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沉丹田的基本方法
古今练功家强调的气沉丹田,方法多种多样。在传统的小周天功法中,气沉丹田又称凝神人气穴。
宋薛道光《还丹复命篇》:“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人气穴。”明张三丰《玄机直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之内也J陆西星《玄夫论》:“凝神之要,莫先于澄神;澄神之要,莫先于遣欲。”“所谓凝者,非块然不动之谓也,乃以神人于气穴之中,与之相守而不离也。”“夫气穴者,乃吾人各具之太极也。其名不一,日气海、日关元、日灵谷、日下田、日天根、日命蒂、日归根窍复命关,即一处也。”至于澄神、遣欲,魏晋《清静经》说得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以上几种观点形象地道出了气沉丹田的要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节归纳出意守法、呼吸法、体势法、按摩法、鼓漱吞津法和物理法六类气沉丹田的简单方法,供练功者参考。
(一)意守法
意守法是一种练功者把意念聚焦在人体某一部位、经络、穴位、动作或某一景象、人物、图符、语句等方面,以便集中注意力,自我催眠而达到人静目的的练功方法。其中以气沉丹田法和意守美景法较为常用。
气沉丹田是指练功者随呼吸,以意领气,使意气逐渐聚集在人体小腹部(丹田),想象小腹内丹田穴有一股温暖舒适的得气感,从而达到人静目的的练功方法。
(二)呼吸法
气功锻炼的呼吸法是一种以腹式呼吸为主,以意领气,使意气逐渐聚集在人体小腹部(丹田)的胸腹混合型呼吸运动。
练功者随小腹部一起一伏、有节奏的呼吸运动,想象小腹内丹田穴有一股温暖舒适的得气感,即可达到入静的目的。
(三)体势法
体势法是一种练功者采取特定的练功姿势,以体势引领气机,降气于丹田,从而达到人静目的的练功方法。常用体势有自然盘坐、双盘坐、一字站功基础功、抱圆势桩功。
(四)按摩法
推拿、拍打、按摩法,简称按摩法,是指有规律、有节奏的适度推拿、拍打、按摩肌肤、经络、穴位,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激活人体潜能等目的的练功方法。以小腹部(丹田穴)为重点的推拿、拍打、按摩是促进气沉丹田的简单方法。
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推拿、拍打、按摩。双手搓热,轻轻抚摸、拍打、按揉小腹部(丹田穴)。二是运气按摩。双手以肚脐或丹田穴为中心,轻贴腹壁或距离腹壁约3〜5厘米,顺时针和逆时针各36次,象征性按摩腹壁,带动内部气机,促进气沉丹田。
(五)鼓漱吞津法
鼓漱吞津法是一种通过鼓漱,吞津的口、舌运动,在口腔内产生大量津液,以津领气,想象津气逐渐聚集在人体小腹部(丹田),形成一股温暖舒适的得气感,从而达到人静目的的练功方法。
(六)物理法
物理法是指利用一定的景象、人物、花草植物、图符、语句、仪器、声乐、阳光、艾灸等物理方式,促使练功者集中注意力,逐渐达到人静目的的辅助练功技艺。
练功者在优雅、宁静、舒适、洁净的练功环境中,把一个圆形饰物固定在小腹部的丹田穴或用一束红光照在小腹部,配合优美情境的意想,以意领气,促进气沉丹田。
第七节三调的由来、内涵和方法
一三调的概念、理论及修炼模式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调” 一称,是一个传统气功、养生、武术、健身等多个领域常用的练功术语。但它作为气功定义或概念广泛用于诠释气功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本书,三调是心身双修模式的一种简化方式或一个缩影,又称三调修炼模式,而不作为气功定义。
一、“三调”概念的由来
气功“三调”是调心、调息、调身三部分内容的简称,首见隋朝时期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和尚所传“止观法”修炼要领。但它广为人知,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气功热期间。
从近代《秘诀》的气功到1964年1月和1984年10月,焦国瑞教授《气功养生法》及《气功养生学概要》两书均未提“三调”。
1981年6月,刘贵珍推广内养功的文献中,虽然出现了调整姿势、呼吸和意守的“三调”内容,没有直接使用“三调” 一称。
1983年9月,林厚省、骆佩桂合编的《气功三百问》把“三调”称作“练功三要素”:“气功锻炼的三要素是:意念(调心)、呼吸(调息)、姿势(调身)。”
1983年9月,马济人编著的《中国气功学》,在《气功发展简史》一章认为,调身、调息、调心与姿势、呼吸、意念一致,也没有使用“三调” 一称。
1988年8月,林雅谷、马济人主持编撰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卷》在练功基本方法一节中认为,“三调”的分类,起自隋智和尚的《童蒙止观》一书。
1991年7月,张洪林、胡卫国编著的《中医1000问——气功篇》,在“什么是气功的三要素?” 一节,把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的练功内容简称“三调”,又称气功三要素。
1992年9月,马济人主编《实用中医气功学》一书《第四篇气功功法学•第一章:气功基本方法——“三调”》,详述了“三调”的基本内涵。
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编的《健身气功教程》把气功定义为:“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第四章《练功要素》以“调心 为首务”,详述了调心、调息、调身的“三调”内涵。
2005年8月,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认为:“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锻炼技能。”《中篇:实践技能》第四章《基本操作》四节,专门阐述调身、调息、调心及三调合一。
纵观“三调”形成过程可知,气功疗法推广初期,是没有“三调”概念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三调”才逐渐作为一个气功概念通行使用。
二、“三调”的基本内涵
气功、养生、练功的“三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型:广义三调是指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机体心理、生理和形态或个体心、身、形环节,逐渐达到最佳心态、最佳生态、最佳形态,保持最佳状态的练功技巧;狭义三调是指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个体心息身或心意、呼吸、姿势,逐渐达到最佳心态、最佳息态和最佳身态,保持最佳状态的练功技巧。练功者通常说的三调大都是狭义的三调。
(-)调心的基本内涵
1.调心的基本概念
调心是一种主动调节、调控、调整、调和、调理或协调个体心理活动,以便达到凝神静气,心平气和,意气合一,心气合一,心无杂念,心理平衡,保持最佳心态或最佳神态的练功技巧,又称调神、炼神、炼己。
2.调心的古代解释
在“三调”中,往往以“调心为首务”,俗话说:“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练功夫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有段广泛流传的名言说得好:“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即使给你整个世界,你早晚都会毁掉一切的。”都强调了调心的重要性所在。
葛洪《抱朴子•丹经》强调“下手先凝神”。“凝神”即宁神、调神、调心使心志专一的意思。汉陆贾《新语•慎微》:“如调心在己,背恶向善,不贪于财,不苟于利,分财取宽,服事取劳,此天下易知之道、易行之事也。”其调心的目的在于培养善心,祛除贪心,制心一处。
隋智^和尚《童蒙止观》归纳了调心的两大要点:“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旨在强调避免胡思乱想,使昏沉、浮想联翩、思维散乱、用意急切各得其所,得以调理的重要性所在。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义解四-慧远》:“远每于讲际至于定宗,未尝不美那,盘桓累旬,信虑求之可得也。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以为失耳!”“无暇调心”是指没有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情,使心平气和。
明陆西星《玄肤论•真息论》:“调心者,摄念归静,住坐卧行,常在腔子。”他的调心要义是一心归静,静心修养。

浏览4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