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卦象发气,中正发气。卦象发气是易卦卦象(八卦、六十四卦) 循环往复,变化无穷而勃发生气的过程。易理的中正寓意表现在易卦的每 一卦象方面。

《易经•文言•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 四支(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②清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注:“地 色黄,黄中色,五中位,故日‘黄中《玉篇》:‘理,文也。'坤为文, 故日‘理‘黄中通理’者,言由中发外,有文理可见也。正位居体,即体居正位。坤为体为事业,言有黄中之德者,身必润,事业必成也。”①

(3)内炼发气。内炼发气是一种经由内修、内炼,培养人体正气或丹 田和气,通畅内外气机,促使人体勃发生气的发气(外气)过程。在内丹 修炼中又称丹成发相。

①丹成发相。《内炼密诀》记录了一段内炼发气(发相)体验:“一、 全身融和如绵,感觉愉快,这种现象是先从指尖起,行到全身;二、身体 自然耸直,却似高山的峭壁一般;三、心自然虚静,如秋月之映照于碧 水;四、痒从全身的毛孔发生,这种痒并非不快,却能使身心充满愉快; 五、常觉下体精液充足;六、丹田发生暖气,却似春阳融和之气;七、忽 然起一大变化,心和精,意识和呼吸,成为一体。其景象却非言语可以形 容。”②

①正气、生气勃发,中气合和,大人气象。《易经-文言•乾》:“夫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 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 乎乎③


  • .儒家发气的方法


儒家的发气是一种通过培育中气,勃发浩然正气,从内到外达到中正 合和,修、齐、治、平状态的中和发气方式。孔子中庸、孟子养气具有异 曲同工的“发气”之妙。

中和发气,《逸周书•官人》视为“五气”合和,从中勃发的结果: “喜怒忧惧……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礼记•乐记》视为“情深而文 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的产物。

  • .道家的发气方法


道家的发气是一种通过修道育德,修身养性,返璞归真,保持人和自 然万物的自然本性,进而达到大道归一状态的修炼过程,即道德合一、内 圣外王的发气方式(修道发气)。

老子主张身、家、国、天下同修,道德合一而发气;庄子强调潜心修 道,培育道气,达到“内圣外王”的发气状态。

 

  • .医家的发气方法


医家发气是一种通过持续培育机体内外诸气,使内气合和充盈,不断 勃发正气,荣于机体内外的发气过程。在内,滋养人体五脏六腑、经络血 脉,使人体内部气机通畅,生气勃勃,内邪得以宣泄;在外,使个体神采 奕奕,容光焕发,充满活力,邪气难以侵入。

《黄帝内经》“五气之发”是发气的早期雏形,发气的目的在于培育正 气,扶正祛邪,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状态。

古代医家的发气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主动培育人体内在的正气, 扶正祛邪,正气勃发荣于机体内外,即用正气祛除内邪,抵御外邪;二是 布气疗疾。练功者给患者布施自身“真气”,帮助患者扶助正气,祛除邪 气,治疗疾病;三是移精变气,即个体进行心身气机平衡的协调锻炼。

  • .武术家的发气方法


武术家发气,依功法流派的不同各有所长。李小龙认为,这个“气” 是从人体丹田发出的一股流动能量。武术发气的目的是勃发内力,形成整 体劲力,以便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其 所发的“气”,实则意、气、力合一的功力。

《秘诀》引般禅师掌法歌诀说:“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实须用 力,吐气须开声。”①又引觉远上人的话说:“一举手则全身之力,奔赴于 气之所至。”②正所谓意到气到神力到,练就意、气、力合一的功夫。

在武术锻炼中,气是一种精气神或意气力合而为一的整体劲力标志。 从古代至近代,大多数武林人士不懂心理学,而把武术家的发气视为神 手、神掌或印掌,以为神功。

  • .气功的发气(外气)方法


气功发气(外气)是一个以调气(和气)、练气(呼吸)、运气(行 气)和养气(正气)为基础,通过长期调一练一运一养的气机修炼,不断 培育正气,厚积薄发的过程,主要包括整体发气(外气)法、内外发气 (外气)法、体内发气(外气)法和发气(外气)疗法四种方式。

(1)整体发气(外气)法。易家强调阴阳平衡,发的是生生之气;儒 家修齐治平,发的是中和之气;道家内圣外王,发的是合和之气;医家扶 正祛邪,发的是内在正气。诸子各家通过阴阳平衡、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和扶正祛邪,练就整体发气功夫,从内向外勃发正气。

(2)内外发气(外气)法。内外发气法是以丹田为中心,从内向外发 气的过程,具有荣于机体脏腑,经络气血,肌肤、外表?使内外气机合和 一体的作用。

(3)体内发气(外气)法。体内发气法是把丹田之气,通过一定途径 发放到体内各个部分,或某个局部器官,具有滋养机体,平衡内部气机等 作用。

(4)发气(外气)疗法。发气(外气)疗法是一种以外气为象征、 标志或暗示物,配合安慰剂、语言、心理催眠暗示等多种方式的符号疗 法,旨在帮助个体平衡心理,治疗多种心身疾病。该疗法与带有特异功能 和神秘主义色彩的“外气疗法”有着本质区别,不可同日而语,混为一 谈。

第五节 传统医学修炼模式

传统医学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即中医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 修炼模式,主要包括四气调神、阴平阳秘、调神炼意(自我调神、心主神 明、移精变气、内视调神)、扶正祛邪、中气合和、脏腑运气、经络穴位、 形神合一、气血津液、药食相辅等十大模式。本节择重做一简要诠释。

一、四气调神修炼模式

四气调神修炼模式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种遵循四气运行特点调和 心身气机,扶正祛邪,预防为主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主要包 括顺应四气调神原则养生以及悖逆四气调神原则害生两方面内涵。

(一)顺应四气调神则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春天为生气,夏天为长气,秋天为收气,冬天为藏 气。根据四气调神原则,《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随春 夏秋冬四季生、长、收、藏变化规律进行调神练意的人一气互动思想和方 法——四气调神修炼模式。春天为生气,夏天为长气,秋天为收气,冬天 为藏气,其气及所养各不相同。故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 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的经典论述。

  • .春生


春生是指春天的三个月,天地万物推陈出新,生气勃发,呈现出一派 欣欣向荣的景象,以调生气为要。当早起晚睡,在庭院中阔步行走,披开 发髻,舒缓形体,使情志充满生机,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 勿罚。”顺从春气而养生。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春气的规律,就会损 伤肝气,夏季变为寒气,少阳不能发生,适应长气的能力减弱,肝气内郁 而发生病变。《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 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 为寒变,奉长者少。”①

  • .夏长


夏长是指夏天的三个月,万物繁荣秀丽,天地二气交合,万物开花结 果,以调长气为要。当早起晚睡,不要厌恶炎炎夏日,使情志无怒气,像 华丽的花苞秀丽开放一样宣泄体内阳气。顺应夏气而养长。违背了这个道 理,悖逆了夏气的规律,就会损伤心气,秋季变为疟疾,太阳不能生长, 适应收气的能力减弱,心气内虚,冬季重复发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 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疲疟,奉收者 少,冬至重病。”①

  • .秋收


秋收是指秋天的三个月,万物成熟收获果实的季节,以调收气为要。 当早起早睡,像雄鸡一样,天亮起天黑睡,使情志安舒宁静,以缓和秋天 肃杀的影响。收敛神气,不让意志外驰,使秋气平和,肺气清静,顺应秋 气而养收。违背了这个道理,悖逆了秋气的规律,就会损伤肺气,冬季变 为泄泻,太阴不能收敛,适应藏气的能力减弱,肺气焦热出现胀满。

 

 

浏览3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