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淮北地区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从非遗角度谈淮北武术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青年生活密切 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 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已有31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现代淮北民间传统武术的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四 面八方煤矿建设者的到来,他们也将南北各地的传统武术随之传播 到了淮北,一些身怀绝技的拳师和习武者将擅长的传统武术传授给 周围的年轻人,淮北市的习武者渐渐多了起来,民间的习武之风迅 速蔓延开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今 淮北的传统武术却呈现出明显的失落,习武人数日益递减,许多拳 种几近消失。在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 们应该找出传统武术流失的原因,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 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淮北市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
目前淮北市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练习传统 武术的人大幅减少和随之而来的传统拳械的严重流失。从20世 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练习传统武术的人数逐年减少,据不完全 统计,目前只有200余人还在练习传统武术。淮北市的武校和体 校武术队的学生,练习的均为竞技武术项目,社会上的晨练点也 以练习现代武术的人居多,只有少数中老年习武者还在坚持练习 传统拳械和套路“ 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淮北市民间的传统拳械 多达101种,然而,随着一些高龄拳师的相继辞世,许多习武者 也已上了年纪,人去艺绝、后继无人的状况逐渐显现,民间精通 传统拳械的人越来越少,大量传统器械和套路流失,传承至今的 传统拳械数量已不足当年的两成,只剩下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 拳、华拳、形意拳、大洪拳(三晃膀)、南拳、迷踪拳、洪拳、 八卦掌、三皇炮锤、太极剑、九节鞭等少量传统拳械。除陈式太 极拳、杨式太极拳、太极剑外,其他传统拳械只在很小的范围内 流行。
(二)传统武术流失的主要原因
随着近现代西方体育的全球化发展,一些外来体育运动项目也 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特别是跆拳道运动对传统武 术的影响。跆拳道运动于1994年被正式引入中国。发源于韩国的 跆拳道虽然历史不长,但是其以脚法为主的格斗方法还是在较短的 时间内为我国百姓所接受。近几年,淮北市的大、中、小学生中又 刮起了跆拳道学习热,社会上的跆拳道培训班层出不穷,跆拳道的 传入对传统武术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民间,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地方,青少年 忙于自己的学业,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打工者忙于生计,大学毕 业生为了自己的前途东奔西走,真正有时间练拳的人数锐减,民间 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大大减少。
(三)保护淮北市民间传统武术的对策建议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11、12、13条的规定,淮北市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淮北市现存的民间传统武术的拳种、器械、武 术传承人进行调查、记录,并建立相应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建立健 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对于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应妥善保存, 防止损毁、流失,除依法应当保密的资料外,相关方面的档案及数 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时代,“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就是资金问题。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推广宣传上,没有资金 都将是寸步难行的”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6条规定: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 发展民间武术,市政府应该设立专项基金,对为淮北市武术运动做 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运动员和民间拳师提供物质奖励,为保护和 推广民间传统武术的单位及个人提供资金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 16字的 “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中,有6项传统武术入选。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 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共有18项武术入选。2010年5月 公布的第三批1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 又有7项传统武术位列其中。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7条的 规定,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对淮北市民间传统拳械进行 摸底调查,整理拳谱和相关资料,进行抢救性的挖掘保护。根据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10条的规定,对于在其中做出显著贡献的 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鼓励更多的人投 入到保护工作中去。
① 王志柱,陈华.对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考.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 (3).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在传统武术的 传承过程中,杰出人物可以领一时之骚、开风气之河,对扩大传统 武术的社会影响,延续和发展其理论与技艺都有不可估量的作 用①。根据非物质遗产保护法第4章第29条的规定,为了使民间 传统武术后继有人,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普及力度,并认定一批代表 性的传承人,对于认定的传承人才,各级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 际情况从财政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来资助民间武术传承 人,鼓励他们继续传承传统武术,办好民间武馆、武校、武术俱乐 部等,使传统武术能够传承发展、弘扬光大。
二、武术在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自身价值
中华武术文化价值,是武术表现的文化世界及其传达的意义与 价值,武术文化的价值依托于社会文化的载体,反之,社会文化也 会作用于武术文化的价值。探究中华武术文化价值,对当下中国武 术求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新责任和新要求。
(一)中华武术文化的“显性”价值
中华武术是联络各民族情感的纽带,各地区受文化、地理环 境、社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武术文 化。少林武术具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表明了其重要的武术 文化地位,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 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也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风 格和流派,随着太极拳、形意拳习练人数的不断增多,新时代弘扬 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号召力。中华 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深化到每位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每当国外友人见到我们就会说你会中国功夫吗?可见,中华武术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当下,新时代的中国站在了 新的历史起点,各种文化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尤为突出,也成为 制约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反思当下中华文化的发展,我们大多以 “拿来”主义,是否“有用”对待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弘扬民族 文化赋予了太多商业的价值,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价值的贬值和缺 乏。秉承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实践的真理*不可否认,当下我 们的传统武术文化面临尴尬的境地,还有多少年轻人去追求所谓的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这些问题都急需我们去追诉 和答复,编载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的中华武术让人有种“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丝丝“悲伤”情怀。民族文化代表一个 民族的精神的象征,新时代对待文化方面,我们要投入更多的“感 情”在上面,自身文化不珍惜,就像文化丢失了精神的支柱,人无 了民族的血脉相承,民族之间的情感也就失去了养料,文化的发展 就无法真正体现它应有的魅力和意义。
浏览4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