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气息,气容肃
孔子强调通过“屏气息,气容肃”培养人的行为。《论语・乡党篇》:“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注:“夫子屏摄其气,若呼吸俱泯也,盖气容宜肃也
(三)平食气,和五气
孔子提出采取“平食气,和五气”的方式培养内气,以便达到中和状态。《论语•乡党篇》:“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气”的意义:“气,犹性也。《周官•疡酱》:以五气养之。五气,即五谷之气。人食肉多,则食气为肉所胜,而或伤人。”
(四)调血气,重三戒
孔子告诫世人,调血气,重在“三戒”。遵循“三戒”,才能达到气血平和。《论语•季氏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气”是指人的精力、体力和体质状况。
二、子思中庸模式
子思中庸模式在继承孔子中庸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是一种以中和、发气为特色的人文修炼模式。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要有三:
(一)守中
守中,即抱圆、持静、中正。在实际行动中,保持“言中伦,行中虑”,“身中清,废中权”,使“喜怒哀乐”诸气恪守“中庸”,蓄势待发而不乱发。宋末元初李道纯《中和集》:“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日中
(二)和气
和气,即调和诸气,适时勃发,同天、地、人和谐相处,李道纯《中和集》:“发而皆中节,谓时谨其所发也。故日和
(三)中和
中和,即“守中致和”,中正合和,逐渐达到天、地、人合和一气,各得其位,中气勃发,活力无限的状态。李道纯《中和集》:“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道,诚致中和于一体,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 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
三、孟子养气模式
孟子的养气说,见《孟子》一书,主要包括“不动心” “寡欲”“求放心”“存夜气”和“养浩然之气”五方面内容,是一种带有儒家养气特色的传统气功、养生修炼方式。
(一)不动心
孟子的“不动心”是指在纷纷芸芸、杂乱无序的大千世界中,能够做到遇事静定自然、心态平和、泰然从容,凡事不为外界干扰所动的平静心理状态。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孟子回答道:“我四十不动心。”
孔子“四十而不惑”一说,在孟子那里得到进一步强化。他认为,人到四十岁以后,自我意志比较坚定,思想方式更有主见,即使做到卿相的位置,照样能够泰然处之,不为利益所动。
如何才能做到“不动心”呢?孟子认为,通过“寡欲” “求放心” “存夜气”和“养浩然之气”四步渐进修炼才能达到。
(二)寡欲
孟子的“寡欲”是指保持简单、淳朴、率真心态,以减少自心欲望的修养过程。
《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的反面,自然是“多欲”。《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置。”
孟子认为,多欲容易使人不满足、不知足。不满足、不知足是导致 “弑其君”,使人丧失仁义礼智的根源。只有从“寡欲”开始,坚持修养心
性,不断培育人的良心、良知、良能,张扬人的性本善的天性,才能不失 “本心”。因此,“寡欲”是“不动心”的前提条件。
(三)求放心
孟子的“求放心”是指通过专心致志,把被外界扰乱迷惑的善心和善性收拾起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达到诚能通神的状态。孟子用奕秋学棋的故事做了形象的诠释。
两人跟奕秋学棋,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另一人整天想着“鸿鹄将至“,怎么射杀,如何美餐。结果前者学有所成,后者学业平平。
在孟子看来,人的善心和善性是勤于培育养护,专心致志潜心修养的结果。心猿意马是不可能达到“放心”,进而恢复人的本性,张扬人的善心和善性的。
(四)存夜气
存夜气是指保存“夜气”的一种修炼方式。那么,什么是“夜气”? 如何“存夜气”呢?
在中国古代,“夜气”,是指夜晚万物息养之气,至早晨变为“平旦之气”。“平旦之气”,朱熹称作“清明之气”。
存夜气是指保存夜晚生命万物的息养之气,在第二天早晨把它变为“平旦之气”,从而勃发生命活力,使生命万物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孟子认为,人类与禽兽最根本、最本质区别,即在于是否能够“存夜气”。
孟子说:“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保存“夜气”,让它在第二天清晨发出“清明之气"才能使人的心性扩充为仁、义、礼、智等善性。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夜气”,就等于失去了勃发“清明之气”的最佳机会,人的心性便容易为外界事物所迷惑,以至于远离仁、义、礼、智等善性,心身形会因丧失“夜气”而受到损害。因此,只有学会了 “存夜气”,激发了“清明之气”,才能正气长存,邪不可干。
(五)养浩然正气
孟子的“养气”,以“养浩然正气”为要点。那么,他是如何“养浩然正气”的呢?
《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懒于心,则馁矣”。
孟子先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接着又说:“它作为气, 最广大、最刚强,用正直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否则,是没有力量的。它是义在内心集聚的产物,而非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上使内心感到愧疚,气就没有力量了
故,孟子“养浩然之气”,养的是纯正、刚直的自然之气、道义之气和仁义礼智之气。它在人的心性和灵魂深处,体现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他的“道”与“义”,是道气和义气的有机结合,两者合而为一便是“浩然正气”。一个人,只有培养了浩然正气,才能达到“不动心” “至仁至善”以及“仁者无敌于天下”的修炼境界。
如何“养浩然正气”呢?孟子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做了形象生动的诠释。
他告诉我们:“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焉。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携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拔苗助长的故事,阐明了“道”与“义”在“养浩然正气”中的巨 大作用,大有老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味。
孟子认为,养气是一个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勿忘勿助,顺其自然, 渐进调养培育气机的过程。心猿意马,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利于养气。
以上五个方面,归纳起来不外乎“心”和“气”共养两个修炼要点: 养心以“不动心” “寡欲”“求放心”为要;“养气”以“存夜气” “养浩然之气”为要。故,“心”和“气”共养方得孟子养气要领。
四、修齐治平模式
修、齐、治、平是儒家中庸思想和修炼模式的集合。其要点,子思在《大学》中做了详细表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中,格物——物格、致知——致知、诚意——意诚、正心——心正为内圣;修身——身修、齐家——家齐、治国——国治、平天下——天下 平为外王。

浏览2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