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源自祖先对自然的理解和领悟。陈式太极拳蕴含着人们对劳动、生活的创 造和对自然境界的融合,并以此体现出陈式太极拳的意境。“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 机,阴阳之母也。”“无极”是产生太极的意境。而动静与阴阳是太极拳千变万化的源宗。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则以自然的境界描绘出太极拳动静相生的意境。习练陈式太极拳,应时刻注意体会太极拳的意境。包括体察名家意境,感受自然意 境,提高自身修养意境。一、 体察名家意境历代太极名家,穷毕生精力,使功夫达到很高境界。他们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以身 心的体会,提炼出太极功夫的意境,对于后学者是极其宝贵的财富。“立如秤准,活似车 轮”;“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 落”。这些意境的描绘,不仅令我们神往,也是我们习练太极功夫的准则。陈式太极十八代宗师洪均生,品味太极的轻灵如“回风燕子,点水蜻蜓”,超逸如“流水 潺缓,行云飘飘”,雍容如“沧海旭日,泰山苍松气当代太极名家王成在练拳时形容“卷藏 芥子阔,放开天地窄”,充分显现了太极的“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弥六合”的精髓。而太 极则以搠劲最为神奇,王成老师在解释挪劲时指出“你发力我掌舵的劲为搠劲”,浅显易 懂,言简意赅。要想真正体察到名家的高深意境,首先要按照名家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勤加练习,而 更为重要的是虚心求教,多与高手交流,悉心感受名家的言传身教。由此才能不断进步, 进入更高境界,正所谓“一层又一层,层层妙无穷”。二、 感受自然意境陈式太极拳体现了自然规律和古老的哲学思想。从练习太极中感受自然意境,从自 然意境中品味太极蕴含。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须适应自然,融于自然。同样,太极也 必须适应自然,融于自然。把高山大川的壮伟融入太极,使太极呈现出雄浑气象;把长江 大河的汹涌融入太极,则产生太极劲力滔滔不绝的意境;把蓝天白云融入太极,在习练中 尽情感受太极的隽永、雍容和飘逸。历代名家辈出,而太极风格不同,甚至由陈式而逐渐 演化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这就是缘于各人境遇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对太极的理 解、对自然意境的感受不同。当然,感受自然意境,并不是练太极时强制性的意念,更绝非 练习太极时所追求的幻觉。它是我们在太极拳中体现自然的气象,从心灵上得到大自然 的熏陶,从技术上得到自然意境的启发。例如:“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 雷,雷发不及掩耳”,就是自然与太极拳术的融合;“行云流水,淳朴自然”,其本身就是人们 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而太极拳源于自然,在练习中也应该感受自然,体现自然,以大 自然作为太极拳的源泉,从而不断提高太极境界。三、提高自身修养意境古人崇尚“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走遍千山万水,感受山河壮丽;踏遍大江南北,体察 风物人情。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历练,这都是人生的修为。同样,太 极功夫也讲究千锤百炼。古人常说“拳打万遍,其义自现”,要想达到极高的境界,一流的 水平,必须历经艰苦,长练不懈。而太极拳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国千年的哲学思想,是中国 古人文武双修的智慧的体现。所以太极拳不仅仅是“武练”还有“文练”,文以养性,武以修 身。太极作为一种功夫,更体现为一种境界。提高自身修养意境,是练好太极功夫的必要 条件。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我想主要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读史读经,以明精髓。多读一些经史子集、历史书籍、我国古代哲学专著、文学经 典作品,深入领会古代儒家、法家,尤其是道家思想。中国古人独创阴阳概念,《黄帝内经》 对阴阳宇宙理论有系统的描述。《易经》阐释阴阳的相正相反,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互 转化。道家从“水”的意境中悟出哲理。老子说:“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事善能,动善 时。居善地者得机得势,心善渊者敛气敛神,事善能者随转随接,动善时者不后不先。”这 些古代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太极精髓。二是了解有关医学科学知识,以解其理。太极拳的技术原理符合生理规律,符合医学 原理,符合物理学原理。太极是科学不是迷信。只有掌握了有关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训 练方法,才能提高技术水平,练习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注重品德修为,以养正气。历代太极名家都把品德修为放在首要位置。养浩然 正气,立爱国民族大义,敬老爱幼,扶危济困,为后人所敬仰。太极拳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 的瑰宝,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作为太极爱好者,我们不仅要继承太极功夫,而且要继承 太极名家的品德风范;不仅要发扬太极功夫,更要传播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优秀的民族 素质。把习练太极作为陶冶性情、立身、立品、立德的途径。四是勤学苦练,提高境界。太极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勤学苦练是提高境界 的必由之路,在经历了强身健体、充沛精力的阶段之后,渐至圆转如意、从容不迫、挥洒自 如的境界。太极的精妙之处,也正是在勤学苦练中得以体味,一层深一层,练习日久,自然 感觉神舒体静,飘然若仙,荡涤心胸,怡然自得。在勤学苦练中,我们可以领略太极的自然 意境,可以感受太极本身的奥妙精髓。(写于2003年11月25)太极搠劲最神奇蔡文晓太极名家洪均生先生有句名言:“太极是搠劲,动作走螺旋。”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 话,却精辟地说明了太极拳的本质及锻炼方法。这里仅就这句话,特别是其中的“搠劲”问 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蔡文晓与刘光廷转太极圈一、什么是棚劲陈氏太极拳所说的挪劲,就是一般拳家所说的内劲。洪均生先生认为:太极拳的内 劲,是指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持久锻炼自然产生的,能在内里变化的缠丝劲。陈发科先 生称这种劲为“搠劲”。王成先生进一步指出:推手过程中,全凭听劲。无论什么着法,接触点上,必须加给对 方一个搠劲。搠劲不是抵抗,而是掌握对方劲路的劲,你用力、我掌舵的劲。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有以下的认识:太极拳锻炼时以松、圆、慢为主,重在内在功夫 的修炼,逐步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劲力,形式上又有“形不外露,劲蕴于内”的特点,不令人 知,因而称这个劲为“内劲气内劲主要是通过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的锻炼得来,螺旋运 动本身也是化解来力的方法,因而称内劲为“缠丝劲”。我们以为,把缠丝劲称为“搠劲”更 合适。从字面意义理解,搠(通“棚”),意为把席、布等搭架支张起来,遮蔽风雨或日光,如 天棚、帐篷等;从太极内劲的作用考虑,它既有借用“搠”字,作为以手搭棚掩护身体的作 用,更有将对方“搠起”的意思,应尽量使对方脚不得力,使“其根自断”,方易控制对方劲 路,使其进退不能、处处被动,利于我根据需要,用最小的力调动或击倒对手。二、如何练习捆劲放松。太极拳讲求“由松入手,化僵为柔”。在各个阶段,都要求放松。放松有两 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肢体要放松。要使全身的肌肉、骨骼、筋腱、皮肤都舒展开,做到最大 限度地松开、放长,把自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二是指思想、情绪要放松。排 除一切杂念,情绪稳定。意念中要有放松才是对的、才能出真功夫的想法。这两方面紧密 相连。肢体上不放松,意念就很难放松;意念上不放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放松。要做到 “神舒体静”,以“内松,,促“外松,,,最后达到“内外皆松,,。练好拳架,达到着熟。太极拳重意不重形,重内不重外。但其中的“意”“内”,不能 凭空而来,而是通过合适的途径、通过一定的方法得来。方法之一就是练好拳架。拳架是 用来模拟劲路的,练拳架既可以增加练拳的兴趣,又能检查劲路是否正确。练习拳架时, 要按照阴阳平衡理论,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沉 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旋踝转腿、舒指坐腕。拳架练对了以后,还要做到着熟。“着熟而 渐悟懂劲”,劲是内里的变化,通过“着”这个有形的动作表现。没有“着”,不可能表现出 劲,练到着熟并知其变化,才能产生搠劲,进而懂劲。螺旋转动。陈氏太极拳通过螺旋转动产生搠劲,是区别于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 特之处。这种螺旋运动,贯穿全身。“通过反复持久地锻炼,体内自然产生一种似松非松 而富有弹性的缠丝劲。”开始练习时,可先从手的缠丝开始,即所谓的“划圈"。“要想练好 拳,先把圈划圆”,要尽量使圈无凹凸处、无间断处。“要想拳法好,要把圈化小。”要从大圈 开始,逐步化至中圈,最后化成小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螺旋运动,仅有手上的缠 丝劲不行,还要有身上的螺旋劲。“练拳不练腰,到老艺不高”,既要有手的自转,也要有围 绕腰的公转,使身体围绕腰脊运动,形成立体螺旋。身肢的运动,要上下相随、节节贯穿, 缠丝劲贯穿于身法之中,达到意、气、身相统一,内气和劲力相协调。长久练习,搠劲自生。

浏览3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