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清时期的艺气观
明清时期,从小说、戏曲、乐舞到书画,文气、养气的意识更加深入 人心。
(-)明朝文人的文气、养气观
明人彭时认为好文章是天地精气充盈体内,由内而外勃发生气的结 果。他说:“天地以精英之气赋于人,而人钟是气也,养之全,充之盛, 至于彪炳阂肆而不可遏,往往因感而发,以宣造化之机,述人情物理之 宜,达礼乐刑政之具,而文章兴焉。”③王文禄同意:”有塞天地之气,而 后有垂世之文。”④
明人谢榛说:“自古诗人养气,各有主焉。蕴乎内,著乎外,其隐见 异同,人莫之辨也。熟读初唐、盛唐诸家所作,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
①(宋)宋濂《文源》下篇.
②(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③(明)彭时《文章辨体序》《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卷首.
④(明)王文禄《文脉》卷一.
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瑟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 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蕙春兰,奇绝 如鲸波蜃气:此见诸家所养之气不同也。学者能积众长,合而为一,若易 牙以五味调和,则为全味矣。”①他通过分析唐朝诗人养气方式在内养和外 感两方面的不同,而认为,唯有“积众长”,内外合一,才能得气,写出 “全味”的文章。
(二)清朝文人的文气、养气观
关于有气和无气,清人钱泳说:“诗文家俱有三足:言理足、意足、 气足也。盖理足则精神,意足则蕴藉,气足则生动。理与意皆辅气而行, 故尤必以气为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②他强调了文章“有气则生,无 气则死”——气足的重要性所在。正所谓:“不知气充言雄之旨,往往局 于虫鱼草木之微。”③
姚鼐在《答翁学士书》中谈论韩愈“气盛言宜说”时指出:“文字者 犹人之言语也。有气以充之,则观其文也,虽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与言 于此,无气则积字焉而已。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 之度、反复进退之态、彩色之华。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也
刘大楣更进一步,他说:“音节高则神气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 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 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声,则音节 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 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大楣重视文气中的“神气”,亦重视 “气势”,他借李翰的话说:“文章如千军万马;风恬雨雾,寂无人声。此 话最形容得好。论气不论势,文法总不备。”④
清代学者评价前人文采或才气时,把有才和有气分开来看,形成不同 的文气观。
清诗歌理论家叶燮认为李白有作诗的天赋,是一个天才诗人,杜甫则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清)钱泳《履园谭诗》,见《清诗话》下册.
(宋)宋濂《林伯恭诗集序》.
(清)刘大概《论文偶记》.
不是靠天赋,而是靠文气。进而推及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的文采,他说:“立言而为文,韩愈所言光焰万丈,此正言文 章之气也。”①
清刘熙载颇有同感:“昌黎接孟子知言养气之传,观《答李翊书》,学 养并言可见。”②可见,作者胸中充满正气,行于笔端,文章才能气足。
魏禧在评价龚自珍文章时持同样的观点:“龚子之言文,主乎气者也。 其文浩瀚蓬勃,出而不穷,动而不止,依乎六经而不背于道。虽欲不以气 许之,夫焉得不以气许之也!”③
(三)明清小说的文气、养气观
在我国古代小说中,各类题材的开山之作,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 一,最优秀、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四大名著,包括明代创作的《三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清代创作的《红楼梦》,以及国内外影响 巨大的小说《金瓶梅》(明)、《聊斋志异》(清)、《儒林外史》(清)都 产生在明清时期。四大名著的文气各具特色,凸显了诸位作家不同的文 气。
七、近、现代阶段的艺气观
近、现代,受武术、气功、养生家养气、气沉丹田等修炼方法的影 响,艺术家们在自己的艺术训练中,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为中心, 以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气)一发气 (外气)一调气(和气)互动循环修炼环节为主线进行自我培育。在训练、 表演和创作时讲究气沉丹田,丹田发声。久而久之练就一身艺术气功的本 领,营造了一种融艺术修养、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培养情趣和休闲娱乐 等于一体的艺术气场,一举多得。
近年来,艺术气功多以书法、绘画、戏曲气功等方式为主,在中老年 人群中广泛流传。
第三节方术气功阶段
方术是方技和数术的合称。前者主要关注小宇宙(micro-cosmos)的 问题,即生命(人道)的认识,后者主要关注大宇宙(macro-cosmos) 的问题,即天、地、人三才运气规律一天道的认识。
方术或方仙术,起源于图腾一巫术时期的巫术思想、方法、仪式,在 发展早期是巫术方技的一种主要类型。春秋战国时期,由一批仙家、炼丹 家、气功、养生家构建成型,东汉时期逐渐独立,随后以道家和道教的 “炼丹术”“内炼术”或“内炼术”为主盛行于历朝历代。
方术一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天下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 矣。”①在庄子那里,方术是道术的一部分。而《荀子》《韩非子》《吕氏 春秋》中的方术,则是统治或统御术的简称。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的方术,偏于方仙术、生命、医疗。但方术土 所谓的“仙药”不同于医家方术。
《史记•秦始皇本纪》侯生、卢生以秦始皇独断专行为借口,不愿为 其“求仙药”而逃跑,秦始皇大怒,发布“焚书坑儒”号令前用了 “方术 土” 一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土甚众,欲以 兴太平,方土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 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②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蕾人,姓淳于氏, 名意,少而喜医方术。”③
《汉书・艺文志》把方术分为数术和方技,且同六艺、诸子、诗赋、 兵家并列,使方术逐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门派确立起来。
班固《汉志》认为,方技“皆生生之具”,包括医经、经方、房中术 和神仙术。“生生”,含“养生”“长生”“生生化化”“生生不息”等寓 意。因此,古代的方术属于广义养生的范畴。
《后汉书》已有《方术列传》,记载了汉武帝好方术的一面:“汉自武 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土,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
方术气功起源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远古巫术气 功和春秋战国时期方仙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后经方仙家、道家及道教的不 断吸收、发展,大多数内容逐渐融入道家和道教。
方术气功的相关古典文献,包括《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 《黄庭经》《悟真篇》《阴符经》《抱朴子》《内炼密诀》《大丹直指》《太 极图》《性命圭旨全书》《内经图》等众多内炼名著。
修炼者以行气、调气、呼吸、服气、导引、按摩、炼丹、内丹或内炼 为主,辅以服食、药食、服饵、药饵、起居、房中、经文研读等修炼内 容,进行分类、分派、分级修炼。
方术气功、养生注重个体小宇宙,即个体心理一生理一形态系统的互 动协调或个体心、身、形,精、气、神,意、气、力合和一气的修炼过 程。它以“气”为标志,通过发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的心理暗示作用, 沿着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气)一发 气(外气)一调气(和气)路径进行人体内气修炼(内炼),引发人体产 生一系列心理、生理、形态连锁反应。整个修炼过程以人体精、气、血及 津液为“药二 以心、意、神为内在动力,象征性模仿孕妇十月怀胎过程, 气沉丹田,进行大小周天运气修炼,炼成人体内气的精华——象征性内 丹,慢慢温养于丹田,即周天运气功夫、三才合和、周天慢运、河车搬运 或乾坤运转功夫。
美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的气功、养生修炼是一种生 理炼丹学:“气功即生理炼丹学,是想用人体本来就有的各种液体、器官 和身体产生出的东西来练就长生不老的‘丹其说不无道理。
方术气功、养生修炼,和传统的内丹术或内炼术基本一致,是一种以 精、气、神为“药”的性命双修内炼功夫,练法多种多样,以三步、四 步、五内炼法,三乘九法最有代表性。
一、四步内炼法:筑基(下手功夫主要有收心,存心,内视,人静, 调神,调息,调精),炼精化气(包括采药,封固,炼药,上火四步功夫 或炼己,调药,采药,封固,炼药,采丹六步功夫,即小周天功夫),练 气化神,炼神还虚。又作炼虚化精,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四步 内炼功法。
浏览3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