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

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 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做到恰 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 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 必需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 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 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 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 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 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 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 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按太极拳功夫,有很好的道理值 得钻研。有些人练拳,竟不知在深细处 钻研功夫,从质量上以求跃进,而只是 在编些套子,弄些花样,图夕卜表所谓好 看,一身摇摇摆摆,零零当当,神气活 现,自以为太极拳讲柔,讲软,讲不用 力不过如此。其实不知太极拳有些道 理,须有传授方可得知,以致练功多 年,对于推手,着手就胡顶g瞎拨 强搬,一点味道没有,无怪太极拳有十 年不出门之说。

察当先杨禄禅先生在北京教拳, 号称“杨无敌”。杨班侯先生在北京 与很负盛名的武术家刘某比手等事, 证明太极拳的功夫是有很好的技击功 能,并非十年不出门。为何竟有太极 拳十年不出门之传说?盖练太极者虽多, 却未经真的太极拳教师指教,以为有其 他拳的功夫底子,再弄本书看看就算会 了。这是妄作聪明,闭门造车,所以难 成。此非太极拳本身之咎,而是学者择 师不慎之过也。

练太极拳神气内敛,收藏入骨, 虚灵之神气布满周身,要轻有轻,要 重有重,轻者如百无所有,重者似泰 山立崩,此言其虚灵之妙用也。但虚 灵必先从实在处做起,轻快亦必在沉 稳上着手,功夫日久,始能得到真正 的轻快虚灵。若初学即讲轻快,必致 一身零乱不整;若初学即讲虚灵,必 致流于漂浮,毫无作用。所谓太极拳 十年不出门,漫说十年,苟无真传, 则一生亦出不了门。

太极拳是无为无不为之功夫,出手 虚妙无比,包罗万象,无论对方如何来 手,我有此虚灵之气,自能随机应变, 无不恰到好处。万不可专于一手一势之 作用,否则必挂一漏万。盖大道一以贯 之,得其一而万事毕。若想一着一势之 用,虽千着万着总有穷尽,故智者不取 也。

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劲道始有 收藏,一举一动不忘松净,灵慧才能 生长也。

切忌剑拔弩张,咬牙瞪目,紧张 之现象,或以为练时毫不紧张,临事何 能致用,岂不知练时是蓄神养气之功 夫,以俟神气蓄养充实,临事自有好 用。若练时剑拔弩张,神气外露,则神 气耗费,焉有充实之日,用时焉能有惊

人之动作!

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劲,下 有丹田之气,三者合一,内外一体,动 作无不适宜矣。然一切皆由自然中求之, 不可在局部上找,若专想沉气必为 气滞,如专想提神必为神拘,非大 道自然之功矣。

虚灵顶劲者,是身势端正,稳静 舒适之后,虚灵之气自然上升之谓, 非头部翠力上顶之谓耳。如翠力上 顶,则有挺硬性而无虚灵性。乃为太 极功夫之最忌者。

练太极功夫者,一方面依老师教 导去用功,一方面本三丰祖师以及王 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去悟。练时不可 掺杂外功之思想,否则必流入歧途。 练此功不可与外功拳兼行并练,否则 徒劳而无功。盖此是松灵劲,发出时 无声音,被打者虽外面无青红伤,但 劲已透入内部。彼是紧硬劲,发出时 咚咚有声,被打者虽外面现青红伤, 但内面未必透也。

有谓太极拳功夫非掺杂其他门功夫 并练不能应用云云。此足见其无太极传 授,尚不知太极拳的道理。

练太极拳功夫有五忌

(一) 择师不慎,误检门外道,养 曲惯,日后传,

(二) 对老师信仰不坚,不本老师 所教之道理用功,自作聪明,东想西 想,参入其他道理,以致心神杂乱, 暗病百出,若藏若露,此毛病最不易 改正的。

(三) 有不良嗜好,如烟、赌、 色等,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已耗费枯 竭,昏头涨脑,不能悟道矣。

(四) 平素曾练外家硬功太过, 如吞气努力,咬牙瞪目,鼓肚子打肚 皮,以及排打周身,油槌贯顶等等, 已将身体最宝贵之神经练死,成为麻 木状态,毫无灵感,不能操太极功 夫。

(五) 入道未深,离师太早,即 想在人前显能,致被外门功夫引诱, 走入歧途而无法纠正。

以上五者,皆不能悟道。

练太极拳应以澄心定性为主要功 夫。但澄定之功夫,须在稳静上着 手,以俟静极默笃之后,才能澄得下 来,定得下来,良知始现,而后随良 知之觉察悟之。此觉察才是准确之觉 察。

其所以澄,所以定者,是想恢复 心无思想,身无作为,无为之身心 也。无为之后,心性始能光明,光明 之后,自然之中发出来的知觉,便是 儒家所谓良知。良知是在静极默笃之 后发现,非在穷思极想之中得来。心硬 想等于壁上无门,出入硬要碰壁而过。 又如于荆棘坎坷之地本无路可走,而硬 要通过。如此练法,必致愈练愈离太极 拳功切远,学者不可不知。

养霖,生智慧,以悟拳道,用于防 身,贝!I能自卫御侮;用于处事,贝I事非分 明;用费则延年排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 炼,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 为初步。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 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 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所谓气 者,呼吸沉着之气,非青筋暴露,鼓包 起块,强行呼吸之谓。所谓体

者,稳静 安舒,动作轻灵之谓。非打桩,打沙 包,排打周身,以及碰胳膊,撮手指, 捶肚皮一般麻木神经之谓。

练神者,神气,彻本,不过以神 为毛相申,源体,不逮申的 柚申,赡气,不过 不

如练时拳意不上手,是身势不 松,上下不随,内外不合,呼吸不舒 故耳。一心想松,久之身势自能松, 动以心气为主,四肢跟随自然劲整, 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而后 拳意自能上手。默识揣摩,可达随心 所欲境界,一切总在稳静上找,如粗 心浮气,杂念繁兴,必致愈练愈离拳 意愈远,一生也不能上手。

有恒心,有天才,有真传三者具 备,尚须勤修武德,尊师重道,三二 年可成。但在将成未成之际,如离师 太早,毛病最易发现,而自己并不知 觉。避免之法,常常体会身心之合, 静静思悟老师以前所说的道理,老师 练拳时的气势,慢慢形容之,则毛病 不致太深,否则一变无边,如脱缰之 马,不可收拾矣。

毛病有明者,有暗者,明者易改, 暗者难除。手足高低不称,方向不正, 腰胯不端,脊背不舒,为之明病易改。 心意思想不对,动作神气不随,身心内 外不配,为之暗病。此病若藏若露,摸 不着,拿不着,口里说不出,故不好 除。

患内病,无论如何修苦其功 架气势总感美中不足,此皆由于不本师命 用功,个西想而来

攻守之部位,所去之方向等等均有估计。 此估计即是听劲之功夫,皆由平素松软 沉静,缓慢练功之中得来的。

拳术是个人徒手战术,心、脑为 司令,胸腰如大本营,肩胯如师旅, 腿臂如团营,手足为连排,皮肤如哨 兵,神经如电话,一旦与敌人接触, 神经立可传达消息于心脑,由心脑因 事制宜指挥身腰,领动四肢手脚,予 以适当之应付。苟无神经之传达,无 以知对方之来去,则一切无从措手 足,虽有天大之力量,用之不当亦必 败也。手足以保护身心,非有适当之 动作不济事。腰脊为使用手脚之枢 纽,苟无巧妙之转运不为功。心脑是 全身之发令官,非有极其清醒之灵 觉,难以指挥适宜也。在争斗之际, 当快则速,当缓则慢,不可稍有差 错,进退左右不可稍有早迟,否则必 致全盘失败,神经之清醒重要可想而 知。故太极之功夫,首要在静心定性, 以养神经清醒也。他家不察,一味在肌 肉坚硬上操作,将人身最宝贵之神经损 伤,殊为可惜。

练坚硬肌肉功者,其理想有以下 两点:一在攻打时,无论进退皆非快不 能济事,然苟无灵觉之感应,快不得其 时,徒增忙乱,有何益处;二在打人 时,非硬不能打得人疼,在挨打时,非 硬不能乘得着,然攻非其时,不能生效 用,枉费气力必致捕风捉影。如防非其 时,反以隙示人,为害更大,硬有何 -为!又对方打来,必在迅雷不及掩耳, 陡然之间我之硬力尚未运到,如何能乘 得着,况对方如奔我之要害而来,又焉 能运劲以乘之。

太极拳是有形无形的功夫,虽有 形式在,如对方来犯,身势含蓄,艮为 百无所有,令其捕风捉影,无用武之 地。如认为他是虚来,却会徒然而到, 迅雷不及掩耳,使其惊心动魄,不可抵 御。太极拳是机变难测的功夫,如认为 他不来,而神经一动会早已打上;如认 为他必来,他会无形化解如百无所有, 所谓忽隐忽现者也。

练架子以养心气,推手以学听 劲,散手以练手眼身法步,比拳是练 心胆精气神。

练功时是沉气,但不可勉强去 沉,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 自然引之,虚而若实,实而若虚,有 而若无。

放松软以长虚灵之气,智慧自生, 正身心以立根本之源,庄严自有。如身 心不正,必有轻薄之态。定遭人轻慢侮 辱之。“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 头悬";这是练功夫最重要的规则。虚灵 为功夫第一要诀,认清此理,如天分高 者,一两年可通;如愚笨者,一生难成, 岂仅俗语所云“太极十年不出门”而已。 盖成就之深浅,全在人,个人用功,天 分如何,和一概而论。

功夫宜在清晨或静夜无人之际修 炼,不可专在人前显能卖弄,否则难

 

以进步。

行功歌曰:大道不离方寸地,非 存心兮非有意,更非胸中运精气,居心 纯泰然,百体自相依,不着意兮不着 心,无心之中是真心,无心之中无有 形,虚无养成真虚灵,宇宙浑一体,皆 从自然生。

拳术一道,派别虽多,然皆不外 乎练硬,练快,努力使劲,鼓气提神, 讲狠毒

浏览1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