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中州武术界的尊师重道的礼俗非常普遍,主要以拜师、侍师、敬师、报师、祭师等几个方面组成。其中拜师仪式是最为隆重的,只有拜了师才会有侍师、敬师、报师和祭师几个部分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社会功能增加,传授途径增多, 师傅教徒弟的这种作坊式的教育方式逐渐减少,随之代替的是 规模较大的学校教育的方式。河南省各级各类武术学校林立, 也表明了武术传授方式的多样化。但是,这种传统的尊师仪式 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在民间和一些武术学校仍很盛行。只是有 的程序减少了,举行拜师仪式的范围缩小了而已。在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一些武术学校对于举行过拜师仪式的学生,才认 可为自己的弟子,以区别于其他学生。对这些弟子们,就会另 立“小灶”单独辅导,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花费的精力 都会比其他学生多一些。有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对于学生和弟 子是有区别的,教学生动作,教弟子用法。即对于学生不讲动 作方法和用法或者简单讲解,对于弟子(即举行拜师仪式的学 生)就要“喂招”,精心解释每个动作的各种用法以及破解的 方法。
尊师重教,无疑是传统武术礼仪习俗中闪烁着灿烂光芒的精 华部分。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拜师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封
建思想糟粕,通过拜师而确立起来的“师徒”关系实际上是模拟 的“父子”关系,拜师仪式的作用是使这种“父子”关系合理化 并由此确立徒弟对师傅的各种义务(侍师、报师、祭师),其实 质是一种宗法血亲制度。另外,旧时许多习武之人是以传武授徒 为生,或将武艺作为生活的一种辅助手艺、技能,收徒赚钱养家 糊口是传武的目的,在“重农轻商”思想浓重的农耕时代,这种 以经营为赚钱目的的活动就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出现。现在一些拳 师收徒举行仪式也存在着变相收费的现象。旧时强调的师道尊 严、严格地继承师法的现象,在社会新形势下,已成为了阻碍中 州武术健康发展的沉重的包袱。我们应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继承传统尊师中有利于中州武术发展的尊师重教的优秀思想,摒 弃封建宗法的糟粕,建立起新的尊师重教的礼仪文化,促进中州 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
六、艺术作品 咏少林武术诗存
诗是运用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和抒发情感的一 种文学体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都为少林武术的精湛而叹服,他们留下了歌颂少林武术的诗篇,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少林武 术提供了依据。
通过文献资料,我们查阅到有关描写少林武术的诗篇共44 首。其中古代为13首,现代为31首。从我们收集到的诗篇的年 代分布情况来看,这些诗篇大多集中在明朝和现代两个时期。这 可以间接地说明,少林武术发展的两个鼎盛时期应该是古代的明 代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少林武术的重新辉煌时期。从诗篇中所 描写的少林武术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 过少林棍僧助唐的叙述,来说明少林武僧对国家所作的不朽贡献 以及少林寺因武显名的光荣历史,歌颂了保邦靖世的少林精神。| 如明代顾炎武①的《少林寺》中“海内昔横流,立功自隋唐” 一 句,点出了隋末少林棍僧救助唐王的事迹,充分歌颂了少林寺的 光荣历史;“疆场有艰虞,遣之捍王事”进一步说明少林僧兵是 一支保卫国家疆土的雄厚力量,能够随时听候国家调遣,为国捐 躯。其全文如下: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海内昔横流,立功 自隋唐。宏构类宸居,天衣照金织。清梵切云霄,禅灯晃苍翠。 颇闻经律余,多亦谙武艺。疆场有难虞,遣之捍王事。今者何寂 寥,闻哉成芜秽。坏壁出游蜂,空庭够荒雉。答言新令严,括田 任污史。增科及寺庄,不问前朝赐。山憎缺餐粥,主守无一二。 百物有盛衰,回旋倘天意。岂无材杰人,发愤起颓废。寄语惠场 流,勉待秦王至。
现代武术家温敬铭先生的《赞少林》的五言联句,也生动地 歌颂了少林武术的精湛,抒发了保邦靖世的情怀。其诗文为:赫 赫少林拳,创造在中原。盛誉遍世界,技威扬河山。名家代代 出,圣手时时现。丰功记彤史,伟绩载黄卷。僧徒佐唐宗,边澄 服倭番。复明举大旗,抗清申洪愿。两诫雄文在,二经妙技传。 红拳着发活,绵掌技艺先。少林棍法妙,罗汉拳势险。伟哉少林 '派,光辉照武坛。②
其二,描写了少林寺以禅、武两绝见称于世,道出了少林武 术禅武合一的文化特色。如明代周易③的《入少林寺》这样写 道:梵宇称奇绝,山僧负胜命。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④诗 的前两句“梵宇称奇绝,山僧负胜命”,首先说出了少林寺的双 奇,一梵宇天下称奇,二山僧都“负有胜命”,这里与别处的和
浏览3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