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六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动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黄帝内经•灵枢经•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 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①

中医学把六者分为形和神两部分。其中精、气、血、津、液是人体内 维持一切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属于形的范畴;意识、情志、 心意、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属于神的范畴。两者形成“形为神之宅,神 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的互动循环关系。形神统 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 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 蔽天地,无有终时”②。

《黄帝内经》认为,精、气、津、液、血、脉,名虽有六,实际上都 是一气。《黄帝内经•灵枢经•决气》:"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 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③进而把六者称作六气。那么,精、气、血、津、液、神六者,是否同属于一气呢?从六者的相互关系看,答案是 肯定的。


  • .气和血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内两大基本物质要素。气血调和是维护人体 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 变化而生。”“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①。《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峋 之,血主濡之。”②因此,中医学把气和血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生血、行血、摄血)

①气生血。气参与促进血液化生。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为 基础,其生成和转化成血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 的推动和激发作用。因此,气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充足;气虚 亏则化生血液功能减弱,以致气血两虚。

②气行血。气推动与调控血液在脉道中的稳定运行。《血症论-阴阳 水火气血论》:“运血者,即是气。”血液主要依赖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调 控,肝气的疏泄调畅。气机充盛、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得 以保证,反之则不利于血行,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的病变。再者,气的运行 发生逆乱,升降出入失常,导致血液妄行的病变。

③气摄血。气控制血液在脉道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气的摄血作 用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统血作用正常,控制 血液在脉道畅通运行,充分发挥血液的濡养功能。脾气虚弱而失去统摄能 力,血液逸出脉外,出现各种病变,临床称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

(2)血为气之母(养气、载气)

①血养气。在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 提供营养濡养诸气,故中医有“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虚”之说。

②血载气。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散失,赖血的运载而循行全 身。《血症论•吐血》:“血为气之守。”《张氏医通•诸血门》:“气不得 血,则散而无统。”

 

  • .气同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主动;津液属阴,主静。两者关系十分 近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 等作用及脏气的升降运动;精液具有滋润和运载诸气的作用。

(1)气生津。气促进和激发津液生成。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在 津液生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脏腑之气充盈,化生津液的力量增 强,人体津液充足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影响健康。

(2)气行津。气推动和调控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津液的输布、排泄 等代谢过程离不开气的推动、调控以及脏气的升降运动。

(3)气摄津。气控制津液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防止体内津液的无故 流失,维持津液的相对恒定。

(4)津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而化生为 气,敷布于脏腑、组织、官窍、形体,促进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有津 足气旺、津亏气衰的说法。

(5)津载气。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人体血脉外,气的运行必 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因此,中医学有气随津 脱、津停气滞、气不行水等说法。

  • .精、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津液都是人体内的液体物质。在生理上,三者存在相互化 生、补充的关系;在病理上,三者存在相互影响、侵扰的关系。这种一荣 俱荣、一衰俱衰的关联性,集中体现在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之中。

(1)精血同源。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互相资 生,互相转化,同时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精与血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 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主要包括精可化血及血以养精两大互动循环 过程。

(2)津血同源。津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 相转化,同时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中医学称作津血同源。主要包括津能 生血及血可化津两大互动循环过程。

  • .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 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 统驭精气。三者不可分离,故有人身三宝精、气、神一说。

(1)精化气化神

①精化气。精是气化生的本源。人体之精输布于五脏六腑,濡养脏 腑,促进气化。脏腑之精化生脏腑之气。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水谷之精化为谷气。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精化气形成精气。

②精化神。精是神得以化生和不断得到滋养的物质基础。精盈则神 明,精亏则神疲。故《黄帝内经》倡导“积精全神”以养生。精化神而有 精神。

(2)气生精生神

①气生精。精的生成依赖于脾胃之气的充盈和升降协调,气充盈及升 降协调正常,则气充精足,否则便会气虚精亏。

②气生神。气同样是神得以化生和不断得到滋养的物质基础。气充则 神明,气虚则神衰。中医学称气为“神之母”。

(3)神统精驭气

神统精驭气是人体精气在神的调控和主宰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 运行过程。《黄帝内经》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说法。

五、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概念、脏腑形态结构、生理病理、脏腑之间及脏 腑与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神、外界环境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核心,在医疗、养生和健康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简单直观的解剖 知识;二是我国古人长期的生理病理临床观察和实践活动;三是我国古代 的生气论、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和取类比象等传统人文思 想。遵循“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则。

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藏象何如?” 一句,今人又作脏象。

(二)藏象的基本内涵

藏象的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 象。张景岳《类经•藏象类》说得十分清楚:“象,形象也。藏居于内, 形见于外,故日藏象。”

  • .藏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六腑和奇恒之府分别统归于五脏 的范畴。因此,“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人体心理、生理和形态系 统的集合。

  • .象


象,是五藏形于外的各种表象、表征或征象,包括心理、生理和形态 三个方面。

(1)心理表象。即五脏藏五神、五情、五志。《黄帝内经-素问-藏 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①

(2)生理表象。由内到外的生理表象。《黄帝内经•灵枢经•本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②

(3)形态表象。五藏的形态表象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五脏外在形态表 象系统。肝系统:肝一胆一筋一目一爪;心系统:心一小肠一脉一舌一 面;脾系统:脾一胃一肉一口一唇;肺系统:肺一大肠一皮一鼻一毛;肾 系统:肾一膀胱一骨髓一耳、二阴一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五脏六腑特 质,在外即有不同的表象,形成不同的体质。

浏览3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