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陈发科是尽人皆知的太极拳搏击高手,这样的太极高手已鲜 见于世。这虽然与社会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但从内因来讲,恐怕与太极拳习练者对太极拳 的一些误解有关。现将社会上经常听到的几种说法略加分析,供读者参考。误解一:推手就是搏击,单式拆开就是散手。许多太极拳习练者认为推手就是太极拳的搏击功夫。其实推手只是达到太极功夫最 高境界的一种练习方法,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练习者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触觉的灵敏 度,即王宗岳所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功夫,为“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打下坚实的基 础。太极大师洪均生先生在其论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中明确指出:“推手原是练架子 到一定水平之后通过推手检验动作正确与否的一种功夫。”“我们学练陈式太极拳用功的 次序有三个,即练架、推手、散手,这三个阶段应循序而进。”马虹先生在回忆陈照奎先生时 说:“他把太极拳的推手看作一种锻炼方式,是一个锻炼阶段,最后还是散手。”将太极拳传统套路中某一个单式拆开讲解、练习,我们习惯称之为“说手”和单式训 练,是对某拳式实用法的讲解和体验,也是对太极拳套路创编思想的讲解和体验。老师在 讲解中假设对手“这样”或“那样”,然后指导习练者“这样”“那样”化解和进攻,是一种试验 性的练习,是洪均生先生所说的“练架”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在这种练习中了解 拳架中的每一个动作的用法,体会太极拳套路的创编思想,同时可用来检验练习者的拳架 达到何等水平。推手和说手都是太极拳固定招式的练习法,是散手实战的模拟,就像战斗演习不是战 争一样,它们与散手搏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功夫。“独知体育之文,不 知武事而成者,即小成也。”(杨氏老谱《太极文武解》)要想达到太极功夫的最高境界,还需 跳出推手、说手的圈子,下一番苦功,循序而进到太极拳用功的第三个阶段——散手。误解二:太极拳是近战的拳术。太极拳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方法,其近战功夫相对于其他拳种具有一定优势。 因此包括太极拳习练者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就是近战的拳术,不宜远战,因为太极 八法(搠、捋、挤、按、采、拗、肘、靠)都是在“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基础上实施的,既然要 “粘连黏随”,那么必定是两人接触时才能应用。其实不然。一位散打运动员,腿功颇好,听说王成老师擅长太极散手,多次登门比试皆未碰面,有 一天他得知王老师在医院看护病人,便追至医院要求一试。王老师一再称自己并无其所 说的功夫,练拳只是健身而已。此人心亦极诚,不试不走,看推托不过,王老师就站在医院 院中,离对方两米开外请他出招,此人自恃腿功不错,左脚向前一迈,右脚一个“内摆莲脚” 横扫到王老师肩颈部,观者皆大惊。可是他的右脚在即将击到王老师时却迅速抽回,再细 看,此时王老师的右脚尖已指在他的右腿内侧,只要稍微一点便能使其身体失去平衡,如 果他的右脚执意击出,摔倒的将是他自己。如果王成老师的右脚蹬踹其裆部,则会严重地 伤害他。这使他大吃一惊,极快地收回右腿。接着他多次欲用各种腿法,发现王老师都早 他一拍将其控制住。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这次“比试”不到一分钟便以挑战 者的叹服而告结束。王老师事后告诉我说:“我用的是粘法,在两米之外已用步法将他粘 住了。”王老师说的“粘”主要是指与人交手时,掌握对手出击的方向、角度、距离、速度的能 力,可使对方陷入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被动局面,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粘连黏随”的目的无非是揣度和控制对手,又何必一定要接触对手呢?在太极拳论著中,关于套路、基本功法和推手的文章颇多,而关于太极散手搏击的论 述甚少,这里边有“秘而不宣”的原因,也有因不知其所以然而无从著述者。遍览群书,只 有清道光年间陈氏太极拳十四世传人陈长兴(1771〜1853年)所著的《太极拳用武要言》 中语之甚详。曰:“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曰:“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 只在一寸间。”可见太极拳不仅仅限于近战,是多层次的搏击术。误解三:太极拳是后发制人的拳术。从普遍的拳理来讲,交手以先发制人为上,后发将陷入被动。太极先贤们针对这一弱 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掌握了许多能够后发制人的要诀,如:“任他巨力来打我,牵 动四两拨千斤”,“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后发先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 应”,“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可谓后发制人之宝库。但是, 太极拳是最讲究阴阳平衡的,有近战就有远战,有后发就有先发。请看:“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彼动方触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肉。”“于彼 动将发未发之际,我动已接入彼动。”(李亦畲《五字诀》)这是讲意在人先的。“借法容易上 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鸥下鸡场”,“先动为师,后动为弟”(陈 长兴《用武要言》)。这都是抢先上手的。陈长兴还说:“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察形势 者,必不能防人……胆欲大而心欲小。”可见太极拳的搏击出手时机不在先后,而在于察清 形势,知己知彼。只要察清形势,于得机、得势之时,便可用最恰当的招法,“起手如闪电, 击敌如迅雷”,干净利落地取胜对方。太极拳理精法密,深不可测,以上乃一家之言,以期抛砖引玉,请方家斧正。望有志于 太极拳散手搏击者解放思想、科学训练、直追先贤,振太极拳雄风。(作者说明:1999年夏,王成老师应《精武》杂志编辑部之邀,为《精武》杂志新千年第 一期《陈式太极拳专辑》组稿,我亦参与组稿工作。此文是我1999年10月所写,原标题是 《太极拳散手技击之误区》,后《精武》杂志编辑部改名为《太极拳能不能登上散打擂台》刊 登在2000年第1期《精武》上。由于多种原因,本文刊出时出现了较多的错别字。本文刊 出后有一些网站也相继转贴,为减少误解,特将原作刊出,请方家指正。)太极拳实战王氏法则刘勇王成先生自幼习武,后随武术名家张晨光先生学习陈式太极老架,又经张师引荐,师 从陈氏太极拳宗师洪均生先生,得到二位武学大师的悉心教导。由于其住的地方离张老 师家很近,有机会经常接触到与张老师交往的武林前辈,仔细聆听前辈们的习武心得,认 真观察前辈间的交流,体验研究前辈的技艺。因其敏而好学,深受武术前辈的青睐,得到 诸多武坛巨擘的指点,加之勤于练习、勇于实践,三十岁已成大器。在当今太极拳散手技 击日渐式微之时独树一帜,除全面继承太极拳松、沉、圆、活的技击特点之外,更将世人知 之甚少的“放长击远”发挥到极致。经王成先生指导,同学们对两三米以内的目标抬手就 到,对三五米以外的目标转瞬即至。1999年8月,在一次国际武术节上,某大学的一位武术研究生慕名找到王老师下榻 处,专门请教关于太极拳散手技击的一些问题。谈话中,他对太极拳能够远战的说法表示 不理解。王老师笑着对我说:“你跟他试试。”于是在房间(宾馆标准间)的床和电视机之间 狭长的空地上,我靠近窗台站立,他退到房间进口处,距我两米五左右。他站定后刚说了 一声“好了”,我一个“野马奔槽”,人已经“飞”到他眼前,双拳借身体下落之势猛击其胸腹 部,拳刚要接触到他时,我立即收招,将快被我冲倒的他一把抱住。此时,他还没回过味 来,说:“怎么回事儿?我没看见。”并要求再来一次,他又向后退了近半米,靠近卫生间门 口站好。他一说完“好了”,正想跳开,我已经将他“擒”住。他连声说想不到、想不到。任何精深技艺的背后必有高深的理论作指导。王成先生在认真研读古典拳经、拳论 的基础上,运用哲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学等现代科学,结合自己的习武体会,经过二十 余年反复钻研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武学理论体系。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丰 富完善,已成为我们练拳习武时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因篇幅关系,本文只能提纲挈领地 介绍一下王成先生武学思想的概要。根据王成先生各种文章著作之记载,特别是王成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我认为王 成先生武学思想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五大法则,称之为“太极拳实战王氏法则”(简称“王氏 法则")。所谓法则,即规律。“王氏法则”是将王成先生在散手实战过程中的各种技击动作加 以概括和分类,以图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太极拳实战时双方攻防动作发生变化的规律性, 便于太极拳爱好者练习和掌握,也可供广大武术和散打爱好者参考。
浏览3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