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术文化结构和特征的研究


武术文化特征的研究是武术界研究的焦点,但大多数学者认 为,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文化既有自身文化体系,同时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如邱丕相在《试论武术 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推向世界》一文中指出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 中,中国武术于民族的总体文化氛围中孕育、生长、发展、衍化。 它既具有自身的本体特征,又与其他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潜 移默化的联系,相互影响和渗透,逐步形成了武术的民族文化特 征。他将武术的文化特征概括为武术的多元性、武术的竞争性、 武术的内倾性和武术的整体艺术观。关文明在《中国武术的文化 特征与发展前景》中认为④,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 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 性和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刘峻骤将中华武术民族特征概括为五性 一体,即技击科学性、修身养生性、哲理伦理性、审美艺术性、 传承多样性,并指出“一切真正的武学修持者都要将自己从事的

  • 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 露丝•本尼迪克.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 邱丕相:《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推向世界》,载《1990年第11届亚运会 科学大会论文集》。

  • 关文明:《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8 ( 4 )107-113


 

功夫,以五性的要求规范、提升其境界,否则就成了拼死斗狠的 莽夫粗人。而中华武术,不管是散打格斗还是套路演练,都是把 五性一体之道充分体现出来,才能真正立于世界武林“ ®o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武术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文化既有自身文化体系,同时还体现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武术文化的结构划分,有多种划分方法,但“三层次”说最 为普遍。然而,无论是哪种划分的方式,都将会促进武术文化研 究的繁荣和发展。如有学者把武术文化的层次结构分为空间文化 层和时间文化层②。有的学者则认为,武术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 化体系,具有稳定的结构。武术技击观、武术伦理观和价值观构 成了这个结构的三个方面,它们紧密联系、互为依赖③。还有的 提出了文化各结构层次的功能,认为武术文化是由表层——武术 具体的动作形态;内层——设计动作形态的内在原则;核心 层一一支配这种内在原则的价值系统等三个层次组成④。有学者 就文化结构层次内容进行了划分,认为表层是武术的运动形式, 包括武术功法、套路、格斗;中层是武术动作;深层是武术的价 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指导动作和运动形式的武术意识的总和⑤。

  1. 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


在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大多数学者认为,中

  • 刘峻醴:《武术生命文化》,载《搏击》,2003 ( 7)1页。

  • 华桦:《试论武术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载《湖北体育科技》,1997 (2):8- 10页。

  • 李成银:《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载《体育科学》,1992 ( 4)

  • 刘锐:《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载《四川体育科技》,2000(1)8~10

  • 程志理,谢坚:《武术的文化特征——武术文化的三层次》,载《天津体育学院学


 

国传统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母体,它从不同层次影响着武术文化的 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又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 系,武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相关研 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武术文化与美学、 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医学等问题上。如《武术与中国文化再探》 (程志理、刘雪冰,1991)、《论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 响》(蔡仲林,1996)、《试论传统武术文化》(李成银、周培 启,1991)、《中国传统美学与武术》(胡小明,1990)、《试论 中华传统武术的审美特征》(张晓林,1996)、《论中国云术美 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张志勇,1998)、《论武术的整体思维 与传统健身理论的有机结合》(郭志禹,1996)、《中国武术文 化的哲学内涵》(刘锐,2000)、《论武术文化的传统哲理》 (戴有祥,1997)、《传统武术理论与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契合》 (周伟良,1990)等文章,从不同视角就武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 化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1. 武术文化与宗教关系的研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文化与宗教文化发生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宗教对武术文化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 些影响既有一般性的,又有实质性的;既有思想、理论性的,又 有实践、功能性的;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季建成的《宗教 理论对传统武术的影响》,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宗教对文 化特有影响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宗教在中国武术中的直接作用、 间接影响和负效应①。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 属于子文化系统的武术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道家和佛家在武术 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张晓林在

:《宗教理论对传统武术的影响》,载《浙江体育科学》,1996 ( 1 )o 《试论中国传统儒学思维模式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中,以儒学文化 为依据,通过对儒学基本思维方式的阐释,进而寻求中国武术文 化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根源,揭示其文化导向和内涵,提出传统儒 学是中华武术文化的思维导向①。郝勤的《论中国武术对道教文化 的融摄》认为,道教对武术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的思想、 精神、理论和修炼方式等融入了中国武术文化之中,构成并成为 武术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②。任丽娟在《从道教角度看中国武术文 化》中,从思想深层次、技术深层次与内功修炼体系上论述了道 教文化更能表现武术的本质特性,揭示了中国武术文化与道教文 化的密切关系③。徐德正等的《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认为武德 理论的形成,深受儒家等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心是儒家思想核心 “仁”,尊师重道、立身正直、谦和仁爱构成了武德的基本内容气 郝勤的( 1990)《论中国佛教与少林武术》、程大力的( 1990) 《少林尚棍渊源论一一析少林武术产生的文化历史原因》等文 章,从不同视角论述了佛教文化与武术文化的关系问题。

  1. 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文化传播是连结人们社会交往的中介,又是社会结构的联 系环节”⑤,事实上,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之后,就不可能不向周 围的国家和群体传播。交流和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 张晓林:《试论中国传统儒学思维模式对中华武术的影响》,载《安徽体育科技》, 1996 (3 )。

  • 郝勤:《论中国武术对道教文化的融摄》,载《体育文史》,1990 (1 )„

  • 任丽娟:《从道教角度看中国武术文化》,载《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 (2)20-21 页。

  • 徐德正,徐明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1 ): 37-40 页。

  •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o


通过交流和传播,产生文化的冲突,在文化的冲突过程中,通过 文化要素和特质间的接触、冲突、适应、调整、吸收、传播和流 动,整合成为新的文化,以推进文化的发展。要想了解武术在社 会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就要首先研究武术文化的传播问题。因 此,许多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有的学者①运用文化学、 传播学理论,分析探讨了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认为在武术 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只注重“物器技术”而忽视了武术心理 价值的交流的现象;指出语言、文化背景、兴趣、认知等因素是 影响武术文化传播的障碍。郭玉成的博士论文《武术传播的理论 与对策研究》运用文化传播学理论对武术传播理论进行了构建和 阐述,并提出了进行武术传播的对策。有的认为②,传统武术的 传播具有中国文化所固有的方式和特征,但又由于传统武术始终 处于“亚文化”状态,所以,传统武术文化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文化传播特征。还有的学者③从文化学角度探讨了中国武术文化 的形成机制,认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范式以历时性传播为主, 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共时性传播成为时代主流,从而 完成了传播范式的转换。

浏览2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