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棍僧使少林武术的威名远扬
十三棍僧救唐王事迹早已家喻户晓,在《告柏谷坞少林寺上 座书》《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和《赐田牒》碑中均有记载,现摘 录如下:
赐少林寺田书
少林寺赐地肆拾顷,赐水碾一具。教前件地及碾,寺废之 日,国司取以置庄,寺今既立,地等宜并还寺。
武德八年二月十五日,兼记室参军、临淄侯房玄龄宣。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
太宗文皇帝,龙跃中原,军次广武,大开幕府,躬践戎行, 僧志操、惠昉、昙宗等,审灵卷之所往,辨讴歌之有属,率众以 拒伪师,抗表以明大顺。执充侄仁则以归
敕封公唐武德四年太宗文皇帝敕授少林寺柏谷庄立功僧名①:
上座僧:善护
寺主僧:志操
都维那僧:惠昉
大将军憎:昙宗
同立功僧:普惠
同立功僧:明嵩
同立功僧:灵宪
同立功僧:普胜
同立功僧:智守
同立功僧:道广
同立功僧:智兴
同立功僧:满
同立功僧:丰
在少林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十三棍僧助唐”的事件,是少林 武术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从此,少林武术开始被世人所瞩目并名 扬天下;同时,少林武僧以武来捍卫自己利益的行为得到充分的 肯定,开始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保护,少林寺的发展与国家政治 联系在一起。这样,武僧习武不仅是保护寺院的一种正当手段, 而且还成为了保卫国家安宁的一支强大的力量,因此,少林武僧 队伍迅速壮大,习武活动蓬勃发展,这为以后少林武术的进一步 发展和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①此碑文现存于少林寺《少林寺牒》的背面。
少林武术的丰富与完善
少林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注重兼收并蓄,善于汲取百家之 长,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少林武术能够成为独具特色的少林 功夫,是与各代憎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福居德高望重,佛、武、医、文皆通,名震四方。他不仅在 佛学方面功德卓著,还在少林武术的丰富和完善方面做出了巨大 贡献。北宋太祖建隆初年(约公元960年),他一连三次邀请全 国十八家武林高手会聚少林寺,进行武功技法交流,广泛汲取众 家之长,将十八家手法之妙汇集成册,形成少林拳谱,并要求后 学者,务勤习苦练,豁然贯通。现在流传的拳谱上有这样的记 载:“夫短打者,原自少林福居禅师删集也。”因此,在这层意 义上,与其说“天下武功出少林”,毋宁说少林武功源天下。少 林武术是不断吸收中华文化丰富的营养,融合中华武术之精髓, 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也因此确立了少林武术文化 在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被后人视为少林武术中兴之祖的觉远和尚,为了提高武功, 四方拜师学艺,后遇李叟父子,又同去洛阳找到白玉峰,四人重 返少林寺,经过数年的苦练,功夫达到精深地步。于是他将原有 罗汉十八手发展到七十二手,后来增加到一百七十三手,并对每 路每招的特点和练法都作了精要的概述,著《罗汉十八手》《七 十四散手》和《少林擒敌一百招》等书籍,并重立戒约十条,以 严明习武规范。这些对少林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觉远的 少林“十戒约”被称为“第一宗法”。它使得少林武术由单纯的 技击之术开始向性命兼修的方向发展,使少林武术的教化功能得 以彰显,表明了少林武术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的确立,其文化意义 是重大的。
秋月,原名白玉峰,山西太原人,酷爱武术,精通气功,擅 长技击和剑术。后来与李叟父子和觉远和尚同住少林寺,将自己 总结出来的武艺精华和超人功夫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觉远和尚和寺 内众僧,使少林寺僧的武艺得到较大提高,同时他还对少林武技 进行潜心研究,根据华佗的“五禽戏”的理念,撰写出《五拳精 要》一书,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虎、豹、蛇、鹤、龙五拳的 特点和手、足、身、眼、步以及五拳组合的练法。五种象形拳的 形成,完善了少林武学的技术体系。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俞大猷到少林寺观武后,认为 少林武术“真诀皆失”,于是选出寺僧宗擎、普从随其学习棍法, 三年后,二人回寺,将所学传给了寺内和尚,“众僧所得最甚者 近百人,其传可永也”。它记载于少林寺的《新建十方禅院碑》 和俞氏的《正气堂集》中。
隆庆年间,程宗猷来到少林寺学习少林武术将近十年,到晚 年,他根据自己所学心得,整理创编了《少林棍法秘传》,成为 少林武术的传世之作。
综上所述,少林武术的发展,是在军事实践基础上,借鉴百 家之长,不断地对自己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的过程,所以,少 林武术才能在明代以后成为中国武术史中影响深远的武术流派。
少林武术向外传播的第_人
最早将少林武术向国外传播者,是明末的陈元赞。明朝万历 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曾经在少林寺习武并精于少林武术的 陈元赞东渡日本,1635年在江户(今东京)国昌寺开始传授少 林武术,门徒众多。后被日本武术界称为少林武术祖师,至今日 本爱宕山残存的石碑上还刻有“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赞 而始”。
近现代少林武术的保护、整理和继承者
少林武术从形成到成熟,无数先祖为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进入清朝后,尤其是最后一个钦命主持圆寂后,少林寺 开始走向衰败。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石友三火烧少林寺,给少林 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寺院被毁、寺僧四处逃散的情况下,一 些寺僧为保护少林武术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妙兴(公元1891-1927年),少林寺著名武僧和僧兵首领。 法名妙兴,字文豪,号金罗汉,河南临汝谢湾人。8岁出家少林 寺,随师习武,得少林寺嫡传功夫,成为功法深厚的武术大师。 妙兴在少林寺任住持时,打破历代少林寺秘技不外传之旨,将少 林嫡传武功传授给了众多俗家弟子。并著有《少林拳解》《少林 棍解》《达摩五经拳》《禅杖图解》《少林戒约释义》《增补拳 械箴言》等书。妙兴大师能够打破历代戒规,将少林武术传于俗 家弟子的勇气和行为,为少林武术的保护和广泛的传播起到了积 极作用。
德禅(公元1907-1993年),字慧参,俗姓刘,河南登封城 管左庄人。7岁入寺出家学习少林武术和中医。1928年,军阀石 友三火烧少林寺、僧人逃散的关键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秘密 将寺内部分少林武术书籍及经卷转移保存,抢救了大批寺内珍贵 文物。同时,他还和精于少林武术的和尚一起组织寺内僧人继续 研练少林功夫,使少林武术得以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永祥(公元1913~1987年),俗姓王,幼名文斌,吉林长春 Ao 1920年到少林寺为僧,修禅习武,全面掌握了少林武术的 各种功法。1926年9月10 H,受德禅法师和贞绪之命,花费了 三个月时间复抄了少林拳谱48卷。当年因回家葬亲,辞别少林 寺时,受德禅法师之托将复抄的少林拳谱带回了家乡,后石友三 火烧少林寺,他不得不暂时还俗。1980年,永祥大师重新回到 了少林寺,把他珍藏了几十年的少林拳谱献给了少林寺,并积极 参与少林拳的挖掘整理工作,帮助德虔完成了《少林拳谱新编》 《少林擒拿法》两书的编写工作,后积劳成疾于1987年因病圆 寂。他为保存少林拳谱、发展少林武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德虔,俗姓王,名长青,字松柏。1943年出生于登封县大 金点乡王上村。德虔大师自幼酷爱武术,拜少林寺著名武僧素喜 为师,习练少林武术,学佛善医。1982年以来,德虔遵照关于 “挖掘、整理、普及、提高”的武术工作方针,在寺院高僧的指 导下,积极收集整理大量的少林武术珍贵资料,先后出版了《少 林正宗气功》《少林拳法真传》《少林点穴法》《擒拿绝技》 《少林功夫辞典》《少林十八般武艺》《少林寺武术百科全书》 《少林武术大全》等五十八本将近860万字的专著,被誉为“少 林书王”。德虔大师为少林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促进少林武术 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释永信法师,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1965年出生, 安徽颍上人。现为少林寺方丈。1986年,任少林寺拳法研究会 副会长,为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挖掘、整理、出版少林武术典籍 工作竭尽全力。1987年,发起成立少林寺武术队,后发展为武 僧团,并任武僧团团长。在担任武僧团长期间,带领少林武僧团 在全国和国外巡回表演,宣扬和传播了少林武术文化,促进了国 内外少林武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002年10月,访问西班牙, 拜会前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为促进中华武术早日 列入奥运会运动项目而奔波。
浏览3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