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缘起

在我们这个区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错杂、历史悠久的国 家里,文化是分区域的,这是一个事实。如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 流域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关东文化、齐鲁文化 等等。由于这些区域所处的地理条件、民族构成和历史政域的不 同,其所显示的文化各具特色。从统一的中华文化来讲,这些不 同的区域文化都有自成系统的文化构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 使统一的中华文化从地域上区别开来,同时它们又是理解统一的 中华文化的基础,是统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司马迁在《史 记•货殖列传》中曾描述,关中“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稽,殖五 谷,地重,重为”,邹鲁“有周公之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 其民龌龊。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哀,好价趋利,甚 于周人”,临菌“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 怯于众斗,勇于持剌”等等,是从不同区域的特殊文化特征出发 对人们性格影响、行为特征的生动描述。所谓“古者百里而异 习,千里而殊俗”①,“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②,讲的 也是不同区域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因此,文化相对主义认为: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五回。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 “每一种文化都是 一个不可重复的独立自在的体系,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表现与特殊 价值体系中的特殊文化传统”①。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认为, “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 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方式”。由于不同的民 族、不同的人类群体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的构成方式不 同,所形成的文化系统或体系也千差万别,并显示出不同的文 化特征。在中华文化大环境下孕育的中国武术,充分体现了这 种文化形成的规律。据上世纪80年代的挖掘整理工作中的统 计,我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 种就有129种(现已发展为130种)。这些内容丰富,流派繁多 的武术拳种,也像中华文化一样,在其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产生 和形成,并深深烙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所谓“南拳北腿” “东枪西棍” “少林武当”等都是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特征的真实 写照。

中州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摇 篮,她与其他地区相比,历史文化积淀异常丰厚。从距今七八 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到四千年 前的“龙山文化”,无不留下了先人的足迹。在此后漫长的历史 发展进程中,这里既是儒家文化最早诞生之地,中国礼乐文明 的故乡,也是佛教最早落户之所、道家的渊源之场;中州先后 有20个朝代36次在这里建都或迁都于此,既留下了帝王活动 的历史痕迹,又保存了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长期作为全国政 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河南,历史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曾

  • 《文化学词典》编纂委员会:《文化学辞典》,193页,」貌,中央民族出版社,1988。 数度达到全国乃至世界的鼎盛,其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其他地域 文化所不能代替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多年政治文化 的中心在河南”,中州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代表。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洗礼,这里已形成了具有历史悠久、 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富有鲜明特色的灿烂的中州 地域文化。如名人文化、古都文化、墓葬文化、寻根文化、佛 教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 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杰 出的创造。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沉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上凝聚形成 的”①。中州武术作为中州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在中州这 种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必然带有中州文化的痕迹。在中州地域内, 孕育了有着“天下功夫出少林” “天下武学正宗”美誉、涵盖 北方的大部分拳种并对其他诸大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少林拳; 产生了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 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处世之道的陈氏太极拳;形成了在中国武术 理论界影响极其深远的理论著述《茬氏武技书》和茬家拳;少 林拳、陈氏太极拳和茬家拳集中体现了中州武术文化的风貌, 中州武术文化是中州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同时也是中州文 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所独具的魅力和风采。目前,中州武术 是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古、河、根、拳、花”五大特色之一, 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已享誉海内外。然而,在中州大地上,为 什么能够形成体系完整、反映中州文化精神,并成为中州文化 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州武术;为什么能产生既有“外家拳”风格

①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o 的少林拳,又有“内家拳”风格的陈氏太极拳以及影响深远的 理论思想;中州武术文化形成、发展的原因,文化特征,它们 与中州文化的关系,中州习武者受传统武术文化思想影响如何 等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思考。正缘于此,才促使我 将中州武术文化作为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 研究的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文化的发 展也体现出不平衡性,所以,各地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 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和民族特点。这种各具地域性特色和民族特 色的武术文化互相交流和融合,构成了门派繁多、风格迥异的 中华武术文化系统。针对地方武术文化进行研究,从地区武术 文化的特殊性中寻找中华武术文化的同一性,对我们更全面更 深入地了解武术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中华武术文化有着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 研究的目的

中州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 曾经是中华武术文化的核心部分,对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那么,少林拳、陈氏太极拳和茬家拳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 是怎样在中州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中州武术文 化?中州武术文化的特征是什么?中州武术文化在中国武术文化 中的地位如何?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在国内、国际迅速传播并为 其他地域文化所接受和采借,产生了文化变异,形成了新的武术 文化形态的根源何在?它们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其文化特征和 发展模式怎样?它们是怎样体现中华武术文化精神的?上述种种 问题,需要我们对中州武术文化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提升到 文化深层面的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研究拟从文 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区域文化理论,从文化空间 特征及其联系的角度对中州武术文化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中州 武术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关系,展望中州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和 模式,为丰富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宝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确 定中州武术文化的地位,更加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提供强有力 的理论支撑。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不仅仅是对中州武术的挖掘和整理,而且是在前期武 术工作者挖掘、整理成果和本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州地域 内业已存在的武术文化形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即本课 题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描述中州武术是怎样构成的,还在于深究 中州武术为什么这样构成等问题。

中州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确定了本研究的范围。从民族传 统体育学的角度,立足于武术本体现象描述、武术本体形态的分 析,并借鉴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 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中州武术文化发生、发展的直接原 因;在深入细致具体的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寻求中州武术文化 与中州文化基本精神间的相关性。以求对中州武术有-一个全方位 的、立体的鸟瞰,进而构建起中州武术文化的理论体系(如图1 所示)。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趋同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共性与个 性相结合,展示出的将是多维的中州武术文化形态。

浏览3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