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方法传授太极拳,要循序渐进,逐步改进,逐步加深,先不求一切正确,阶段性正确就可以, 最初多表扬,多鼓励,而后要求提高。有一次,一名学生对我说:“我觉得练得比他们几个 好,可您还是老说我不对。后来我发现,您越挑毛病,我就改得越好,最初我不理解,现在 知道了,老师时时矫正自己才能进步。”一个刚学拳的人,你就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搞得 他无所适从,再也没信心了,这样如何能练下去?跟我学拳的一位教师曾受聘在山东外国 语职业学院传授太极拳,学生和教职员工非常佩服他,一位练习家传功夫多年的员工找他 切磋后说:“姜老师厉害,真功夫,跟市面上的太极拳不一样。”为此他作为学校传统文化使 者,接待了 2014年华侨寻根夏令营,向华侨展示太极功夫,受到了华侨的好评。在拳场, 大家戏称他教授。一日练习技法,几次还不能掌握,我开玩笑地说:“你都教授了,还掌握 得不好。”他回答说:“您说过正确是阶段性的,我现在只能掌握一部分就是阶段性的正 确。”说得大家哈哈大笑。中国的传授方法就是滴灌形式的,慢慢地灌输,先有阶段性的正确,而后达到标准。 任何一门技艺都是经过长期练习而得到的,只不过现在国人热衷一蹴而就,希望立刻见 效,不想长期坚守做事,这种思想是长期提倡“大跃进''思想的宣传结果,中国现在各行各 业不出大师,恐怕也与此有关。二、相互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之间相互学 习,相互借鉴,对提高技艺和增强感情都有好处。老师一般都是让老学生给新学生带拳,老的学生不要以为这是自己的水平比别人高, 其实是老师在检验他学的技艺如何,能不能正确把技艺掌握在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 进。有时候自己练习容易对有些技艺一带而过,没有很深的印象,让你去教人,你的短板 部分就显露出来了,似是而非的东西就不敢教给别人,只好规规矩矩地从头去找,对新人 提出的问题不能明确解释时,再找老师求证,从而加深对技艺的理解。通过教人,复习过 去学过的东西,就能把过去的东西固定下来,练到身上。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诠释。老师让老学生带拳,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让学生们加深感情交流,增强他们的友谊,达 到师兄弟们团结如亲的目的。武术界之所以感情深,也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这种方式 在武术传承、道德培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门习艺的师兄弟,大都感情深厚,大家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亲如兄弟一般。我和哈 乐之师兄交往较多。他聪慧好学,热衷武学探索,也经常拜会一些武林人士,研究理法技 巧;他为人直率,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毫不掩饰地谈出。由于交流对象的文化程度和认 知能力不同,有些人对他的见解不理解,甚至有微词。实际上他的直率和坦诚是很值得敬 佩的。他练习的拳术和器械动作漂亮,身法、步法、手法配合到位,在某些方面对套路的美 感和技击作用颇有见地。在济南市武术馆的一些练拳的年轻人很受惠于他的指导。我俩 时常交流各自的看法,他的文化素质高,我提议他可做些武术史或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也同意,说等退休后安心干这件事。后来,他退休在家,我到也门工作,与他联系减少,只是 偶尔电话问候一下。在也门向国内打电话,大都是在当地的中午时间,因为两地时差为5 小时,那里的中午在国内就是下午五六点钟了。一日心血来潮,别人还在睡觉,我早早起 来,就鬼使神差地要给哈乐之师兄打电话。拨通电话,师嫂接的,她哭道:“兄弟,你哥哥去 了。”我一下子懵了,什么意思?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师嫂已泣不成声。一个学生接过电话 告诉我:“师叔,老师过世了,今天中午出殡,再过一会儿就出殡了,你电话打得真是时候。” 我赶紧给刘勇打电话,让他代表我做些事情,刘勇已经接到消息正在赶往济南的大巴上, 很快就要到了。他很奇怪,问我:“你怎么知道的,谁通知你的?"哪里有人通知,只是心灵 感应。大概是冥冥中的安排,让我给他送行。师兄弟的感情老天也给予眷顾。人松静练 习太极功夫,常常会有一些心灵感应的神奇现象,这些现象不能简单地划归唯心、迷信,它 实实在在地存在,或许在未来会揭开这神秘的现象。三、武林规矩讲规矩是必需的事情,入在哪行言哪行的规矩,规矩是几千年人们总结出来的,是维 系该行业的根本。大家遵守,就都有规矩,大家都不遵守,就会乱套,一切都没规矩,也就 没有这个行业存在的可能。要对老师恭敬我们要尊重老师的知识和劳动成果,这些成果是他呕心沥血得来的,它的价值不是你 随随便便就可以取走的。经常碰到有这样的人,随口说:“我跟你学学吧,等我有空了。”这 种说法就是轻视人家劳动成果的表现。不付出就索取是强盗逻辑,是匪性,我们应该挨弃 这种思想,回归到传统思想理念上来。过去老师收徒弟是要讲究三代清白,也就是你的上三代是清白人家,不是匪类、奸邪 之家,这个好理解。一个土匪家庭的孩子每日耳熏目染,必定染有匪气。家庭教育对世界 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孟母三迁”就反映了环境的重要性。人们对一个人有没有家教很重 视,因为它也是区别人们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孟子讲“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 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过去收徒注重三代的规矩,也是很有必要的。2 .尊重武林同道我们外出,在外地练拳,要找一个不打扰别人的地方练习。如果挨着别人的拳场,尽 量远离些,因为人家教的东西,不是随便给人的,你在一边窥视,就有偷拳偷艺的嫌疑,容 易引起人家的反感,因此要注意避嫌。如果人家不在意,让你在一旁看,那是非常好的,你 静静观察就是,切勿多嘴插话,这是人家的场子,你得尊重人家,不然会发生不愉快。在西安,一个拳场有人在教习推手,一个练太极的过来指指点点,人家很反感,让他试 试,一搭手就被推倒在地,起身再推,被人推到水里,很狼狈。他回去跟老师说了,老师找 来,问同他徒弟做推手的人,你老师是谁,明天早上大家见个面。推手人的老师是杨益臣, 他是陈发科先生的学生。第二天早上,杨益臣老师来到拳场,那老师一看是杨益臣,又详 细问了事情的缘由,转头对自己的学生说,你好好跟人家学,说完就走了,杨益臣也没说什 么,嘱咐了学生几句。因为这样的事闹纠纷的不少,不过这些惹事的大都不是入室弟子, 正规的弟子的要求都是很严的,一般来说来,过去真正的弟子都接受过规矩的教育,不会 发生这样的事情。老师教学,分入室弟子和学生,对这两种人要求都比较严。还有一种是旁观的,不可 否认,好多旁观的也掌握了一些技艺,并且有的人还不错,但大部分是不能完整体现出老 师的技艺和思想的,其中有些人还会到处标榜,是某某老师的徒弟,总爱拉虎皮做大旗,在 武林招摇撞骗,是些是非小人,所以在场子教拳,不愿意让陌生人在一旁观看。有人说,跟老师拜师学艺,老师死后又跟师兄磕头学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师弟跟 师兄学艺常见,但那只是代师传艺,师弟对师兄有感情,有感谢,但师弟绝不会再给师兄磕 头拜师的,只有那种旁观学艺的,因为他没有对老师拜过帖行过礼,才有可能向老师的徒 弟磕头拜师。过去的讲究很严格,有杂志上曾报道:孙禄堂先生名气大,德高望重,但在上 海吃饭见到年龄小的师叔还恭敬有礼,礼数很讲究。这才是真正的武林规矩。德州的魏金彪先生曾跟秘道生先生学过一套地躺双刀,秘道生是秘道纯先生的堂弟, 民国时期在青岛国术馆任教。魏先生每次见到秘道纯都是恭恭敬敬,70多岁时早上见到 秘道纯,仍摘帽行礼,保持着武林的礼数。他跑过江湖,很规矩,德州现在流传的“戚门剑” “玄门剑”套路大都是他传授的。他对我们后学的也是时常鼓励,每日早上,在湖边看我练 完拳,就过来说几句,他曾对我讲:“师弟,过去我对太极不了解,认为太慢,不如快拳好用, 后来我体会到,快拳与太极比较,第一年快拳比太极好用,第二年两者的差别就不大了,第 三年太极就比快拳有优势了,越往后,太极拳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当时认为他是在鼓励 我,我们年龄相差太大,他又是老拳师,我对他很恭敬,只是诺诺点头;现在想想有一定道 理,的确太极拳与其他运动方式相比更适合老年人锻炼。现在的武术界和过去大不一样,因为长期以来对武术的限制及反对“江湖义气”等等 的做法,割断了人们对武林界规矩的了解。其实任何行规都是有道理的,因为行规只有公 正公平才能被大家所接受。今天如果你违规而受益,明天可能会因违规而受害,所以大家 相互遵守规矩才能和平共处。现在武术界的一些做派大多学于电影、电视或武侠小说,进 行人为炒作。有人以模仿武侠电视为荣,而这些文艺作品的讲究和真实的武林不一样。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好多东西都是文人臆想捏造的,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
浏览2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