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土五行


中土五行模式是土居中央,控制位居东、南、西、北四方的木、火、 金、水四行,从而形成的五行运气模式。我国古代流传的河图洛书,即有 “水居北方,应冬季;火居南方,应夏季;木位东方,应春季;金位西方, 应秋季;土居中央,应四时”的说法。

土居中央,故有“土生万物” 一说。《国语•郑语》:“土与木、火、 金、水杂以成百物J

在中医学中,肝人心、脾、肺、肾五脏,分属木、火、土、金、水五 行,其中脾居中央,主四时而长养和调节其余四脏。因此,《黄帝内经・ 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①

(四)五行学说的应用

五行学说的应用几乎和阴阳学说一样广泛,渗入古人生活的各个方 面。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五行模式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等组织器官的心理、生理、形态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天人相应的 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以便有效指导人们的医疗、养生和健康管理实 践。

四、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传统中医学认为,精、气、血、津液、神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 是五脏六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系统进行各种活动的物质或能量基础。

(-)中医学精的概念

中医学精的概念,受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影响而产生,但两者有 着严格的区别。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或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而在 中医学中,人体的精是指构成生命本源的液态物质。

  • .精的概念


精是人体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生命物质,同后天吸纳的水谷精微相互融 合,从而形成的一种生命活动基质。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黄帝内经-

① 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二版).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65.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①

精的存在形式有二:一是呈液态贮藏于脏腑。《黄帝内经-灵枢经- 本神》:“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②二是以精气的形式流动于脏腑之间。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③

中医学精的概念,分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三类。广义的精是一切构 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包括先天、水谷、生殖、脏腑之精、 血脉和津液;狭义的精特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精,是精的本始含义;一 般意义的精,即中医学通常所说的先天、水谷、生殖及脏腑之精,不包括 血脉和津液。

  • .精的代谢


中医学把精的代谢过程,归纳为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三个相互关联 的不同阶段。

(1)精的生成。人体之精由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后天获得的水谷之 精相互融合而成。

①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黄帝内经-灵枢 经•天年》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楣。"④父母的生殖之精 相合,孕育了子代,转化为子代的先天之精。因此,《黄帝内经-灵枢 经•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⑤《黄帝内 经灵枢经•本神》:“生之来,谓之精。”⑥

②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又称“水谷之精”,是脾将饮食水谷转 化成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与津液相合,以液体的形式由脾气转输全身各 脏。《黄帝内经•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①《黄 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②

③先后之精的关系。人的先、后天之精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不可分 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时,人体之精才能保持充盛。任何一方匮 乏,均可导致发育迟缓、早衰、生殖力低下及营养不良,影响人体健康。

(2)精的贮藏。精分别贮藏在人体的各个脏腑中。先天之精为生命本 原,在胎儿时期就贮藏在各个脏腑中了,但主要藏于肾。后天之精来源于 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各个脏腑,转化为脏 腑之精。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 之。”③肾为先天之本,主藏先天之精,又受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而形成充 盛的肾精。肾的藏精功能主要依赖肾气的封藏作用。肾精化生肾气,肾气 固摄封藏肾精,保证肾精发挥各种生理功能。故《黄帝内经-素问-六节 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 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④若肾气虚亏,封藏失职,可造成遗精、滑精等 病证。

(3)精的施泄。精的施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藏于五脏六腑之 中,濡养脏腑,化气推动和调节脏腑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繁衍生 命。

  • .精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精主闭藏,其性属阴,通过精气运行的方式勃发于机体 内外,具有重要的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繁衍生命作用。古人认为精是生命的本原。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 的资助下生成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 天真论》认为男子发育成熟到了一定年龄,就能产生天癸,具备生育能力:“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①

(2)濡养作用。精能濡养人体脏腑形态官窍。它通过精气勃发的方 式,在内濡养五脏六腑、经络血脉,在外濡养肌肤、形态官窍。

(3)化血作用。精可化血,是血液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张氏医 通•诸血门》:“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精化血另一层意义是指作 为精微物质,精既可单独存在于脏腑组织中,也可不断融入血液中。例如 心精可融入心血,肝精可融入肝血,以发挥其濡养作用。

(4)化气作用。精是气的化生本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精化为气。”②笼统地说,是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 之精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具体而 言,是脏精化脏气,即每一脏腑之精化生每一脏腑之气。脏腑之精充盈, 则化气充足,机体生命活力旺盛,生殖功能正常,抗御外邪,祛病延年。 脏腑之精亏虚,则化气不足,机体正气虚衰,生殖和抗病能力下降,生命 活力减弱。

(5)化神作用。精能化神。神的意义有二:一是精神、心理或意识意 义的神。《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 神。”③《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精气不散,神守不分。”④只有积 精,才能全神。反之,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二是水谷精气,脏腑意 义的神。《黄帝内经•灵枢经•平人绝谷》:“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 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⑤

  • .精的分类


中医学根据精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把它分为多种不同类型。按其来源 分,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按其部位分,有各脏腑之精;按其功能分, 有生殖之精、营养之精。

(1)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人体新生命的原始物质,即生命产生的本原。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由脾 胃等脏腑吸取饮食精华而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体以先 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为补充,两者相辅相成,使一身之精充盛。

(2)脏腑之精。脏腑之精是脏腑所藏,具有濡养、滋润、化生、推 动、调控作用的液体精华物质。各脏腑之精都由先天和后天之精融合而 成。其中肾精主要由先天之精构成,心、肺、肝、脾四脏之精主要由先天 之精构成。各脏腑之精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3)生殖之精。生殖之精源于肾精,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在水谷之精充 养和天癸促发下化生而成,起着繁衍后代的作用。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结合 发育成胚胎,产生新生命,通过生殖之精将生命物质传给下一代。

(-)中医学的气学说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 脏腑、精、血、津液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 别。

  • 气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以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来阐释人体 的生命活动特征。

  • .气的生成过程


人体的气,由来源于父母的先天精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水谷精 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结合 而成。

故,人体之气来源于以上三者的有机结合,《黄帝内经》称作“人 气”。中医学认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成为人气的根本 所在。肾气封藏肾精,不让它无故流失耗散,肾精保存体内,化为肾气, 使人体精充气足。肾失封藏,则精耗气衰,人体机能下降,健康受损。

浏览3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