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圣
儒家的内圣,以中庸为本,通过格物——物格、致知——致知、诚意——意诚、正心、正循环修炼来实现。
1.格物一一物格
格物一一物格,即认真学习、认识、探索万事万物基本道理,以便早日明理、达道——“物格”。
2.致知——致知
致知一一致知,即通过认真学习、认识、探索,使自己获得万事万物运行的相关知识,而明理、达道。
3.诚意——意诚
诚意——意诚,即诚心诚意学习、认识、探索万事万物运行的相关知识,用良知使自己虔诚。
4.正心 心正
正心——心正,即端正思想,正定心性,一心一意求道、明理,避免心术不正污染自心本来的善性,保持心性正定。
(二)外王
儒家的外王,以中庸为本,通过修身——身修、齐家——家齐、治国 ——国治、平天下——天下平的循环修炼而践行。
1.修身——身修
修身——身修,即修身养性,使自己的品行符合中庸之道,以便正身、除恶,正气长存。
2.齐家一一家齐
齐家——家齐,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达到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的境界。
3.治国——国治
治国——国治,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以体现家国同治的人文思想。
4.平天下 天下平
平天下——天下平,即协和万邦,平定天下,使天下太平,万邦咸宁。
第三节道家修炼模式
道家修炼模式是一种以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和方法为基础,以抱真守一、修道育德、内圣外王为特色的修炼模式。主要包括老子、庄子修炼模式及道家内炼模式三个部分。
一、老子的修炼模式
老子的修炼模式是一种以《道德经》中的道、德为本,道、德二气互动循环的道家修炼方式。
(一)道生万物,中气合和
老子《道德经》以中道为宗,以中气合和为本,注重万物负阴抱阳,中气合和的生生不息状态。
《道德经》:“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冲”本为“道中”,即中道。《道德经》的“冲气”即“中气”,万物从中道而生, 中气合和,生生不息。
(二)抱真守一,修道育德
老子尚静,主张“恬淡为上”“守静笃” “清净为天下正”“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得一”为要“抱一为天下式”而修身育德。故《道德经》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老子尊道贵德,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把修道育德作为道家的基本功加以弘扬:“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三)道德合一,万法归宗
老子的道德,遵循无一有一无,无极一太极一有极一无极或无为一有为一无不为模式。他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的结果都是返璞归真,复归于无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二、庄子的修炼模式
庄子在继承老子《道德经》精神的同时又有所发挥,形成融清静养神、缘督养生、心斋、坐忘、内圣外王等于一体的综合修道方式。
(1)清净养神,守一处和
庄子的养神是一种在清静无为心态下,专一修道,超凡脱俗的精神、心理调养,重在“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惨而无为”。
静一是一种“窈窈冥冥”“昏昏默默”、至精、至极、至正、长生久视的“至道”。其要有三:
1.清静养神:“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2.守形养形:“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3.守一处和:“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缘督养生,心斋坐忘
庄子修炼,倡导缘督养生、心斋、坐忘,是后来小周天功法的早期雏形。
1.缘督养生
《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缘督以为经”,即以守中为要修身养性。李颐云注:“缘,顺;督,中;经,常也李桢云注:“人身惟脊居中,督脉并脊而上,古训中。”王夫之注:“身后之中脉日督缘,督者,以清微纤秒之气,循虚而行,自顺以适。得其中深说。”
庄子讲了一段“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旨在阐明保持事物自然禀性,顺应自然规律,不以外物劳心烦神,而缘督(守中)养生的寓意。故事结尾文惠君惊叹道:“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心斋
心斋是《庄子-人间世》颜回请教孔子问题时,孔子提出的一个概念,但由《庄子》加以发扬光大的。
孔子认为,心斋不同于祭祀的斋戒:“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3.坐忘
坐忘,即“坐而自忘其身”的意思,主要分为“忘仁义” “忘礼乐” 及“物我两忘”而“通大道”三个阶段。《庄子・大宗师》借孔子和颜回的谈话诠释了 “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坐忘主要包括超脱天下、万物、生死、醒悟、明道五大不同境界和进阶。《庄子•大宗师》简要讲述了坐忘的五种状态:
(1)超脱天下,合于自然;
(2)超脱万物,物我两忘;
(3)超脱生死,返璞归真;
(4)幡然醒悟,静而生慧;
(5)明道通理,参悟大道。
(三)道法自然,内圣外王
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积极倡导“内圣外王”。《庄子•天下 篇》认为造成“天下大乱,圣贤不明” “道术将为天下裂”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在于“道德不一”致使“内圣外王之道,晦而不明,郁而不发,各为其所岭焉,以自为方”的结果,唯有内圣外王,道法自然,才是正道。
三、道家内炼模式
道家内炼模式是道家气功、养生修炼基本功夫,以修道炼虚,炼虚化精(筑基:填亏、补虚),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六步内炼功法为代表,带有鲜明的“道统”无极一有极一太极一有极一无极修炼特色。
(-)修道炼虚
修道炼虚——炼虚修道,从炼虚开始修道,从修道开始炼虚,即从无极一有极的修炼过程,把自然、散漫、无序状态的“虚”归于有序状态的“道虚,是虚无、空虚、虚空、太虚、虚廓、混沌、浑沌的简称,人体外虚无茫茫、混混沌沌的自然宇宙。《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虚廓,虚无空廓。《淮南子•精神训》:“虚无者 道之所居也。”《淮南子-诠言训》:“虚者道之舍虚即虚无。
(-)炼虚化精(筑基:填亏、补虚)
炼虚化精是一种筑基的修炼过程,为修炼的基础。筑基,筑者填补,基者根基,是内炼的基本功。我国古代道家认为人体是内丹的基础,炼丹犹如构屋筑基,重在填亏补虚,全面筑固精、气、神,使精足、气顺、神和,进而达到精全、气全、神全的状态,又称百日筑基,主要包括收心,存心,内视,人静,调神,调息,调精七步修炼功夫。
元凝阳子《至道心传》:“夫筑基之法,即收神、固精、裕气之诀,一身之内精气充实,骨髓坚强,是谓民安国富,方可入室下手,而求还丹之道也。”
(三)炼精化气(初关:小周天)
炼精化气是一种以意念为统领,把元精、元气合炼为“阳气”而作“丹母”的修炼过程,为修炼的初关,行小周天功夫,主要包括炼己(炼意)、调药、采药、封固、炼药、采丹六步功夫,又称坎离交媾、子午周天。陈按《无极图》作“合三为二”。《性命圭旨全书》:“初关炼精化气者,要识天癸生时,急急采之,采之时须以徘徊之意,引火逼金,所谓‘火逼金行颠倒转,自然鼎内大丹凝。”
(四)炼气化神(中关:大周天)
炼气化神是一种元神、元气合炼,运气归神的修炼过程,为修炼的中关,行大周天功夫。陈拎《无极图》作“合二为一”。《性命圭旨全书》:“中关炼气化神者,乘此火力炽盛,驾动河车,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气与神合,然后下降黄房。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
(五)炼神还虚(上关:返璞归真)
炼神还虚是一种使精神内守,合于恬淡虚无、神气归一的修炼过程,为修炼的上关,返璞归真。陈拉《无极图》作“一归无极”,构成逆炼返本,老子《道德经》复归无极,复命、归根的修炼过程,所谓“逆则成仙”。《性命圭旨全书》:“上关炼神还虚者,守一抱元,以神归于毗卢性 海。盖三关自有为人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若径做炼神还虚者,功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化气,气自化神,即关尹子'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
(六)炼虚合道(道法自然)
炼虚合道是一种炼神还虚,使神气恬淡虚无,统领精、气、神自然而然归于一道、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过程,又称粉碎虚空或虚空粉碎的状态,为气功、养生、内丹修炼的终极目标。

浏览2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