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对内功法的运用过程是在无极、虚无含一气、太 极、两仪、三才的基本桩法中进行锻炼的,即:由无极而入 静,由虚无含一气而渐生,由太极而充盈,由两仪而循行①, 由三才而贯通②,由拳术而运用③。以上内功的桩法,既是 形意拳的基本桩法,又是形意拳中最根本的桩法,但是由于两仪即阴阳。这里的阴阳,指的是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 督脉为阳,任脉为阴。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才,同时也指上、中、下和人体 中的头、手、足。③“由拳术而运用,”是形意内家拳之本质,“气不至则力不达故在出拳伸掌时,要以意领气,以气催力。过去老师们多保守,致使后人在练习桩法时茫然不解其意, 因而使不少学者误认为站桩是走过场,没有多大的意义,所 以被忽视了。拳经云:“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 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归 根矣”。所以在练功时,必须是心神安定,全身放松,不思不 想,无物无我,好似木鸡植中庭,又若扁舟泛巨海,使大脑 完全宁静下来,这就是入静的功夫,也就是“无极,当入静至极,则生有极,是谓之“无中生有,这时丹田 之中开始有些气感,这在形意拳的内功法中,叫做“虚无无极 含一气J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功夫的不断深造,并使用“意守丹 田力的功法,会逐渐使呼吸之气深沉于丹田,而且会感到愈练 内气愈充实圆满,以致产生热感,这在形意功法中即称之为 “太极”。
当丹田产生了热感以后,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进而采 用“舍气从脉”和“神气合一”的方法,使意念缓缓舍离丹田, 而引领热气行循于血脉之中,由丹田入毛际到会阴,过谷道, 达长强,通夹脊,过玉枕,而到达精髓之海——脑海(即泥丸 宫)。而后又由气化成液,再复由上丹田,过上鹊桥,达中丹 田土釜黄庭,是谓小周天炼精化气的功夫。这种连通任督二 脉的功法,在形意拳中的桩功里,叫做“两仪工由小周天再进而练至大周天,即连通头、手、足中的奇 经八脉,在形意拳中即为之“三体势”桩法。以上就是形意桩法中对内功运用的大概过程,真气也就 是通过这些过程逐步求得其充盈和贯通的。
内气的功用气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气的功用之大,乃是难 以估量和计算的。从自然界来讲,万物之生发、展放、运动、 成长、变化,直至消亡的全部过程,可以说都是由气的作用 所决定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液体和固体本身的作用所以祖 国医学认为:“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真气是人的生命之本,真气存则生命在,真气充则生命 旺,真气亏则生命衰,真气绝则生命亡。因此说真气对人和 一切动物、植物的生死存亡、壮衰勇怯、强弱虚实和生发、 展放、收缩、消亡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是由气体、液体、固体这三体组 成的。在人来讲,同样脱离不开这三体。人的身体本为固体, 人体之所以能够运动和生存,就是因为有了液体的滋养灌 溉、气体的劲力催动之故,才能使人保持着生命活力如果 身体一旦离开了气体,液体也就会停止流动,活动的身体也 就会变为僵尸。所以说气在人体中是为血液之帅,气行则血 行,气停则血凝。人体中无论是五脏六腑、肌肉皮肤、经筋 骨骼等,都是依赖气的催动而运动的,又都是依赖血液、津 液、精气的营养、滋润而成长发育的,若是离开了这些营养 物质的滋润灌溉,人体就会随之而干枯、萎缩、消亡,就好 象是树木离开了肥水的灌溉一样,必然要枯死。但是,血液、 津液之所以能够在人体中周流不息、洋洋流动、循环不止、 转相灌溉,又皆是气之功能所为,甚至水道的通利,汗液的 排泄等等,无一不是气的功能所致。
真气在形意拳中的功用,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修饰其内,使血气精液充盈贯通全体经络、四 肢百骸,滋养各部,从而达到年虽迈而气不衰、形虽朽而精 不枯的目的。然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必须首健其本, 抓住真气这个主要矛盾,身体才能得以强壮,才能益寿延年。 我们知道,在任何事物的变化中,内因乃是变化的根据,而 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真气不能充盈有余,身体也就不可能. 强壮坚实。形意拳老前辈李洛能(飞羽)先生,在拳经遗著中 把这种培元壮体、洁内华外的功夫总结为“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 径也工由此可见,内气对人身的作用之大,是绝不可忽视 的。
二是为了用之于战。作为武术中的气功来讲,它与佛教、 道教求气的目的不同。武术中之所以要练气功,除了以上所 说的壮其气而强其体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树 我中华民族之气节,扬我中华武术之威望,防之于身,用之 于战。所以说练拳必须练功,练功必须练气。气衰则劲力不 充,且难以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之内,暴发出巨大的 寸劲。拳经云:“以拳之运用,则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 听之不闻,视之不见,循环不已,周流不息,充周其间,洁 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无所不生。至此,拳内 真意,真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所以,拳术中的气功, 不但对身体的素质可以起到促进改变的作用,而且在攻防技 击中既可以把气充实在某一处(或某一部位)增加对外界冲击 力量的抗衡,又可以使内气贯注于梢节、中节或根节上,集 中和增大打击对方时的力量,能够在一刹那之间由于内气的 急剧转动和聚集,发出强大的暴发力。因此,衡量一个内家 拳者内功深浅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 最短的距离内暴发出最大的劲力.另外,在拳术中要使两个以上的动作在暴发劲中连结在 一起,并能够一气呵成,同样是离不开气的功能的。古拳经 中云:“一本可散万株,万株咸归一本,势虽不类,而气归于 一。夫所谓一者,从首至足,内有五脏筋骨,外有肌肉皮肤、 五官百骸,连属胶聚而一贯者也,击之不离,牵之不散,上 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动 而上下和,内外相连,前后相需”,均为气之功能所为。
浏览2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