬)。给师父师母行完 礼后,还要向“三师”行礼,意思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再依 次向师伯、师叔,以及本师门兄弟行礼,表示成为一家人,以 后要多加关照。
学生所呈的帖子,一般是有封面和封底的、中间可以折叠 的纸张组成折子。现在有的用市面上做好的现成的证书代替。 有的很简单用红纸折叠起来即可。老师一般不要求帖子的质料。 帖子里的内容一般是:某某,愿拜谁为师,拜师后应履行哪些 义务,以及自己的生辰八字(现在是出生年月)o同时帖子里面 还要夹有“学费”,学费数额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可多 可少,老师也不会计较多少。但不管多少,学费是必须要有的, 以图吉利。
图14各类拜师帖
老师接过学生呈上来的帖子,宣布愿意收此学生为徒,并 向学生介绍本门的门规戒律,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执行。有的老 师把这些门规戒律事先写好,拜师时交于学生。同时,老师向 学生还礼,赠与学生礼物。这些礼物一般为武术的器械和服装 鞋袜等。大部分老师送学生练功穿的鞋子,意思是要脚踏实地 的刻苦训练。
举行完上面的仪式程序以后,要以老师的名义请参加这次拜 师仪式的所有人员吃饭,即敬客。意思是请武林界的各位同仁认 识自己新收的徒弟,并且请诸位以后要多加关照。席间拜师学生 要向客人敬酒,以便加深印象,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一旦举行完拜师仪式,就等于入师,就要遵循“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规矩,老师对待爱徒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 样,精心传授技艺;学生要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父亲” 一样来尊 重和侍奉,把老师的妻子称为“师娘”。因为父母只是养育了子 女的身体,而师傅交给你的是生存的本事和终生吃饭的门头。平 时要尊敬老师,老师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要主动去做。每到 传统节日要带上礼品慰问老师。在中州武术界有着“三节两寿 辰”尊师的传统,即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节日以及老师和 师娘的生日,都要以时果礼品敬献给老师,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
和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
学生如果取得了什么成就都要向老师汇报,送礼,表示没有 忘记老师的栽培之恩。这叫做“报师”。
如果老师故去,要为老师送终,参加为老师举行的一系列丧 葬礼仪。以后每年要去祭拜老师亡灵,以表达对老师的哀思。也 就是说,学生确实是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对待老师,在老师 活着的时候要恭敬地侍奉,死了则要向祭祀父母一样去祭祀他, 即“祭师”。
浏览4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