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法之一

未从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 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 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 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 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 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 注意的。

按人之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 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 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 而且被些事物的缠绕,将这些自然健康 功能给摧毁了,所以不能人人身体健 康,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 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 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 功能,不能只是一味地操练身体的外 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 坐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 外并练而后可。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 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 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这些规 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 健康身体和疗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 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 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 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 气沉丹田怎样可以做到呢?那就必须 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 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而不是 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 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 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 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 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 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拴在肩上的一 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 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 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 搠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 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 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 功,浑身扭扭捏捏,零零断断,浮浮漂 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

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 拳味来,未免可惜。

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 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有 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 形,这倒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 手上来了。如再有名师指点,对太极拳的会一点一点地领悟,身上的灵觉 岫会慢慢地充实,如颇不但在修身方 面有显著的功效,方面也会有巧妙 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 练功练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 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 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 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 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 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 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 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地 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时,如何有虚 无的气势,如何才有蜘沉稳的情形,如 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女晌才甫修有绵绵不断 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 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悬的意思, 女晌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女晌打松净之 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 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 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 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 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 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 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 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 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 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 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 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 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 地拳功知。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 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 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 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 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 之道理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 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 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 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 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 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 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 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 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 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 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f 的, 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 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 上之缺点,便会自然地发现出来,我趁

李雅轩扬氏太极注席辨

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 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 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 会,才能练到妙处。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 处事

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 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 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 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 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 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 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 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 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 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 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 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 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 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 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 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 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 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 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 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 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 法,身心已感泰然。如河坚持日日按时 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 步。假如漏口中没有醐般现,这便是 下来,宓种储 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 名师指正之,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 Mo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 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 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做得 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 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 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 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 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 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 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 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 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 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 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 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 活柔动中做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 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 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 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 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 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 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 伟的气势及沉着的心劲,是在身势气 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 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

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 的,如那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 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 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 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 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 某一项学识没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 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 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 不如练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 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 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 累,内劲自通,拳意就能上手。四肢是 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 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 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 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 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 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 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 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 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 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 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 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 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 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 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

-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 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 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 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 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 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 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 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 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 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 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 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 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 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 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 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 夫,要细细地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 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 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 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 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 进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 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 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 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 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 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 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 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

浏览2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