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 化吸收。脾气升转,把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化为血和津液。水谷精微及其 化生的血和津液,皆可化气,统称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 气的主要来源,使脾胃成为生气之源。脾胃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
食水谷之精,水谷之气来源匮乏,影响人气的生成。
因此,《黄帝内经•灵枢经•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 日则气少矣。”①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司宗气的生成。它一方面主呼吸之气进 出: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人体内的浊气,保证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 另一方面,把吸入的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 中,走呼吸道以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下蓄丹田以资元气。若肺主气 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影响人 体健康。
气流行于全身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着人 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气的运动止息,机体气化过程停止,则标志着生命过 程的终止。
(1)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主要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所 谓升,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指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指气由内向 外的运行;入,指气自外向内的运行。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它依赖脏腑之气运 行,有平衡和失衡之别,一旦停息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终止。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通畅无阻,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或气机平衡;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失衡),称为气机失调或气机失衡。气机失调有 多种不同表现形式,例如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 郁、气闭。
人体的脏腑、经络、官窍、形体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气机在这 些组织器官的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
中医学从中土五行模式和太、少阴阳说出发,归纳出脏腑气机运行规 律:心肺位居上,其气宜降:心属火,位于南方,应夏季,属阳中之阳的 太阳,其气升已而降;肺属金,位于西方,应秋季,属阳中之阴的少阴, 体阳而用阴,其气当右降。肝肾位居下,其气宜升:肾属水,位于北方, 应冬季,属阴中之阴的太阴,其气降已而升;肝属木,位于东方,应春 季,属阴中之阳的少阳,体阴而用阳,其气当左升。
脾胃属土,位居中央,主四时,养四脏。脾气升而胃气降,斡旋四脏 之气的升降运动,所谓脾气升则肝肾之气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降,故称 之为脏气升降之枢纽。脾胃之气升降失调,不仅影响饮食消化和水谷精微 的洗漱,导致气血化生无源,且阻滞中焦,致使其他四脏之气升降运动失 常,出现心身不交、水火不济、肝肺左升右降不和等病理状态。
(2)气化
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称作气化。在中医学中,气化是人体之气的运 动推动精、气、血、津液形成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 之一。气化形式多种多样,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代谢及其相互转 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①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是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活动的基本动 力,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成书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难经・八难》 说:“气者,人之根本也。”①明张介宾《类经•摄生类》说:“人之有生, 全赖此气。”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 防御、固摄和中介五个方面的作用。
(1)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在气中属阳,具有激发、兴奋、促进机体发挥生命活 力的阳气作用。气的调控作用,在气中属阴,指减缓、抑制、宁静机体亢 奋状态的阴气作用。两者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阴平阳秘中:①生 长发育和生殖机能;②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③精血津液的生成和输 布;④精神心理活动。
(2)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在气中属阳,具有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 舒适的作用。其生理意义有三:①温煦机体,维持体温恒定;②温煦各脏 腑、经络、官窍、形体,助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③温煦精血津液,助 其正常施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气的凉润作用,在气中属阴,具有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 适宜的作用。其生理意义有三:①凉润机体,维持体温恒定;②凉润各个 脏腑、经络、官窍、形体,防其生理机能过亢;③凉润精血津液,防其过 度代谢和运行失常。
(3)气的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一种人体正气和邪气不断博弈的过程,即“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的过程,具有护卫人体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祛除体内病 邪的积极作用。
(4)气的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是气固摄调控机体精血津液,防其流失,保证发挥正常 生理功能的气机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统摄血液,使其在血脉中 正常运行,防止其外溢;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控制其分泌 量、排泄量,使之规律有度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和无故流失;③固摄精液,防其妄泄。
(5)气的中介作用
中医学认为,气的中介作用是气作为感应、传递内外信息的中间媒介 或载体,感应传导各种生命信息,以维系机体整体运行功能的沟通联络作 用,包括三个方面内涵:①感应外在信息并传递给内脏;②把内脏各种信 息反映于体表或体外;③在内脏之间传递各种信息。
中医学把人体多种多样的气,从一元到多元的气,分为多种不同类 型。整体而言,个体是由一气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二分法,人体之气分 为阴阳、内外(表里)、正邪二气;根据三分法,人体之气分为天、地、 人三气,上、中、下三焦之气,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三气, 《黄帝内经-灵枢经-刺节真邪》还把气分为真气、正气和邪气三类;根 据四分法,人体之气着重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不同类型。中 药学则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根据多分 法,分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本节重点诠释人气、四气、脏腑之气和经 络之气的基本概念。
(1)人气
中医学认为,个体作为一个完整一气的有机生命整体,其一身之气, 简称人气。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化生的后天之气,以及 自然界的清气三部分组成。人气在人体内分布部位、运动形式和功能特点 各不相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名称。例如从其生成来源看,先天之精化 生元气,水谷之精化生谷气;从分布部位而言,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 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的清气聚于胸中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 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2)四气
中医学中的四气,分中医四气和中药四气两类。中医学的四气是人体 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气的总称。
①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原气、真气三词,本为儒道两家的人文哲学术语, 中医学用来指代先天禀赋。三者内涵基本相同,均指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 天之气。《黄帝内经》中只有真气,而无元气和原气二称。元气在《难经》 中作原气。
元气根于命门,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 身,派生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它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媵理,无处 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难经•三十六 难》说:“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①《难经•六十六难》 说:“齐(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②
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殖机能, 促进生长发育;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官窍、形体的生理活动。
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了机体生、长、壮、衰、老、已的生命发展自然 规律。元气充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旺盛,机体生长发育正 常,强健而少病。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久病损耗,以致元气生成 不足或损耗太过时,就会形成元气虚衰现象,而产生种种病变。
浏览3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