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统计表明,经过10年的发展,少林武术内容的公 布数量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三十多套,发展到90年代的五百多 套,在数量上翻了十几番。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林武术的 内容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反映了少林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所取得的 辉煌成就。但是,我们在称赞少林武术内容不断丰富,挖掘整理 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不能排除,为了更好更快地扩大少林武 术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存在着人为地夸大少林武术内容的嫌 疑。因为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怎么数也数不出五百多套 少林武术套路。也许,笔者孤陋寡闻或还没有充分掌握充足的资 料,也许,还有部分少林武术的内容,由于客观原因,我们只看 到了具体的统计数据,而具体套路内容还没有公诸于世。尽管少 林武术在流传过程中,有其内容不断演变和变化的特点,但是, 笔者认为,我们研究少林武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 严谨地去对待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少林武术的 研究工作任重道远,少林武术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还有待于我 们进一步去深入细致地开发挖掘。
2003年9月,笔者在登封调查了河南省首届传统少林拳演 示大会的情况。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全省的37个单位和个人的四 百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比赛分为少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 根据大会报名表,我们统计出了参加本次比赛的项目,共为145 套,其中拳术51套,短器械22套,长器械29套,对练27套, 双器械和软器械各8套。其具体内容见表3。从这次参赛的内容 情况来看,与习云太先生所述的少林寺附近群众所练拳术大约
表3河南省首届少林拳演示大会拳种统计表
序号 | 拳术 | 短器械 | 长器械 | 双器械 | 软器械 | 对练 |
1 | 童子功 | 初级刀 | 少林短棍 | 双刀 | 绳标 | 双刀对双枪 |
2 | 罗汉拳 | 少林^刀 | 月牙铲 | 子嶙 | 少林九节鞭 | 二练 |
3 | 炮拳 | 老刀 | 阴手棍 | 双钩 | 少林鞭 | 盾牌刀对三节根 |
4 | 七星拳 | 醉剑 | 十三枪 | 双草镰 | 单鞭 | 拐子对枪 |
5 | 太祖长拳 | 少林软刀 | 双手剑 | 双服 | 三节棍 | 六合拳对练 |
6 | 朝阳拳 | 拐子 | 醉棍 | 少林双枪 | 九节钢鞭 | 梢子棍破枪 |
7 | 地趟拳 | 七星剑 | 梅花棍 | 少林滚趟刀 | 软鞭 | 拐子对枪 |
8 | 罗汉短打 | 达摩剑 | 春秋大刀 | 少林老双刀 | 流星锤 | 对花枪 |
9 | 大洪拳 | 通臂刀 | 连环枪 | | | 罗汉堂徒手对练 |
10 | 罗汉十八手 | 罗汉堂少林单刀 | 齐眉棍 | | | 紧三枪对练 |
11 | 小炮拳 | 一路单刀 | 少柚刀 | | | 朴刀对枪 |
12 | 小通臂 | 达摩杖 | 十三枪二路 | | | 单刀进枪 |
13 | 六合拳 | 一路达摩剑 | | | | 双刀进枪 |
14 | 小红拳 | 梅花刀 | 梢子根 | | | 单刀进枪 |
15 | 通臂拳 | 手杖 | 杨家枪 | | | 佛汉拳对练 |
16 | 梅花螳鲫拳 | 老单刀 | 猴棍 | | | 对砍刀 |
17 | 大洪拳三路 | 龙泉剑 | 齐眉棍 | | | 单刀破根 |
18 | 大洪拳二路 | 一路单刀 | 少臃 | | | 对打拳 |
19 | 大洪拳一路 | 通省刀 | 方便铲 | | | 岫 |
20 | 地趟梅花拳 | 短棍 | 少#»猴棍 | | | 对刺剑 |
21 | 小淇拳 | 卧龙刀 | 少林风火棍 | | | 双刀对盾牌 |
(接续表)|
49 | | (续表)
序号 | 拳术 | 短器械 | 长器械 | 双器械 | 软器械 | 对练 |
22 | 炮捶三节 | 行龙剑 | 盘龙根 | | | 单刀破枪 |
23 | 大炮拳 | | 阴阳棍 | | | 盾牌刀进棍 |
24 | 罗汉堂关东拳 | | 四十八名枪 | | | 三节棍进盾牌刀棍 |
25 | 罗汉堂连环拳 | | 烧火棍 | | | 罗汉对打 |
26 | 罗汉堂大红拳 | | 少林三十六棍 | | | 空手夺匕首 |
27 | 少林长拳 | | 劈把枪 | | | 双刀破枪 |
28 | 象形拳虎拳 | | 七梅棍 | | | |
29 | 象形拳蝎子拳 | | 月牙叉 | | | |
30 | 长护心意门 | | | | | |
31 | 五行八法 | | | | | |
32 | 七星螳螂拳 | | | | | |
33 | 韧手通臂拳 | | | | | |
34 | 三路炮拳 | | | | | |
35 | 佛汉拳 | | | | | |
36 | 二路连环拳 | | | | | |
37 | 地趟梅花 | | | | | |
38 | 五行拳 | | | | | |
39 | 连手短打 | | | | | |
40 | 二趟架 | | | | | |
41 | 梅花拳 | | | | | |
42 | 关东拳 | | | | | |
43 | 十三爪 | | | | | |
44 | 少林三十六手 | | | | | |
45 | 小罗汉拳 | | | | | |
46 | 五路罗汉拳 | | | | | |
47 | 四路罗汉拳 | | | | | |
48 | 金刚拳 | | | | | |
49 | 一路罗汉拳 | | | | | |
50 | 二路罗汉拳 | | | | | |
51 | 三路罗汉拳 | | | | | |
合计 | 51 | 22 | 29 | 8 | 8 | 27 |
总计 | 145 | | | | | |
五十多种基本符合①。我们可以认为,这些项目就是目前流行于 我省的少林拳的主要内容;或者保守地说,这些就是流行于登封 周围地区的少林武术的拳种。因为从报名表上看,登封本地区的 单位占了这次比赛的较大比例。我们从少林武术实际内容的545 套,到目前流行的145套,在传播数量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 少林武术的传播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开展。
少林武术的技术风格特点
注重实战,突出技击是少林武术演练的根本方针,也是少林 武术的最大特点。因此,少林武术套路大多结构紧凑、短小精 悍。在技术的要求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拳打一条线” “拳打卧牛之地”。演练少林武术时, 由于立足实战,要求起、落、进、退、转全部都在一条直线上运 动。因交手对搏,无论持械和徒手,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的进攻 与防守,进、退、转、侧无非在三两步距离之间,宜线进攻最有 效、快捷,方寸之间即可决一胜负。“拳打一条线” “拳打卧牛 之地”充分体现了少林拳不受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即可发挥和施 展自身威力的特点。
其次,“曲非曲,直非直,滚出滚入”。少林武术要求出拳、 推掌都要“曲而不曲,直而不宜”,因交手时手臂过于弯曲,进 攻力量就不足,时效性较差;手臂过直,力量的运用就显得僵 硬,不利于防守,回旋余地较小。只有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滚 出滚入,才能产生出旋转、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强有攻击力,才能 达到一招一式,一拳一脚,非攻即守,攻中有守,守中寓攻的技 击目的。
再次,“外猛内静,动静相宜”。即在技击战术上,善于声 东击西、指上打下,虚实并用。演练时,虽然动作迅猛激烈,以
①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刚为主,但同时也要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实战中,要求保持冷 静、沉着的心态,以便及时、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来势,一旦有机 可进,则要“起手连珠炮,拳打一气练”,充分发挥“使势千招, 一快为先”的作用,达到“内要提、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 打要进、气要摧、拳如炮、龙遮身,遇敌好似火烧身” “拳之有 形,打之无形”的实战要求。
第四,“内外相合,形神兼备”。“内外相合,形神兼备” 这是少林武术的整体要求。在技击格斗和套路演练中,身体各部 位不仅要密切协调配合,动作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达 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同时,还要保 持心和动作的高度统一,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的内三合,达到内与外相合。即所谓“心一颤,四梢皆至, 内劲即出” “心动必形随” “心动勇气生”。 '
从北魏时期少林寺的建立,少林武术就开始了它的漫长的发 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少林武术经历了从形成到隋末唐初的 “寺以武显”的成名阶段;从宋代少林武术的不断丰富、创新, 到迎来明朝少林武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繁荣阶段;由清代少林 武术发展的低谷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少林武 术又迎来了繁荣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少林拳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 发展,历经沧桑,久经锤炼,长盛不衰,流传百世。回顾少林武 术的兴与衰,无不与少林寺的兴衰历史密切相关,这是少林武术 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个人(即 文化个体)对少林武术文化发展的作用。从文化产生发展与个人 行为关系的角度来看,文化个体是武术文化发明创造的源泉,是 武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武术文化传播与接受的关键性因素。 在少林武术的发展中,文化个体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所以,笔 者认为,正是少林寺一代代僧人不断对少林武术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章中州武术丈化概迷
才使得少林武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流芳后世。下面我们从少林 武术的形成、少林武术的扬名、少林武术丰富和完善、少林武术 的对外传播、少林武术的保护、少林武术的整理、少林武术的人 才培养等方面,对少林武术产生过影响的历代人物作一介绍。限 于篇幅和人物的众多,我们只能择其一二加以论述。
少林寺第一位武僧-一僧稠
据《登封县志》记载:“僧稠(公元480-560年),昌黎人, 俗姓孙。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 为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僧稠占有着重要地位,他不仅是名扬 北朝的一代佛学“国师大德”,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 最” !同时还是一位“能I®首至梁,引重千钧,拳捷骁武,动 骇物听”的著名武僧。唐代释道宣(公元596~667年)的《续高 僧传》中记述“落发甫尔便寻经论,悲庆交并识神厉勇” “修习 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遭 贼怖之,了无畏色”等,都记述了僧稠的高强武艺。僧稠集佛、 武为一身,因此在其主持少林寺时,才会倡导禅拳一体。可以 说,少林寺建寺之初,正是寺中拥有像僧稠这样的僧人,少林寺 内的习武活动才会在他们的影响下得以长期开展,才有可能形成 以后的少林武术。少林武僧第一人僧稠对少林武术的形成起到了 不可替代的作用。
浏览4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