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焦相应腹脑观
中医学根据传统的天人相应理论,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或上、中、下三焦,分别应映天、地、人三才,即上焦应天、中焦应人、下焦应地,形成上、中、下三焦相应的腹脑回路。
《黄帝内经-灵枢经-营卫生会》的三焦概念是:“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鬲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上焦如雾,中焦如讴,下焦如渎。”
《黄帝内经•灵枢经•营卫生会》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肝脏、胆囊、脾脏和胃部。但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营卫生会》中中焦指整个胃部,即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下焦是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包括小肠、大肠、肾脏和膀胱。
三焦的主要功能:一是人体内的气化场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二是通行水道,运行水液。《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中医学把三焦运行水液、促进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以强调三焦通行水道的重要意义。
3.阴阳五行腹脑观
阴阳五行腹脑观,是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观为指南,遵循五行生化互动循环原则而形成的腹脑概念。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常用的人文哲学概念。
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主要用来分析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机体心身形、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的从属关系,以便有效指导人们的日常养生和医疗实践。
中医阴阳五行,讲究五行、五味、五色、五脏、六腑、五情、五声等的相互匹配。例如:木、火、土、金、水一酸、苦、甘、辛、咸一青、赤、黄、白、黑一肝、心、脾、肺、肾一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一怒、喜、思、悲、恐一呼、笑、歌、哭、呻,形成典型的阴阳五行腹脑回路。
自然界 五 行 人 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啰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月市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咳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4.五脏六腑腹脑观
五脏六腑腹脑观,即藏象腹脑观,是在阴阳五行观指导下,依五脏六腑配属关系形成的腹脑概念,主要包括心主神明腹脑观及心肾互动腹脑观。
(1)心主神明腹脑观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心是“君主之官”,而主“神明”,具有意识、精神或心理功能,通过“心”统一管理人体的心、肺、肝、胆、脾、胃、肾及三焦等十二官,形成心(脑)一腹相应的腹脑关系。故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以及“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的论断。
(2)心肾互动腹脑观
在中医学中,心肾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协调的关系。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下而属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中医学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的生理一心理一形态功能才能相互协调,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正常状态;反之,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理一心理一形态功能就会失去协调,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心 肾不交、水火失济。心肾的这种关系构成了一条心肾互动的腹脑回路。
5.经络气血腹脑观
经络气血腹脑观,是根据中医经络、气血理论而形成的腹脑概念,以任督运气腹脑观为代表。
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它在内联属于脏腑,在外联属于筋肉、皮肤。《黄帝内经-灵枢经-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藏府,外络于肢节。”
《医学入门》:“经者,经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络脉则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脏腑、孔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人体以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和带脉为主,其他诸脉为辅,形成多条经络气血腹脑回路。练功中最常用的任督运气法,即小周天运气法,便是一条由任督二脉组成的任督运气腹脑回路。
因此,气功锻炼中的气沉丹田,符合我国传统医学人一气互动循环腹脑论一中医腹脑论。它以心气(意气、神气、任督运气)为主导,以呼吸气机为动力,形成心气(意气)一脏腑运气一形气,以及神气一呼吸一丹田循环互动反馈回路,调和、通畅五脏六腑气机,从而达到心身形和一气的气沉丹田状态。
(-)现代医学的腹脑论
现代医学的腹脑(脑腹)概念,是具有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局部生理调控功能的腹部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的总称,又有肠脑、腹部大脑、人体第二中枢、第二大脑、第二情绪反应中心、人的第二张脸等多种称谓。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神经和胃肠神经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互动反馈回路系统。
腹脑(脑腹)系统以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回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 道内双重分布的神经肽——脑肠肽为生理基础,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大方式,具有不依赖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回路而单独发挥调节作用的自身调节特点。大脑主导的有意识觅食、择食、饮食活动,在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打上烙印,把食物的属性或反应,传给食物经过的胃肠道,引起胃肠道产生相应反应,久而久之形成大脑神经一胃肠道神经反馈回路,构成腹脑(脑腹)神经反射系统。
现代医学的腹脑概念,始于20世纪初,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内容日趋丰富。
1907年,美国医学博士拜伦・罗宾逊在《腹部和盆腔脑》中首次提出 “腹脑”的概念。
罗宾逊认为腹脑是位于人体腹腔内游离的神经网:“分布在人体腹部和盆腔内的自主神经系统是一种继发性脑,它负责调节内脏功能(节奏, 吸收,分泌和营养)。腹脑能够在无颅脑的情况下生活(如无脑儿),相反颅脑却不能在没有腹脑的情况下生活。”
1993年,中国脑外科医生王锡宁在《医学理论与实践》专业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一结绳原理》和《论生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使用“第一中枢和颈上人”“第二中枢和颈下人”两个概念。其“第二中枢和颈下人”即相当于“腹脑”的概念。他把“腹脑”定位在人体躯干。
199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迈克尔•格肖恩在《第二大脑》中说:“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它位于人的肚子里,负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他把腹脑的位置定位在胃肠壁的神经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内95%的神经递质来自腹脑。人体的消化系统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几乎和大脑神经细胞数量相等,远远多于骨髓细胞。
消化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拥有人体70%的免疫细胞,担负着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营养、分泌、免疫、协调、预警和防卫作用。消化道还是人体最大的菌库,肠道微生物的种群有三四百种,总数10万亿以上。
胃肠道菌群平衡有利于健康长寿,失衡则引发疾病。动物实验发现,老鼠在高度紧张状态下,肠道出现一系列菌群功能紊乱症状。人体实验证明,压力和紧张导致消化道溃疡、肠道激惹综合征、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气功锻炼强调的腹式呼吸,意守丹田或气沉丹田的修炼方式,符合现代腹脑医学的观点。它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一人气一呼吸一腹部(丹田)为主线,以“呼吸”为动力,使练功者的脑腹神经系统,形成一条正面、积极、良性互动循环的反馈回路,脑和腹同时分泌更 多B内啡肽,促进心身形和谐一气,进入气功状态。
浏览3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