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丹田的功能和意义
丹田的功能和意义,易、儒、道、医、武等各家理解大同小异,以中医学的认识较为全面。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丹田主要有三大功能:主纳气,主蓄气;声音之府,主发声;主藏精、气、神。丹田的意义主要有四点: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蕴含人体生生不息的气机;和精、气、神关系密切;修炼内丹的处所,历代养生家都重视的地方。
二、气沉丹田的由来及内涵
气沉丹田是指在练功过程中,练功者有意识地把内外二气的和气,以意念引领,沿着人体正中,从上往下,想象着慢慢“沉降”到小腹部的丹田穴内,或想象“气”从四面八方向人体中心——小腹部的丹田汇聚,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穴内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以气为中心,围绕着人体本身进行意念一和气一呼气一降气一丹田一吸气一升气一和气一人静锻炼的人一气互动循环修炼行为。简单地说,是把符号意义的“和气”,用意念守于丹田的意思。气沉丹田最先是武术家、练功家的常用术语。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拳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太极拳名家郝少如说:“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形意拳家马礼堂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1958年,刘贵珍先生在《新中医》杂志第9卷《气功问答》第一条 “什么叫作气贯丹田?气贯丹田的意义何在?”中认为:“气贯丹田是借助于呼吸时胸部感觉的力量向丹田部位冲击之意。丹田部位在下腹,呼吸之气无论如何是不会达到这个部位的,而是借助于呼吸的感觉,在反应上与人体之正中央建立了一条冲向丹田部位的兴奋线。这种兴奋线完成后,就加强了意识对丹田部位的刺激力量。所以说气贯丹田是加强意识对丹田刺激的一种强化手段。”
以上说法各有所长,至于使用“气沉丹田”“气贯丹田”“人力丹田” “意守丹田”“运气丹田”,还是“守气丹田”,依个人习惯而定。
三、气沉丹田的主要作用
气沉丹田的作用,古今医家、武术家、养生家、练功家、气功家各抒己见,形成不同的观点。
(-)医家视域内气沉丹田的作用
在医家眼里,丹田是一个培养正气的地方,气沉丹田是通过丹田培育正气,勃发正气,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作用的修炼方式。在《难经》《类经》《红炉点雪》等中医古籍中,下丹田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比如“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等。
明龚居中《红炉点雪》详述了气沉丹田的一些具体作用:“(下丹田)为气禀之源,犹若果实受气于蒂,坎离上下,以此为中宫,气脉升降,以此为根也……人诚能以祛病延年之法,敬而行之,或行或坐,或立或卧, 念念不忘,旬日之间,气血循视而不乱,精神内固而不摇。衰者起,痿者愈,疲瘴转康健之躯,枯槁回温润之色,顿觉增精补髓,养气助阳,眼目光明,身轻力健百病咸除,功简而效速,诚为保身至道,祛病之秘诀也
医家气沉丹田,主要目的在于培育人体正气,祛除邪气,平衡阴阳, 调和气血,协调五脏六腑,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内脏平衡运动,按摩内脏组织器官,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二)武功锻炼中气沉丹田的作用
在武功锻炼中,气沉丹田主要目的在于配合武功筑基,去掉因后天不良习惯造成的上实下虚现象,避免头重脚轻根底浅,从而增强气力或体力,练就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的功夫。
古今练功家、武术家都习惯以下丹田为汇聚、烹炼、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或内家功的气沉丹田过程,是一种意、气、力合而为一的修炼过程。
1.练意
练意是一种宁神定气,把意气集中于某一点或某一部位的精神心理锻炼方式。其中“气沉丹田”最为常用。旨在达到专心致志,心意集中,心静体松,遇到危机时“不动心”,在孟子那里,这种练意方式,是通过养气来完成的。
《秘诀》第一章《气功阐微》:“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壮。往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又“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养气即在丹田培育正气,练意气力合一的意思。
《秘诀》指出,练意的目的,一是不动心,二是壮胆,三是保持头脑冷静,以便在技击中克敌制胜。
2.练气
练气是一种以“气”为标志,配合一定姿势进行呼吸锻炼。主要在于吐故纳新,通畅气机,气沉丹田,培育正气。
普通人因为后天的原因,气容易上浮,以至于出现头重脚轻根底浅、上实下虚的乏力状态。练气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练就上虚下实功夫。
《秘诀》第一章《气功阐微》说:“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 故上重而下轻,足胫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此气之不练所致也。”“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 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周身。”
作为一种有节奏的胸廓一腹部交替运动,练气(呼吸)有利于增大肺活量,增强气力。练功者意气力合一,随着意念和呼吸的有机配合,把气力运送到全身的任何部位。
3.练力
练力是武术锻炼中的常用术语。武术中的力,是气力、劲力和意力的集合,表现在武功中是功力的深浅。单纯的力大如牛,都是蛮力。
在练意和练气的基础上,从内到外,扩展到武术桩功和拳技的协调练力方面,练就气沉丹田、上虚下实功夫。《秘诀》把马步站桩练力过程称作“换力”。即“凡从前之浮力虚气,必须全行改换”,“换力”的收获是达到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状态,功力逐渐增长。
(三)气功锻炼中气沉丹田的作用
在气功锻炼中,气沉丹田的作用表现在调气(和气)、练气(呼吸)、运气(行气)、养气(正气)和发气(外气)各个环节。
调气(和气)时,以丹田为中心,调和内外二气,使内外二气的和气,不断出入于丹田,形成内外二气合一的丹田和气,凝神静气,平衡内外气机。
练气(呼吸)时,常用腹式呼吸,把小腹部(丹田)作为注意力的焦点,练意气合一,使呼吸平稳,心气合和。
运气(行气)时,以丹田为中心,使丹田之气,沿着一定路径运行, 激发人体气机,气机通畅,内外二气平衡,心身形和谐一体。
养气(正气)时,以丹田为中心,把内外二气的和气慢慢温养起来, 培育正气,蓄而待发,扶正祛邪。
发气(外气)时,以丹田为中心,把蓄养于人体丹田的正气勃发出去:在内,滋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内部脏器,促进机体内部气机通畅;在外,荣于肌肤、四肢等外部器官,使个体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在整个练功环节中,气沉丹田显示了调节心态,增强注意力,平衡心身,通畅气机,培育正气,蓄气待发,练功筑基,避免头重脚轻现象,达到上虚下实,消除不良呼吸习惯等多方面积极作用。
四、气沉丹田的腹脑论依据
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分别从传统和现代两种角度,为气沉丹田提供腹脑论依据。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腹脑论
中国传统医学的腹脑论——中医腹脑论,是指以我国古代传统的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学说等为代表形成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腹脑回路,主要包括以下五大腹脑观。
1.天人相应腹脑观
天人相应腹脑观,是指以中国传统天人相应哲学观为指南形成的腹脑概念。
中国古代天人相应的朴素哲学观,是天、地、人三才合和、三才合一或三才相应的简称,包含以天地万物为代表的自然大宇宙,与以人体为代表的生命小宇宙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应映的意思。《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生气通天”人文哲学观,即含天人相应的意义。《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讨论“气交”概念时指出,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黄帝内经•灵枢经》则从“天圆地 方”的认识开始,阐述了“人与天地相应”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腹脑观。
《黄帝内经•灵枢经•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 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 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胴;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箕,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胭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浏览3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