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人从自然现象、自然崇拜、生殖行为、生殖崇拜等 观察、实践出发,在认识万事万物生生化化、生生不息、一分为二、合二 为一、动静相兼等辩证发展规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传统人文哲学体 系。其标志符号是阴(- -、•)和阳(一,O)o
(-)阴阳概念的由来
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距今1万年以前的图腾一巫术时代,是人类观察日、 月更替等自然现象,人和自然生殖现象,日、月崇拜,生殖崇拜——万物 有灵、万物有生、万物有人论观念的产物。至距今5000年的前大汶口文化 时期,以阴(- -、•)和阳(一、O)两大线圆符号为标志,奠定古代 生气(生殖、生化、生成、生态、生命)论的基础。商周至春秋战国时 期,再从混沌和气(。气、圆气)、混沌生气,衍出合和一气、太一、大 一、太极、圆气等一气概念,进而分化出阴阳、两仪、四象、八卦诸气概 念,以《易经》为大成,建立了太极(- -、一,•、。)生两仪(阴 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古代生气模式,即阴阳生气模式。
(二)阴阳的基本内涵
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于描述宇宙万事万物正反两个方面生成、发展、变 化规律的人文哲学术语。
《国语•周语》载伯阳父用阴阳解释周幽王二年(前780年)陕西发 生大地震时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 越语》从四时昼夜,日月升降、盈亏认识阴阳:“阳至而阴,阴至而阳,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丁《诗经-大雅-笃公刘》从阴阳角度解释自然: “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易经》、老子和庄子把阴阳概念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易经-系辞 上》:“一阴一阳之谓道。”①《易经•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 阳而立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②老子《道德经》认为,阴阳二气 合和而成中气,《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中气)以为和。”③
《庄子•杂篇•则阳》:“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①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左 传•昭公元年》(前541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晋侯诊病时论及阴阳:“六 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②《黄帝内经》全面引入阴阳概念。
=二 =r\ =/\=/、=-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③《黄帝内经•素问•生 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④
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在总结阴阳概念时说:“'阳'这个字的本义 是阳光,或任何与阳光相连的事物。‘阴’的本义则是指没有阳光的阴影 和黑暗。后来,它们的含义逐渐发展成为宇宙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 阳代表男性,主动、热、光明、干燥、坚硬等;阴则代表女性,被动、 冷、阴暗、柔软等。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阴、阳两个原则、两种力量的相 互作用而产生。”⑤
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主要包括阴阳类型、阴阳交感、生化和平衡等 方面内涵。
阴阳类型是阴阳的生成和组合类型,包括两仪、四象、四时或四季、 八卦、阴阳五行等多种形式。
从《易经•系辞上》的生殖、生化或生成模式看,阴阳是古人模仿自 然万物,尤其是人类生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符号图式。一二三诸气、阴阳 二气、乾坤卦象生成过程如图2-9所示。它们是一组古人刻画母体生殖过 程的形象图式,生动地描述了母体从受孕、怀胎、腹部逐渐隆起到母子一 分为二产子,“一气”形成阴阳、两仪、乾坤卦象的生殖或生化历程。
根据二分法,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个相互关联、相反相 成、相互对应或相互对立方面。例如日月、天地、白昼、明暗、寒热、动 静、虚实、上下、左右、内外、表里、出入、升降、正邪、好坏、兴奋与 抑制、喜怒哀乐、呼吸、吐纳、水火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 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 可胜数,然其要一也。”①《易经》所说两仪,是阴阳二分法的结果。
四分法是二分法的延伸,由阴阳生成四象,四象生成八卦,八卦生成 六十四卦等不同类型。
四象是春(少阳)、夏(太阳)、秋(少阴)、冬(太阴)四季的阴阳 变化征象。在中医学中,二分法或四分法形成的阴阳概念主要用以阐释一 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构建四时五脏体系。
根据三分法,一阴一阳分别生成三阴、三阳。三阴包括太阴、少阴和 厥阴;三阳包括阳明、太阳和少阳。在中医学中,主要用来标识经脉的阴 阳属性,阐释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
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交合、感应、变化而生成宇宙万物的气机运行过 程,包括阴阳二气左右、上下、升降、前后、出入、内外、表里、合和、 中和等多种运动方式。《易经•彖下》:“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 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②
阴阳互动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包容而生成宇宙万物的气机运行过程,包括阴阳二气相互制约、互根、互藏等多种运行方式。
(1)阴阳相互制约
阴阳相互制约是阴阳二气相互限制、相互约束、相互调控共同维持气 机平衡的过程。
①阴阳二气动静相兼,各得其位。《管子•心术上》:“人主者立于阴, 阴者静,故日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故日静则自 得。”①
②阴阳二气上下、升降,不失其序。《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 论》:“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 阳气微下。”②否则,就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病态状况。
(2)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阴阳二气相互依存、对应而互为根本的气机运行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③“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④“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⑤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注:“阳 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阳平衡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转化,从而达到动静平衡状态的气机 运行关系。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 阴。”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⑥《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 提出阴阳平衡的认识:“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①
(三)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阳学说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覆盖古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一方面 融入《易经》,形成易理、易道、易学体系,使阴阳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核心内涵,气功、养生中的人一气互动循环思想及修理模式,均以 阴阳二气为中心展开。另一方面,它同五行学说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 说,用于描述、阐释、观察、分析问题,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医学 中,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古今中医学概念、理论和应用实践各个方面。
三、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运动变化状态的集合。 五,指宇宙本原之气分化而成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行, 指五种基本要素的运动变化形式。
(-)五行的基本特性
《尚书》归纳了五行的五大基本特性。《尚书・周书・洪范》:“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 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爰稼。”②
(三)五行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大结构模式:一是五行对等的相生相克 模式,简称“生克五行”;二是以土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简称“中土 五行”。
生克五行模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对等的相互资生、克制 关系。即五行中的每一行,既可生他行,也可被生;既可克制他行,也被 他行克制。其内容主要包括五行的相生与相克、制化与胜复、相乘与相侮 和母子相及四个方面。
浏览3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