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心身双修模式
心身双修模式是以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运气(行气)一养气(正气)一发气(外气)一调气(和气)环节为中心形成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模式,包括调气(和气)、练气(呼吸)、运气(行气)、养气(正气)、发气(外气)、调气(和气)六个循环修炼步骤,形成一套完整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系统。
从混沌生气互动循环系统来看,调气(和气)环节属于混沌和气和混沌一气的内容,其余环节则属于混沌运气的内容。
养气,在实际修炼过程中,该模式在集中反映混沌生气互动循环系统特点的 同时,融合多家修炼模式为一体,是历朝历代练功家最常用的修炼模式之调气(和气)、练气(呼吸)、运气(行气)、养气(正气)和发气(外气)的概念,大都始于巫术气功盛行阶段,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逐渐成型,从此作为成为我国古代易家、阴阳家、方仙家、道家、医家、气功、养生家等诸子各家的常用术语沿用至今。
古代的调气(和气)、练气(呼吸)、运气(行气)、养气(正气)和 发气(外气),均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广义的调气(和气)、练气(呼吸)、运气(行气)、养气(正气)和 发气(外气),是人一社会一自然互动循环系统,即大宇宙视域内诸气互动循环修炼意义的集合;狭义的调气(和气)、练气(呼吸)、运气(行气)、养气(正气)和发气(外气),是人体心理一生理一形态互动循环系统,即小宇宙视域内一一人体心身系统诸气互动循环修炼意义的集合。
一、调气(和气)的由来、内涵和基本方法
调气(和气)贯穿于心身双修模式始终,是练功中每一环节、每个步 骤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气功锻炼中预备(起势)、收尾(收势)和整体气机调节过程都离不开调气。
(-)调气的由来
调气的同义词主要包括行气、服气、调息、食气、和气、吐纳等多个。“调气” 一词,首见《黄帝内经》。
(-)调气的内涵
调气,是通过调节(调控、调整)阴阳(内外、出入、表里、上下、升降、左右)诸气,达到气机协调通畅,和气一团、合和一气状态,即和气的练功过程。诸子各家的调气观点各有侧重。
1.医家调气
(1)针灸调气。针灸学把增强身体抗病能力,纠正五脏六腑病理状态的针刺补泻法,称作调气。针灸学的调气与和气均较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调气与和气思想十分突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同阴阳。”
《难经•七十二难》:“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日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日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2)中药或中医临床调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调其气,使其平也。”“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 “气调而得者疏气令调。”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
(3)养生调气。唐孙思邈《摄养枕中方》:“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 若消息失宜,即诸病竞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凡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
2.道家调气
(1)行气、行焦、服气。《抱朴子-内篇-释滞》:“夫行忌当以生家 之时,勿以死麻之时也。故日仙人服六家,此之谓也。一日一夜有十二 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乖,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农。死农之时,行家无益也。”
(2)气功调气。隋唐著名道教文集《云笈七签》在谈论“气功”时 多次用到“调气” 一词,其意多指气机调节或和气。
3.儒家调气
(1)调气养生。汉陆贾《新语•道基》:“调气养性,仁者寿长;美才次德,义者行方。”
(2)和气养生。唐白居易《负春》:“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他在《静坐诗》中说:“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具空其调气、和气同义。
(3)调气颐神。清昭梗《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惟愿老夫子大人调气颐神,珍重柱石之身
(三)和气的由来
和气的同义词主要有气和、合气、中气。“和气” 一词首见《韩非 子•解老》:“孔窍虚,则和气日入。”
(四)和气的内涵
和气是指调和阴阳、内外、出入、表里、上下、升降、左右等诸气形成的合和一体气机状态。俗话说的“和为贵”亦然。
1.自然环境意义的和气
自然环境意义的和气,即天地、阴阳、万物的和气。《论衡・自然篇》:“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合气即和气, 天地万物像男女二气交感合和一样,生生不息。唐刘商《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气氤氤孕至灵。”宋王安石《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 “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明杨慎撰《词品•雪辞》:“满天和气,太平有象。”
2.人文社会意义的和气
人文社会意义的和气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人文社会风尚、习俗和家庭等多个方面。
(1)祥气、瑞气的和气。《老子河上公章句》:“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得以全也。”《淮南子•氾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论衡•讲瑞篇》:“甘露,和气所生也,露无故而甘,和气独已至矣。和气至,甘露降,德洽而众瑞凑。” “醴泉朱草,和气所生,然则凤凰麒麟,亦和气所生也。”
(2)和睦融洽、感情和睦的和气。宋陈师道《南柯子・贺彭舍人黄堂成》词:“万家和气贺初成,人在笙歌声里暗生春《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开宗义富贵孝义传》:“衣服不曾分你我,家中和气不曾分。”赵树理《登记》:“小晚这一家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老舍 《茶馆》第一幕:“都是自己弟兄,别伤了和气呀!”
(3)乐律协调的和气或合气。张介宾《类经图冀•律原》:“乐者,天地之和气也;律吕者,乐之声音也。盖人有性情则有诗辞,有诗辞则有歌咏,歌咏生则被之五音而为乐,音乐生必调之律吕而和声……律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淮南子•天文训》:“合气而为音,合阴而为阳,合阳而为律,故日五音六律。”
3.人体行为意义的和气
人体行为的和气,是一种机体的心理一生理一形态环节相互协调的和气状态。
(1)精神、心理、情感的和气。葛洪《抱朴子》:“心不为艺文之役,众烦既损,和气自益,无为无虑。”《朱子语类》卷一六说:“自古救 荒只有两说: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
(2)态度、神色、表情的和气。《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宋施德操《北窗炙镖》卷上:“伯淳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刘君荐极是为人和气,乡里见爱,都称他刘官人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
(3)心身、行为的和气。《韩非子•解老》:“孔窍虚则和气日人新和气日至者,蚤服者也。”《论衡•气寿篇》:“气和之生也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气和为治平,固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浏览2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