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养宁静神气

老子和庄子均强调以静为修炼要义,重视清静无为,恬淡虚无,宁神 静气,静一养神。老子强调“致虚极,守静笃”,由静而“归根复命”。在老子看来,万 物返本归原,返璞归真,便是“静庄子更进一步,主张静一养神。

后人采取炼虚守静等静功修炼方式,以周天运气功、胎息功和数息功 为代表全面贯彻了老庄静一养神的思想。

(5)养合和中气

中气合和——中和、守中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是道家气功修炼过程 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中气,一是指天地、阴阳、内外二气合和而生人与万 物的自然和气;二是指人体内生气、元气、原气、真气、精气、丹田气等 合而为一的体内和气。

老子强调以中和、中气、守中为修炼要点。其中气合和的练气方式, 到庄子那里,延伸为“缘督”养气,后演变为小周天一类的修炼功夫。

练功者进行小周天锻炼,打通任督二脉,疏通人体大小周天,激发机 体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6)养太极圆气

太极圆气是道家的一个标志性概念、图式或符号。老子《道德经》已 有雏形,《道德经》“负阴而抱阳”,中气合和,黑、白互根,无极一太极 一有极一无极互动循环修炼图式,形成一幅集阴阳太极于一体的圆气图 式。

太极圆气的修炼过程,遵循老子无极一太极一有极一无极模式,把混 沌和气、抱一守气、生生正气、宁神静气、合和中气融于太极圆气而潜心 修炼,练就道家太极圆气功夫,集中体现老子大道九九归一,万法归宗的 道德思想。


  • .医家的养气(正气)方法


医家的养气是一种以养神气、五气、血气、正气为要,旨在扶正祛 邪,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养气方式。(1)养神气。即《黄帝内经》主张的根据阴阳、术数规律和体质状 况,采取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心情愉悦的方式修身养性,调养精神,使 神气合和。(2)养五气。养五气是把天、地自然五气、五味谷气合和起来,产生 津液,泽润脏腑,补益精髓,使人体神气旺盛的过程。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人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①

(3)养血气。养血气是顺应天、地运气规律,不以人力来代替天地气 化,不违反四时运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育正气,平衡阴阳运气的 过程。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 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 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②《黄帝内经-素问-至真 要大论》:“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③

(4)扶正祛邪。即培育人体正气,祛除邪气,使正气长存,邪不可干 的过程。《黄帝内经》从生理运气角度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病 理角度认为正气不行以致气结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思则心有所存,神有 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④

  • .武术家的养气(正气)方法


武术家的养气是一种以内家拳为代表,强调意、气、力的有机结合, 气沉丹田,养血气,致和气,戒斗气的养气技巧。

近代少林武术名家妙兴大师认为,武术养气重在:“明生死,洞虚幻, 悟真假,澄心志,远思虑,绝情欲,摒嗜好,戒暴怒。”避免意气用事, 好勇斗狠。他告诉我们:“练功习技,首须养气,气沛则神完,神完则力 足,力足则百体舒泰,而筋骨强健,心灵性巧;至此而利欲不能侵,荣辱不能动,威武不能屈。”①。

5.佛家的养气(正气)方法

佛家的养气是一种通过修禅、禅定,达到宁神静气,神清气足状态的 养气方式。《秘诀•禅宗之极轨》:“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人定为功夫, 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人,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我挂 碍斯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 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沈其心而不动其气°斯道至此,始可 告大成矣。”②

五、发气的由来、内涵和基本方法

气功的发气(外气)过程,是气功锻炼整个环节的结果部分、终极目 标和收获阶段。练功者通过长期修炼,功夫提升到一定水平,和气充盈, 正气旺盛,自然而然达到了内气勃发荣于外的境界,练就发气(外气)功 夫。

(―)发气的由来

发气的概念起源于巫术气功阶段,是远古巫术一图腾时期泛气论思想 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中气勃发化育万物、内气勃发荣于外、 吐纳发气、布气疗疾等发气概念。20世纪80年代前后演变为人体内气外 放而发放外气的发气概念。

(-)发气的内涵

发气(外气)的概念,古今内涵差距巨大,不可同日而语混为一谈, 需分而论之。

  • .古代的发气概念


古代的发气(外气)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内气勃发荣于外,表现出正 气旺盛,生机勃勃的气机运动现象。

《黄帝内经》已有发气的概念。《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微其下气而见可知也。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①《黄帝内经•灵枢经刺节真 邪》:“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膜理开, 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②

传统意义的“发气” 一词,始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仪礼-聘礼》 “发气怡焉” 一句。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聘记》云:'及享,发气焉盈容。’《注》 云:'发气,舍气也。‘孔子之于享礼有容色。案:舍与舒同,谓颜色舒 解。江氏永《图考》:‘聘执圭,享执壁,严与和微异。享礼有容色,正对 勃如战色,谓调身容、手容、足容如初,惟发气盈容,不若初之变色 耳。…③

其“发气盈容”的说法,内气外发或内气勃发荣于外的意味显而易 见。

《易经•文言•坤》大力赞扬发气,把它看作中气勃发,美在其中, 畅行于四肢百骸,事业发达兴旺的优雅行为:"君子‘黄‘中通理,正位 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④

  • .外气物质论者的发气概念


外气物质论者的发气是指能够对他人或他物产生物质、能量效应的人 体内气,又称外气。“发气” 一词是“外气”的代名词。“发”是发出、发 射、发送、发放、发散的意思,“气”指体内真气、元气或精气发放到体 外形成的“外气”。1990年第2期《新华文摘》:“对流感病毒及乙型肝炎 病毒携带者,气功发气十多分钟,可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对癌细胞也有 杀伤作用。”

  • .日常生活的“发气” 一词


日常生活的“发气” 一词,主要包含呼气、生气、发脾气等意义。

(1)呼气。汉《仪礼•聘礼》:“下阶,发气怡焉,再三举足又趋 郑玄注:“发气,舍息也贾公彦疏:”今既授玉降阶,纵舍其气,怡然 和悦也。”

(2)生气、发脾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此刻听说总 办在那里发气呢。”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你发气做什么啊,都不是 外人。”许杰《炎夏小记》:“这是很使人发急,又使人发气的事」

  • .古代的发气概念


古代的发气(外气)概念,主要包含自然界生命万物的发气(外气) 和人体的发气(外气)两部分。

自然界生命万物的发气是指自然界的生命万物内气勃发外放,生机盎 然、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现象。人体的发气是一种练功者把修炼培育起来的心身和气、内在正气勃发 出去,形成和谐气场的过程或状态。在内,荣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等内 部组织器官;在外,荣于肌肤、毛发、形态等外部组织器官及行为。

三)发气的方法

易家、儒家、道家、医家和武术家的发气目的各异,结果却具有异曲 同工之妙。

  • .易家的发气方法


易家的发气是一种阴阳二气相感,中气勃发,从而达到生生不息,阴 阳平衡,三才合和状态的发气方式。

(1)交感发气。交感发气是阴阳二气相悦交感勃发生气的发气(外 气)过程。《易经》咸卦展示了一幅生动的二气交感画面。

《易经•彖下•咸》:“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 而说(悦),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娶)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 生,圣人感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①

浏览3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