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中州武术界的尊师重道的礼俗非常普遍,主要以拜师、侍师、敬师、报师、祭师等几个方面组成。其中拜师仪式是最为隆重的,只有拜了师才会有侍师、敬师、报师和祭师几个部分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社会功能增加,传授途径增多, 师傅教徒弟的这种作坊式的教育方式逐渐减少,随之代替的是 规模较大的学校教育的方式。河南省各级各类武术学校林立, 也表明了武术传授方式的多样化。但是,这种传统的尊师仪式 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在民间和一些武术学校仍很盛行。只是有 的程序减少了,举行拜师仪式的范围缩小了而已。在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一些武术学校对于举行过拜师仪式的学生,才认 可为自己的弟子,以区别于其他学生。对这些弟子们,就会另 立“小灶”单独辅导,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花费的精力 都会比其他学生多一些。有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对于学生和弟 子是有区别的,教学生动作,教弟子用法。即对于学生不讲动 作方法和用法或者简单讲解,对于弟子(即举行拜师仪式的学 生)就要“喂招”,精心解释每个动作的各种用法以及破解的 方法。

尊师重教,无疑是传统武术礼仪习俗中闪烁着灿烂光芒的精 华部分。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拜师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封

 

建思想糟粕,通过拜师而确立起来的“师徒”关系实际上是模拟 的“父子”关系,拜师仪式的作用是使这种“父子”关系合理化 并由此确立徒弟对师傅的各种义务(侍师、报师、祭师),其实 质是一种宗法血亲制度。另外,旧时许多习武之人是以传武授徒 为生,或将武艺作为生活的一种辅助手艺、技能,收徒赚钱养家 糊口是传武的目的,在“重农轻商”思想浓重的农耕时代,这种 以经营为赚钱目的的活动就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出现。现在一些拳 师收徒举行仪式也存在着变相收费的现象。旧时强调的师道尊 严、严格地继承师法的现象,在社会新形势下,已成为了阻碍中 州武术健康发展的沉重的包袱。我们应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继承传统尊师中有利于中州武术发展的尊师重教的优秀思想,摒 弃封建宗法的糟粕,建立起新的尊师重教的礼仪文化,促进中州 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

六、艺术作品 咏少林武术诗存

诗是运用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和抒发情感的一 种文学体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都为少林武术的精湛而叹服,他们留下了歌颂少林武术的诗篇,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少林武 术提供了依据。

通过文献资料,我们查阅到有关描写少林武术的诗篇共44 首。其中古代为13首,现代为31首。从我们收集到的诗篇的年 代分布情况来看,这些诗篇大多集中在明朝和现代两个时期。这 可以间接地说明,少林武术发展的两个鼎盛时期应该是古代的明 代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少林武术的重新辉煌时期。从诗篇中所 描写的少林武术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 过少林棍僧助唐的叙述,来说明少林武僧对国家所作的不朽贡献 以及少林寺因武显名的光荣历史,歌颂了保邦靖世的少林精神。| 如明代顾炎武①的《少林寺》中“海内昔横流,立功自隋唐” 一 句,点出了隋末少林棍僧救助唐王的事迹,充分歌颂了少林寺的 光荣历史;“疆场有艰虞,遣之捍王事”进一步说明少林僧兵是 一支保卫国家疆土的雄厚力量,能够随时听候国家调遣,为国捐 躯。其全文如下: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海内昔横流,立功 自隋唐。宏构类宸居,天衣照金织。清梵切云霄,禅灯晃苍翠。 颇闻经律余,多亦谙武艺。疆场有难虞,遣之捍王事。今者何寂 寥,闻哉成芜秽。坏壁出游蜂,空庭够荒雉。答言新令严,括田 任污史。增科及寺庄,不问前朝赐。山憎缺餐粥,主守无一二。 百物有盛衰,回旋倘天意。岂无材杰人,发愤起颓废。寄语惠场 流,勉待秦王至。

现代武术家温敬铭先生的《赞少林》的五言联句,也生动地 歌颂了少林武术的精湛,抒发了保邦靖世的情怀。其诗文为:赫 赫少林拳,创造在中原。盛誉遍世界,技威扬河山。名家代代 出,圣手时时现。丰功记彤史,伟绩载黄卷。僧徒佐唐宗,边澄 服倭番。复明举大旗,抗清申洪愿。两诫雄文在,二经妙技传。 红拳着发活,绵掌技艺先。少林棍法妙,罗汉拳势险。伟哉少林 '派,光辉照武坛。②

其二,描写了少林寺以禅、武两绝见称于世,道出了少林武 术禅武合一的文化特色。如明代周易③的《入少林寺》这样写 道:梵宇称奇绝,山僧负胜命。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④诗 的前两句“梵宇称奇绝,山僧负胜命”,首先说出了少林寺的双 奇,一梵宇天下称奇,二山僧都“负有胜命”,这里与别处的和


  •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 张国臣,吕江水:《少林寺词选》,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5

  • 周易,生卒不详。

  • 徐长青:《少林寺与中国文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尚不一样,既要礼佛,还肩负着护寺卫国、平乱安民的重要使 命。紧接着“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就更进_步说明了少林 寺僧禅武结合的特点。明顾炎武的《少林寺》中的“颇闻经律 余,多亦谙武艺”,也说明了少林寺僧既学佛又习武的禅武合一。 从俞大猷①《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中,我们也能找到禅武归 一的依据。其全文为: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 锡飞如北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巅。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 边。②曾经跟随作者在军中学习棍术三年有余的少林武僧宗擎, 十三年后前来叩见作者,作者喜出望外,叙述往事,谈经论武, 并以诗相赠。“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说明了既学伏虎剑, 又学降龙禅;剑诀禅戒的互为补充。“杯渡游南粤,锡飞如北 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巅”,中间的两句既写实,回忆他们 走南闯北,翻山越岭,无往不胜的经历;又写虚,来说明只有禅 和武集于一身,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 边”,最后一句是忠告宗擎,不要因武艺在身,就去追求物质上 的享受,只有超然物外,才能得到禅心。诗中充分反映了禅武之 间的密切关系。


其三,描写了少林武僧精湛的武术技艺和少林武术内容的博 大精深。明代程绍③的《少林观武》可称得上是少林武术史上的 优秀诗证。其全文为: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刚 强剩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 即传灯。中天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这首诗以作者亲 眼所见,描绘了明代少林寺僧习武的壮观场景,读来能使读者好

  • 俞大猷(公元? ~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明代抗倭名将。

  • 徐长青:《少林寺与中国文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 程绍,字公业,德州人。明万历(公元1473-1520年)间进士,曾任河南巡抚, 官终工部右侍郎。


像身临其境,如见其面,如闻其声。“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 棒技层层”描写了少林武僧演练时,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勾画 出了少林武术演武的宏大场面,充分说明当时少林武术内容之繁 多;“刚强剩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剩,作多余讲,一 个“剩有”,一个“轻携”,活灵活现地点出了少林武术威猛和敏 捷的特点,写出了少林寺僧精湛绝伦的高超技艺。明代袁宏道① 《山中逢老衲,少时从征有功者》,全文为:头发遮眉白,归来五 乳峰。梦中闻虏笑,定起看经慵。戒铁支为枕,衲衣挂在松。闲 时穿洞壁,欲去缚狞龙。此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征战有功的老僧, 反映了僧人的习武生活,从侧面说明了少林武术之精妙。这个老 僧连眉毛都白了,年轻时为国出征,年老了又返回寺里,但在梦 中还常常梦见当年驰骋疆场,金戈铁马的岁月。“定起看经 慵”,说明了老僧因常年征战,只重武术,年老了已经懒得读经 了,但“禅定”却有功夫。“戒铁支为枕,衲衣挂在松”,形象 生动地描写老僧日常生活是何等潇洒,看不出一点儿“老”的样 子,映射出老僧高深的武功和它所运用的战斗武器——铁棍。 “闲时穿洞壁,欲去缚狞龙”,更进一步写老僧武功之高强, “穿洞壁”颇有些神奇,是说老僧能像传说中的崂山道士一样穿 壁出入,这只是借喻,而非写实。老僧并没感到自己的“老”, 你看,他时时还想重归战场杀敌立功呢!这首诗以形象而明快 的笔调,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一位久经战场而归的老僧形象,老 僧虽然年事已高但功夫尚在,尚武精神尤存,进而赞颂了少林 武术的神奇。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位老僧的尊号,但其生动的形 象却流传百世。

浏览3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