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厉害而已。但快硬者,心性 难静;努力鼓气者,呼吸不舒;狠毒厉 害者,更难养中和之气。以上皆苦筋 肉,耗神气,害虚灵之功夫,非延年益 寿之道。
练时稳静安舒,以养虚灵之气。用 时冷弹脆快,以吐丹田之劲。多多体会 虚灵之气势,用时对方来力无不尽悉, 取胜之道在其中矣。
苟无虚灵之气势,对方来手情形 无从知晓,动时必致胡顶乱撞,不成 太极功夫矣。
有虚灵之气势,有腰腿之轻妙,有 神气之充实,有气派之庄严,有功作之 冷快,用之修身,则延年益寿;用之自 卫,则防身御侮。
(一) 在初学拳时,就须对于教 者的每手每势动作及神气,要切实注 意,并须细细地体会自身上的感觉, 以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宜贪多学快。 如这样子学法,能学一年,了解一 年,虽是学得很慢,但在实际上却是 很快的。假如贪多学快,一切都不注 意,到学会之后,一经检查,全不对 路,尚须从头细改。这样子的学法, 虽是会得很快,反而是慢了。关于这 —点,学者须注意。
(二) 在一套拳学完之后,还不 能就算会了,尚须反复地多练些日 子,细细体会其味道,并须要将它连 贯起来,使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心神意气成为一个整体,然后身心就 会感到愉快,这才算是学会一趟拳。 但是这也不过是在大体上算是会了。 至于细微的道理,还有待于天长日久 地钻研。盖学问是无止境的,不能以 此就满足了。
(三) 在练拳有了以上基础之 后,就可进一步地学习行功运气的功 夫。这种功夫,是在练拳时以心行 气,以气来运身,以心意牵动着气息 作深长的呼吸,以鼓荡着身体来作拳 动作,一切开合的动作,使其如长江 大河之水,有滔滔不绝之势,又要有 如抽丝挂线,行云流水,绵绵不断之 形,又要迈步如猫行,举动轻灵,圆 满无缺。
(四) 在行功动作的稳静上,这 一步功夫要好好地用心将它做好,不 可稍有马虎,这是要紧的。其要领是 先以心意来作想,如何才能做到稳 静,如何才能做到清醒,如何才能使 智慧澄清,如何才有虚无灵机的气 势。
(五) 先师杨澄甫先生曾说:古 人练拳,是分四步功夫。
练体以固精。即是练架子的功 夫。在筋肉方面,使其增强弹力。在 关节方面,使其增强活动。在骨骼方 面,使其坚实,精髓充满。
李雅轩傍氏太极参茂席耕
练精以化气。即是行功养气之 功夫。使其饱满之精髓,化成充实之 中气。
练气以化神。即是养气藏神之 功夫。在练得气足精满之后,再朝夕 锻炼下去,即会发现神明的灵智。有 了这种灵智,无论用之于任何事务, 都可以达到适当之处,不独是打拳推 手而已。
练神以还虚。即是在静极默笃 之后,养虚灵之功夫。在练出了神明 灵智之后,又将它藏之于内心骨骼之 中,含而不
露,从表面看来,似乎什 么也没有,然而在实际上,它是包罗 万象的,无所不有的,无所不为的, 无所不然的。如以绢裹明珠,光泽内 藏,能普照一切。
(六) 练功其主要者,是在于蓄 气养神上下功夫。心存静养,形如半 睡,从表面上看来,像是无聊,然而 却内藏无限的动机,精微细奥,普照 全身,有令人无处可以侵犯之感,也 非此不能养出清醒之头脑,养出灵觉 的智慧,养出充实的中气,和疗养疾 病的效果,才能悟会其中的道理。其 好处甚多,不必一一去谈。从技击方 面来说,必须先养出神明的灵智来, 然后才可以无往而不利。有了此灵智 之后,在技击应用时,只要意念一 动,其身势气意精神无不随之而到, 身上的一切神经命脉无不相应而来。
(七) 练太极拳的功夫,最重要 的一件事,就是先要内心放松,身势 就会自然地随着内心的思想而全部放 松,到了心身俱松之后,所有一切的 动作也就无往而不利。如果不是这 样,不但在技击方面没有作用,就在 健身疗病方面也不能收到什么效果。
在练功上,如果将全身上 下内外放松,周身做到一致了,而后 以心神气意去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 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臂腿,做出如 江河之水势整个的动荡的样子。要丝 毫的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 不多动,不妄动,不少动。如果四肢 自动,多动,妄动,冒失动,或不 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 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 之实。关于这一
练了练就到处教起拳来了。在练时, 扭扭捏捏、零零当当的上下左右一齐 动,以为这就是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 在练时,懈懈怠怠的,以为这就 是太极拳了。其实这些都是练太极拳 的毛病,这种练法不但找不到太极拳 的身心稳静安舒,而且也练不出太极 拳在技击推手方面的功夫。
(十一)太极拳的要求是要放 松,并且要放得很松,完全以意识鼓 励着身势来动,丝毫不用一点力。如 这样子的练法走出劲来,味道才厚。 如不是这样,就做不出太极拳的味 来。
(十二)太极拳要内外都放松。 所谓内者,即心性思想意识。所谓外 者,即五官面目,腰身四肢,所有的 内外这些部位,如有一处不松,或松 的不均不匀,不整不圆满,也就做不 到放松。
(十三)在健身方面,身势放松 了,气血循环才能畅旺,神经命脉才 能舒适,在身体方面才能转弱为强, 这是很自然的。在技术方面,身势放 松了,头脑才能清醒,神经感觉才能 灵敏,动作才来得轻便。随机应变方 面,才能来得迅速,气意才能沉下, 气意沉下,发劲才能来得充实。所以 说太极拳无论是在健身方面或是技击 方面,都是要身势放松了,才能做到 好处。
(十四)每见些自称为是太极拳 的权威们,每每不是按上面所说太极 拳的规则去锻炼,而是千方百计地添 些花样,以练些套子为能,丝毫没有 太极拳的道理,以为这就是他的发明 创造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十五)太极拳的练功,应是将 身心放得虚无,反听观内,以体会身 心之合,若有为若无为,以修炼身心 的灵觉。盖观内者,才能做到身心泰 然;无为者,则方能做到无所不为; 虚无者则能含藏万机。有的人每练拳 紧着气势,瞪着眼睛,两目死死地盯 着一个指头,或是专注意那一部分, 这完全不合乎太极拳的道理。有的人 正在练拳的时候,忽地握紧了拳头, 咚咚哈哈的捶打,以为这就是太极拳 的发劲了,这更是脱了太极拳的本 质。他的理想是太极拳是讲究发劲, 将对手打出去的,如无力何能把对手 打出去呢?岂不知这种硬劲,并不能 将人打出的,他是将其他外功拳的一 些发劲安在太极拳的功夫上,并且教 了好多的人,这真是千古奇闻,误人 误己也。太极功夫,是应本着太极拳 的规则,细细地去练去悟,日子久 了,就一定会发现奥妙。在健身方 面、应用方面都有了。如果硬手硬脚 地乱动,多动,快动,妄动,冒失动 去练太极拳,可能一生也摸不出太极 拳的味道来,愈练离太极拳功夫愈 远。希望学者不要乱去学,学坏了纠
(十六)每练功夫,要留有余 兴,不要过于劳累。如果筋骨皮肉过 分疲劳,就会减少神经方面的灵感 性,在将来学推手时,就会听劲不 灵。
(十七)如练功夫日久,应感到 有神清骨爽、精神愉快的情形,这便 是功夫已找到要领了。如练日久尚无 这样的感觉,或甚至感到口干舌燥, 心烦意乱,这便是功夫练错了,应该 马上请人指点,否则会愈练离太极拳 功夫愈远。
(十八)太极拳功夫,不是只会 趟套子就算会了,而是要经常看看太 极拳的老论中的一切道理,时时刻刻 地思想思想,若只凭苦练,使筋骨吃 些苦头,是不行的。如对老论中有不 懂的地方,可请别人指点,不要弄了 些其他拳中的话或是自己乱编些话安 在太极拳上来说,这是误人误己的。
(十九)练太极拳最好是跟着练 太极拳的人练,本着太极拳老论去用 功。如跟着练杂拳的老师去学太极 拳,那是南辕北辙,必致愈走愈远。
(二十)练拳练功应在健康身 体、疗养疾病方面去研究,其次在推 手技术提高方面去体会。如在这两方 面有了显著的进步,这就等于有了跃 进了。如只是多编些套子,练些花 样,而对健身疗病和技击推手方法等 弄不好,反而不如旧的好,这不算是 什么发明创造,更谈不上什么跃进, 而是有名无实了。
(二十一)吾们太极拳功夫是内 功,是气功,是柔功,是静功。在练 太极拳时,应当本着这个道理练,要 用内劲,不用外劲,要用暗劲,不用 明劲;要用松软沉重之弹劲,不用刚 硬之僵劲。
(二十二)按太极拳的道理本来 是很简单,只要是把身势放松下去, 头脑稳静下去,调匀了深长的呼吸, 身桩坐得稳稳静静的,本着老论一手 一势地去用功,经过老师的指点,日 子久了就成了。但是近有些人练拳胡 思乱想,参上些其他的道理,又添上 些外功的劲道,弄得心里思想乱了, 神气不能集中,就进步慢了。
(二十三)太极拳根本就是一个 养心定性的功夫。所以在练时,要静 下心来,缓缓地审查着劲道去练,万 不可心烦意乱的、慌慌忙忙地着手。
(二十四)按以上规则练下去, 日久才可打下良好基础有此良好基 础,才可以学好以下各方面的功夫, 如稳静调息方面,呼吸配合动作方 面,精神集中方面,意识守窍方面, 空虚方面,灵感方面,如推手、散 推、散打方面,都可以逐步地学会。 如在打基础功夫方面打得不够,那就 一切功夫也学不到。
(二十五)其他方面,前面已略 为言之,不难慢慢地悟解。今将调气 方面谈论如下:调气这步功夫,最主
浏览2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