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

“中州古代绘画艺术不仅具有中华民族纯朴的艺术气质,而 且透溢出九州腹地的艺葩馥香”①。在描绘中州武术的壁画中, 少林寺内白衣殿中的壁画,可称得上是中州武术文化的珍品。白 衣殿内南北墙壁上有清末绘制的武僧演武图,又称罗汉手搏像、 少林捶谱。其北壁绘的是少林武僧在大雄宝殿前的徒手格斗,共 16组,33位武僧。描绘的是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满族大 员麟庆代巡抚杨海梁祭嵩山至少林寺,寺僧为之演武的情景②。 殿南壁绘有少林武僧演练刀、枪、棍、剑、戟、袖圈等少林兵器 格斗的场面,共计15组。这些壁画绘制精巧,艺术性极高,充 分展示了清代少林寺僧习练少林武术的场景,表现了寺僧们精湛 的武艺。这些壁画不仅是研究少林武术及壁画艺术的珍品,同时 还具有极重要的文物价值。

少林寺内的捶谱堂是1985年重修少林寺时,在原来的西来 堂的遗址上新建的850平方米的四合院式长廊,并将历代少林寺 僧习武的主要拳法及僧兵历史故事,分14组、215尊塑于长廊 之中,由此名之“捶谱堂”。它可谓是新的中州武术文化景观。

另外,著名查拳武术大师常振芳墓位于河南省通许县。陈


  • 张立孚,何平立:《中州文化》,第2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 吕红军:《嵩山少林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墓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这为我们寻 根问祖、拜谒先人提供了去处。同时也显示了中州武术文化的 深厚根基。


五、民俗武风

住活在中州地域的人们,由于受到历史、地理环境、政治、 经济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自古就形成了尚勇好武的社会风俗,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这种习武风俗在新的社会环 境中,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不断的 变化,由防身自卫的单一功能,进而发展成为集健身、娱乐为一 体的多种功能,并存在于各种社会生活的形式当中,形成了丰富 多彩的浓郁的民俗武风。

(一)延续千年的民俗武风

武术活动不仅是提高战斗力的方式和人们健身的有效手段,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武术同时也成为人们娱乐的生活 内容之一。两汉时期,中州地区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杂技歌舞 等表演形式的活动非常普及并且丰富多彩,这些活动通称为百 戏。武术就属于百戏之中的角抵戏或手持器械的武舞,即人与人 运用武术动作进行的攻防对练的演练形式。东汉时期,中州的角 抵表演非常普及,都城洛阳不仅宫廷常有“时览卞射武戏”①, 而且民间也很盛行。在《汉书》中曾记载“元封三年(公元前 107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元封六年夏,京师 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②,中州人张衡因喜爱角抵戏,所以就

  • 《汉书•哀帝纪》。

  • 《汉书•武帝本纪》。 有了 “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①的说法。由此可见,习 武作为一项民间娱乐习俗活动在当时的京师洛阳的盛行。人们通 过习练和观赏武术表演来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同时,在这些活 动中武术动作技术也得到丰富和提高,促进了武术自身发展。


隋炀帝时,建都于中州洛阳,唐朝洛阳又是东都,社会依然 繁荣,民间习武风俗沿袭不衰。再加上隋、唐武举制的建立,对 民间习武活动更是一种引导。习武不仅是练兵、健身、娱乐的手 段,同时还成为仕途之道,“仕宦之诱,无疑能激发更多的人的 习武热情” ®O因此,武举制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州习武风尚,武 术技艺也得到不断的丰富。

北魏时期民间习武活动盛行不衰,《洛阳伽蓝记》③中曾记 载了洛阳寺庙前阅武场上开展演练武术等百戏的热闹场面:“禅 虚寺,在大夏门外御道西。寺前有阅武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 千乘万骑,常在于此。有羽林马僧相善角抵戏,掷戟与百尺树齐 等。虎贲张车渠,掷刀出楼一丈。帝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对为 角戏。④”连皇帝也来观看他们的精彩表演,可见气氛之热烈。

北宋时期,东京开封商业繁茂,文化兴旺,市民阶层庞大, 城市文化生活繁荣,据《东京梦华录》载:“夜市直至三更尽, 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充分反映了当时东 京的繁华。宋代画家,汴京人高元亨有“……琼林苑、角抵、夜 市等图传于世”⑤,其中的角抵戏场图,“写其观者,四合如堵, 坐立翘企,攀扶俯仰及富贵贫贱、老幼长少、缁黄技术、外夷之

  • 张衡:《西京赋》。

  •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 [北魏]杨街之撰、周振甫释译:《洛阳伽蓝记》,第5卷,博,学苑出版社,2001

  • [北魏]杨街之撰、周振甫释译:《洛阳伽蓝记》,第5卷,惊,学苑出版社,2001„

  • 《图画见闻志》,第3卷。 人,莫不具备。至有争怒解挽,千变万状,求真尽得,古未有 也”①。从这幅角抵图的观众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汴京 各阶层的人民和在京的外国人观看角抵戏空前热闹的场面,反映 出角抵戏的盛行。


当时东京开封的各种娱乐性活动都在规模较大的“瓦舍”或 “瓦子”中进行,瓦子中又设各种大小勾栏来表演伎艺百戏。其中 东角楼街巷是瓦子勾栏最集中的地方,“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 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 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②。其他著名的 还有旧封丘门外斜街州北瓦子、梁门瓦子、保康门瓦子、旧曹门 外朱家桥瓦子等。瓦子内伎人表演的技艺多种多样,其中就“小 儿相扑、倬刀、蛮牌、W 之类的武术节目“至暮成拽不尽”。

除了勾栏中的商业性的武术活动以外,在东京的各种节日活 动中,武术表演也非常广泛。当时“各街集市还均有艺人临时设 场献艺的彩棚、舞场,歌馆、勾肆”③。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 节,均“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④, 皇帝也驾临园囿,与民同乐,热闹非凡。表演的节目有“数内两 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 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各执木棵刀一口,成 行列,击锣者指呼,各拜舞起居毕,喝喊变阵子数次,成一字 阵,两两出阵格斗,作夺刀击刺之态百端讫,一人弃刀在地,就 地掷身,背著地有声,谓之’板落⑤,充分展示了武术内容多

  • 《圣朝名画评》。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 张立孚,何平立:《中州文化》,第2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0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样、精彩表演的盛况。其“板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武术动作 “栽碑”。从中可见宋代武术套子武艺之一斑。除此以外,清明 节,市民有郊游的风俗,郊游中除携带一些食物外,还带有“掉 刀,明花异果,山亭戏具,抵暮而归”①。中元节,“勾肆乐 人,自过七夕,便般’木莲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止,观者增 倍”②。木莲救母是以武打动作为主的佛教戏剧,需要连演七八 天才能演完,市民们对这种以武术为内容的武打节目非常喜欢, 从中也反映了宋时的习武风尚。可以说,武术活动已成为市民社 会活动中的内容之一。


为了满足平时文化生活的需求,宋代东京还出现了遍及城乡 的许多武术社团,农村的武术社团主要以习武御敌为目的,注重 军事技艺的训练。而城市的武术社团则主要以习武练技、强身健 体、娱乐表演为目的。城乡武术社团相辅相成,促进了宋代习武 活动在民间的开展,推动了武艺活动的蓬勃发展。我们从以上叙 述中可以感受到宋代浓郁的民俗武风。

明清时期,是中州古代武术发展较快的时期,这时少林武术 已名扬天下,陈式太极拳处于萌芽形成期,茬家拳也于乾隆年间 出现。中州武术已初步形成独特风貌,民间习武活动继续保持着 繁荣发展的趋势。如辛亥革命前夕,洛阳“在园”是由河南洛阳 东关人南大定受革命思想影响,在洛阳“下园”组织的“在园” 团体(也叫“小刀会”或“大刀会”)。这是河南近代农民革命武 装组织,也是民间习武举事的秘密社团。凡参加“在园”的,入 会后定期按时集会(每月逢三、六、九或二、五、八等日)练习 武功,以备大举。参加“在园”的人数达八九千人,声势浩大,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O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不断给当时的清官府以沉重的打击,后遭清政府血腥镇压而不幸 失败①。

浏览4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