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说 “博大”,人们晓得其拳种众多,常用“丰富多彩”来形容,但言 “精深”则难有更多谈资,为什么?因为没有“深入”研究。其 实深入研究一个事物,我们是可以揭示它的许多深层次问题的。 韩雪对中州武术文化的研究就是做了这方面的工作。

中国武术之所以谓之“博大”,是因为中国在地理上有着辽 阔的疆域,而其中的不同地域分布着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各 地域中又都有许多武术拳种的传承,这就构成了研究中国武术的 多元化和复杂性。要了解中国武术“精深”的一面,笼而统之地 讲中国武术显然是不可能“深入”的。那么,什么是中国武术 “精深"的一面呢?于是我假设“文化”是其需要发掘的,我深 信越是发掘越会感觉到它的“精深”。然而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 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一个团队持续不断地辛勤工作才会 有希望用大量事实证明其“精深"。由于中国武术的“博大",我 不能不将它设定为一个总课题,并只有将它分为若干个子课题进 行研究才有可行性,而且一个人研究不行,那么我就带领我的研 究生分不同的地域加以研究。愚公可以移山,是因为其子子孙孙 挖山不止,这种精神将成为督励我们进行这项研究的力量源泉。

韩雪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州武术文化研究》就要发表了,这 是一部开山之作。在我的几位研究生中她是第一个在我的研究方 向上抡起开山之斧的,她虽是一位女子,但论勇气、毅力和坚韧 决不逊于须眉。她是一个榜样,她的论文表明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地域武术文化做起,这样可以深入到当地的武术文化中 去,不再浮于表面。

韩雪考博前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副教授,有较丰富的教学 实践经历和较强的表述能力,入学后我几经思考决定结合她家住 在开封,工作在开封,经常参加河南省武术活动,对本地武术的 情况比较了解的实际,要求她对中原武术文化进行研究。她开题 报告以后,正式定题为《中州武术文化研究》。中州是中国古代 的核心地域,兵家常言“逐鹿中原",说明该地域是决定中国命 运的必争之地。历史上的牧野之战直捣商都朝歌、楚汉成皋之战 鸿沟对峙等等都发生在中州大地。研究中国武术也必言中州武 术,因为该地域孕育了名扬天下的两大拳种,即嵩山少林寺的少 林拳和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还有康乾时代展乃周创立的芸 家拳和中气论都是中州的瑰宝。人们话说“功夫"时会脱口而出 “天下功夫出少林”,人们以武会友切磋“缠丝劲”时自然要去寻 根陈式太极拳。中国武术很早就讲“气功”,但有系统地论述武 术气功的要数荥阳汜水人芷乃周的《培养中气论》为贵。这些都 是中州武术文化的精髓,研究中国就术文化能不深入地研究它们 吗?中州武术文化是人创造的:回看殷墟废址,古老的冷兵器时 代周武王就给大武舞中的“夹振之而四伐”作过战斗诠释;三国 时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记载了当时的剑术"四方之法 各异,唯京师为善”,还创造了与将军邓展斗剑“三中其臂"而 不败的记录;北宋靖康之难,二帝被俘,河南产生了一位“还我 山河”的民族英雄岳飞,他的教射师傅则是周同;少林武僧助李 唐之后历代武僧为光大少林武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清时 期武术大盛,陈王廷、茬乃周创造出中国名拳;近代查拳大师常 振芳在开封长期授拳艺播天下;1936年在德国柏林奥运会期间 表演中国武术的国术队员中就有5位河南籍选手;韩雪还在文中 深情地写道:“中州武术文化孕育了新中国第一代的河南籍武术 名家常振芳、张文广、刘玉华”。另外还有,中州为新中国竞技 武术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轰动世界的武打电影《少林寺》就 是以少林寺的历史题材和人文背景拍摄的。由此可以看出,首先 以研究中州武术文化为切入点,不仅是因为中州武术文化在中国 武术文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这项研究具有武术历史与 文化方向上的战略价值。天合人意,地逢人缘。韩雪恰好遇上了 这样一个机会,使她担当起这个历史任务。

.现在韩雪已经完成洋洋洒洒十数万字的论著,归结起来大致 有四项主要成果。第一是对“中州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该界 定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认为中州地域客体化的武术文化形态可以 体现和反映主体内化的武术文化形态。这里面的核心是物质与精 神的关系问题。我多次与韩雪谈到武术的“技术反映文化”,认 为武术文化不是空洞的文化,武术技术本身就是具体的武术文 化。韩雪在中州武术文化概念中体现了这个思想。第二是对中州 武术拳种分布的描述。这项概括性的描述是必须要做的,它是中 州武术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中州武术文化的客体化的基本形态, 是该地域武术文化的“家底”,如果连基本家底都不清楚何谈其 他相关文化?所以韩雪的这项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也确实开了个 好头。韩雪将中州分为豫东、豫西、豫中、豫北、豫南五个区 域,每一区域由几个城市组成,根据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统计出 每个城市的拳种情况,最后得出中州地域有40个流行拳种分布 的结果。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对武术的挖掘整理时这些工作早 已做过。其实不然,韩雪将中州各城市拳种的项次统计了出来, 绘制成图表,数量分布也做了排序,其数据中包括有竞技武术套 路一项的统计,这恐怕当时是绝不会将它列为文化成果的,至于 图表之类的研究分析,更应该看做是韩雪站在前人挖整成果基础 上经过亲历考察的地域武术文化创造。第三是对中州地域三大拳 种的个案分析。这三大拳种是少林武术、陈氏太极拳和芷家拳, 共分为三章,每章用四节进行分析。这种深层次的分析是紧扣拳 种的“文化”展开的。记得我曾经和韩雪反复讨论“具体文化” 的问题,我说“剃光头,穿袈裟,练功夫就是少林拳的特色,是 其他拳种没有的独特之处”,我还谈到少林武僧练功的器具、动 作名称等等。我读过一些少林拳的书,又去过少林寺多次,因被 浓厚的少林文化气息所感染,曾写过一篇文章,后收录于《少林 功夫文集》中,那里有我对少林文化的几点感悟。韩雪是很赞成 我的看法的,“禅拳一体的少林武术”是她的精辟提炼。对陈氏 太极拳的分析,韩雪抓住了陈氏太极拳“诸靠缠绕我皆依”理论 的原创性和缠丝劲的实践性,归纳出“缠绕螺旋的陈氏太极拳” 的鲜明特征。同时还总结出陈氏太极拳具有“复合性文化"的特 征,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韩雪既看到了陈王廷的原创性,又看 到了陈氏太极拳复合了戚继光的拳经文化和《黄庭经》文化,说 明她的分析思路是深入发展的,并能提升成理论见解。至于茬家 拳,韩雪更是做了很好的工作。韩雪经过对螯家拳的深入剖析, 发现根据《培养中气论》和《武备参考》编订的《甚氏武技书》 共有六卷74篇,其中64篇以“中气"立论,这在中国武学理论 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并且它在技术实践上讲究上、中、下二十四 势形气合练,于是这一显著特点被概括为“形气合一的茬家拳”。 韩雪在分析中还以图的方式展示了芷家拳发源地介于温县和少林 寺之间的地理位置,认为这是它的文化成因的重要基础。同时对 创始人的家学影响、学识修养和武技实践等也作了分析。总之, 这三个个案研究从典型性方面凸现出中州地域武术文化的厚实。 第四是对中州习武人群对武术文化认同的调查。这是韩雪刻意要 做的一项工作,她进行了工作量很大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处理。其 结果确实留下了当代中州人的武术文化心态,即对传统武术的普 遍认知、接纳和对代表性拳种的高度认同,以及与竞技武术并存 的开放的文化心态。整部著作的成果当然不只这些,但就这四项 成果的贡献,我认为无论是参考价值还是理论意义上来讲,都将 会在中州武术文化中具有自己的地位。

浏览3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