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淮北地区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从非遗角度谈淮北武术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青年生活密切 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 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已有31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现代淮北民间传统武术的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四 面八方煤矿建设者的到来,他们也将南北各地的传统武术随之传播 到了淮北,一些身怀绝技的拳师和习武者将擅长的传统武术传授给 周围的年轻人,淮北市的习武者渐渐多了起来,民间的习武之风迅 速蔓延开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今 淮北的传统武术却呈现出明显的失落,习武人数日益递减,许多拳 种几近消失。在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 们应该找出传统武术流失的原因,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 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淮北市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

目前淮北市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练习传统 武术的人大幅减少和随之而来的传统拳械的严重流失。从20世 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练习传统武术的人数逐年减少,据不完全 统计,目前只有200余人还在练习传统武术。淮北市的武校和体 校武术队的学生,练习的均为竞技武术项目,社会上的晨练点也 以练习现代武术的人居多,只有少数中老年习武者还在坚持练习 传统拳械和套路“ 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淮北市民间的传统拳械 多达101种,然而,随着一些高龄拳师的相继辞世,许多习武者 也已上了年纪,人去艺绝、后继无人的状况逐渐显现,民间精通 传统拳械的人越来越少,大量传统器械和套路流失,传承至今的 传统拳械数量已不足当年的两成,只剩下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 拳、华拳、形意拳、大洪拳(三晃膀)、南拳、迷踪拳、洪拳、 八卦掌、三皇炮锤、太极剑、九节鞭等少量传统拳械。除陈式太 极拳、杨式太极拳、太极剑外,其他传统拳械只在很小的范围内 流行。

(二)传统武术流失的主要原因


  • .现代体育对传统武术的冲击


随着近现代西方体育的全球化发展,一些外来体育运动项目也 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特别是跆拳道运动对传统武 术的影响。跆拳道运动于1994年被正式引入中国。发源于韩国的 跆拳道虽然历史不长,但是其以脚法为主的格斗方法还是在较短的 时间内为我国百姓所接受。近几年,淮北市的大、中、小学生中又 刮起了跆拳道学习热,社会上的跆拳道培训班层出不穷,跆拳道的 传入对传统武术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 .经济大潮的冲击减少了民间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民间,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地方,青少年 忙于自己的学业,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打工者忙于生计,大学毕 业生为了自己的前途东奔西走,真正有时间练拳的人数锐减,民间 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大大减少。

(三)保护淮北市民间传统武术的对策建议

  • .健全淮北市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统计工作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11、12、13条的规定,淮北市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淮北市现存的民间传统武术的拳种、器械、武 术传承人进行调查、记录,并建立相应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建立健 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对于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应妥善保存, 防止损毁、流失,除依法应当保密的资料外,相关方面的档案及数 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 .设立武术发展专项基金


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时代,“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就是资金问题。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推广宣传上,没有资金 都将是寸步难行的”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6条规定: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 发展民间武术,市政府应该设立专项基金,对为淮北市武术运动做 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运动员和民间拳师提供物质奖励,为保护和 推广民间传统武术的单位及个人提供资金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

  • .加快对民间传统武术的抢救性保护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 16字的 “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中,有6项传统武术入选。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 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共有18项武术入选。2010年5月 公布的第三批1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 又有7项传统武术位列其中。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7条的 规定,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对淮北市民间传统拳械进行 摸底调查,整理拳谱和相关资料,进行抢救性的挖掘保护。根据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10条的规定,对于在其中做出显著贡献的 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鼓励更多的人投 入到保护工作中去。

① 王志柱,陈华.对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考.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 (3).

  • .遴选认定一批代表性的武术传承人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在传统武术的 传承过程中,杰出人物可以领一时之骚、开风气之河,对扩大传统 武术的社会影响,延续和发展其理论与技艺都有不可估量的作 用①。根据非物质遗产保护法第4章第29条的规定,为了使民间 传统武术后继有人,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普及力度,并认定一批代表 性的传承人,对于认定的传承人才,各级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 际情况从财政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来资助民间武术传承 人,鼓励他们继续传承传统武术,办好民间武馆、武校、武术俱乐 部等,使传统武术能够传承发展、弘扬光大。

二、武术在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自身价值

中华武术文化价值,是武术表现的文化世界及其传达的意义与 价值,武术文化的价值依托于社会文化的载体,反之,社会文化也 会作用于武术文化的价值。探究中华武术文化价值,对当下中国武 术求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新责任和新要求。

(一)中华武术文化的“显性”价值

  • .中华武术文化的本土优势:加深民族情感


中华武术是联络各民族情感的纽带,各地区受文化、地理环 境、社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武术文 化。少林武术具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表明了其重要的武术 文化地位,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 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也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风 格和流派,随着太极拳、形意拳习练人数的不断增多,新时代弘扬 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号召力。中华 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深化到每位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每当国外友人见到我们就会说你会中国功夫吗?可见,中华武术已 经成为中华民族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当下,新时代的中国站在了 新的历史起点,各种文化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尤为突出,也成为 制约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反思当下中华文化的发展,我们大多以 “拿来”主义,是否“有用”对待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弘扬民族 文化赋予了太多商业的价值,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价值的贬值和缺 乏。秉承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实践的真理*不可否认,当下我 们的传统武术文化面临尴尬的境地,还有多少年轻人去追求所谓的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这些问题都急需我们去追诉 和答复,编载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的中华武术让人有种“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丝丝“悲伤”情怀。民族文化代表一个 民族的精神的象征,新时代对待文化方面,我们要投入更多的“感 情”在上面,自身文化不珍惜,就像文化丢失了精神的支柱,人无 了民族的血脉相承,民族之间的情感也就失去了养料,文化的发展 就无法真正体现它应有的魅力和意义。

浏览4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