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行气的由来、概念和基本内涵
古代的“行气” 一词,始见于战国中后期文物《行气铭》,是国内最早的行气经文,比《黄帝内经》使用的“行气” 一词略早,主要是描述天、地、人或大小宇宙系统气机运行规律的。
20世纪20年代,一本名为《艺演》的文学刊物,首次登出了 “行气铭”拓片,拓片刊出后不久,引起罗振玉、郭沫若、于省吾、陈邦怀、闻一多等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分别就铭器功用和铭文内容作了不同的诠释。
国内考古学家认为“行气铭”系战国中后期作品,原件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铭器为青玉制品,有灰黑色晕斑,高5.2厘米,宽3.4厘米。十二面棱柱体,中空,但未穿顶,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光滑。
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原文36个字,加上9个重字,共计45个字。
天津博物馆馆长认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将其定名为“行气铭玉杖饰”。
国内一些气功界人士把它称作“行气玉佩铭”,又称“行气铭”,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行气铭”是现存最早的气功文物。
至于45字的铭文,闻一多、郭沫若、陈邦怀三人的诠释,除了几个古字有所差异外,其余内容大同小异。随后,人们的解释更是多种多样,有释作小周天操作方法和行功注意事项的;有释作真气运行法的;有释作一个深呼吸回合的;有释作一次两性房事过程的,众说不一。
郭沫若先生的译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 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
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用现代语言解释说:“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针对铭文的最后四句,闻一多教授在《神话与诗》中总结道:“凡能按此自然规律行气的为顺,则能使人身体健康,生机勃勃;反之为逆,则将使人身体萎弱,死气沉沉,当然难以长寿令人遗憾的是,闻一多、郭沫若、陈邦怀等国内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关于行气铭内容的诠释,均未道明行气铭的本义所在,错误比较明显,严重误导了广大读者,急需予以纠正。
首先,行气铭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我们研究发现,行气铭,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不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品,而是藩王用于沟通天地生人神的礼器、神器或法器。其作用是“通神”的。何以见得?这要从中国古代人们用玉的传统习惯谈起。
我国历史学专家的研究发现,在古代,文字、玉器和彩陶三者均为沟通天地生人神的礼器、神器或法器。
汉晋时期,袁康在《越绝书》中率先提出了“以石为兵” “以玉为兵”“以铜为兵”“作铁兵”四阶历史演进过程。于是,有“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夫玉亦神物也” 一说。
这说明,几千年前,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已有以玉作为礼器、神器或法器,沟通天地生人神的传统了。
铭器被雕刻成十二面体,象征12个时辰,有“王权神授”的寓意, 铭文刚好45字,暗合“九五之尊”的意思。这些蕴意,可为佐证。
其次,行气铭的文字内容是什么?
纵览闻一多、郭沫若、陈邦怀等国内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对行气铭文字内容的诠释,我们发现,很多古字都被他们误读、误解了。尤其是铭文中的以下四个关键字。
第一个字:“气”字。在行气铭中,“气”字,是一个“气”字加“火”字的“短”字,而不是我们现在通用的“气”字。闻一多用了原来 的“火气”一字,郭沫若和陈邦怀则用了现代的“气”字。
古人为什么要强调行火气呢?我们知道,在古代,天为阳,地为阴,天气、阳气与火气具有共同特点。
行火气即降天气。符合古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交合而生万物的运气哲理。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黄帝与岐伯谈论气交时,岐伯的一段话做了很好的诠释。岐伯说:“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什么是气交呢?
岐伯明确说道:“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第二个字:“⑨”字,是一个“独”字。这个“独”字,闻一多释作 “居”字,郭沫若释作“深”字,陈邦怀释作“吞”字。我们认为当用其 本字,寓意为“天下”或可作为“天”字的通假字,读作“天”或 “乾第三个字:“元”字。这个字,闻一多和陈邦怀均释为“其”字,郭沫若释为“几”字。笔者以为均不妥。当释为“元”字更为贴切。
这种写法的“元”字,除行气铭使用外,甲骨文、金文均已多次出现,可为佐证。而且,该“元”字正好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流行的天元和地元的概念吻合。
《易经•乾卦》:“乾,元、亨、利、贞。”《易经•彖》:“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元”即天元。又《易经•坤卦》:“坤,元、亨,利牝马之贞J《易经•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元”即地元。
第四个字:“中”字。这个字,闻一多、郭沫若和陈邦怀均未提及, 令人纳闷的是,三位大家竟然都把本当释为“中”字的铭文,一致释为“在”字了。试问,“在”这个字,究竟在《行气铭》的哪个地方呢?
行气铭中两次出现的“中”字,均为线式符号“ I ”与圆式符号
的组合。甲骨文和金文已有“ I ” +组合成古“中”字的范例。
在古代,古“中”字中的线式符号“ I ”为沟通天地生人神的礼器、神器或法器,象征天、地、人“一气贯通” “合和一体”或“三位一体”;圆式符号象天,是天神的象征。《说文》:“中,内也。从口、I , 上下通又:“ I ,上下通。”
通过反复观看行气铭拓片复件及央视的行气铭相关视频,认真查阅《汉语大字典》古代“中”字的写法,我们确信行气铭中两次出现的 “中”字都被众多专家忽视了。
这一忽视,使行气铭45个字所蕴含的一个重要内涵——“中”的哲理被丢掉了。故,将“中”字译为“在”字是一个严重失误。
除了以上四个关键字,行气铭中的“本”字,闻一多和郭沫若均译作 “舂”字,只有陈邦怀译作“本”字。“萌”字,闻一多和陈邦怀均译作 “明”字,郭沫若译作“萌”字。
我们译作“正”字、“升”字和“终”字的三个字,闻一多、郭沫若和陈邦怀三位大家的翻译参差不齐,多有失误。
“正”字,闻一多、郭沫若和陈邦怀均译作“蓄”字;“升”字或通“生”字,意谓向上生长、生发、升发。闻一多译作“立+长”字,郭沫若译作“长”字,陈邦怀均译作“复”字;“终”字,闻一多译作“优” 字,郭沫若译作“退”字,陈邦怀译作“上”字。
因此,我们把《行气铭》原文译作:“行气,天则正,正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升,升则终,终则天。天元本中上;地元本中下。顺则生;逆则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意是:“行气,遵循天道则气正(正气流畅),气 正则通神,通神则天气下行,天气下行则万物静定,方物静定则本固,本固则万物萌升,万物萌升则循环往复有始有终(终而复始),万物循环往 复(终而复始),有始有终则合于天道。天元的根本位于中上,地元的根本位于中下,人元的根本位于正中,天、地、人三才各得其位,合和一体。顺应天道——符合天、地、人生生之理,则万物生生不息,生机盎然,活力无限。逆天而行——违背天、地、人生生之理,则万物死气沉沉,死路一条,毫无生机。”这样一来,行气铭全文就理通、文顺了。
原来,《行气铭》一则是作为巫师或王者作法“通神”的咒语,作用和《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说法一致。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二则阐述了一种以“行气”为代表的古代运气哲理,与《黄帝内经》运气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把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五行作为地气的代表, 把五行之气生生化化的循环互动运行过程,称作五运。五运——地气主升。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天象循环互动的更替演变过程,作为天气的代表,称作六气。六气——天气主降。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五运六 气学说——运气学说,用来解释天气降、地气升、天地合和、万物化生的自然规律。这一点《黄帝内经》中说得比较清楚。
因此,《行气铭》根本不是什么气功文物。铭文的内容,不是呼吸回 合,不是周天功法,不是真气运行法,更不是两性交合。铭器玉件本身不是用作饰物的。实际上,它是一件玉制的礼器、神器或法器以及咒语和运气哲理合而为一的历史文物。
《行气铭》中蕴含的行气哲理,是中国古代运气(行气)学说的古典 形式。它从大宇宙方面,描述了一幅天地万物生生化化、生生不息的自然运行规律,千百年来成为古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小宇宙方面,描述了一幅人体内气机升降出入的运行法则,成为古代医疗活动和练功实践的重要指南。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45个字,道出了我国古代天人相应、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等思想有机结合的传统气文化哲理。
气功锻炼中的行气是指模仿自然万物行气规律运动内外诸气,促进人体气机通畅的练功过程。《行气铭》阐述的行气哲理和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得以发扬,用于指导医疗临床实践。

浏览3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