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国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是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的重要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传统武术中既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吸收和借鉴现 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武术套路进行创新,真正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二) 套路的技能创新方面

作为一种搏杀运动,中国传统武术主要通过人的肢体来实现。但是,武术器械对于提高搏杀 技能威力的重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古代战场上,敌对双方搏斗异常激烈。如近距离的徒手肉搏;距离稍远一点,则用棍棒、矛 戟、大刀、长枪等进行械斗,或者借助于车马;远距离的通常使用弹丸、弓箭等。可见,传统武术的 技能中,冷兵器使用的成分成为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冷兵器成为人体肢体的延伸,借助于人体的 力量和使用技巧,使冷兵器的杀伤力更大。当西方的热兵器作为人体肢体的延伸登上历史舞台 后,冷兵器只能被“优胜劣汰”。在当今社会,在传统武术的器械表演中,虽然还能看到兵器的使用,但其技击成分已经基本 上消失。所以,想要传统武术兵器技能创新方面突出其搏杀技击属性,是很难实现的。另外,对 丢掉“真刀实枪”的传统武术的套路来讲,技能方面的创新也很难,稍有不慎就会将传统武术套路 改编得面目全非。要改变传统武术在技能创新方面的这一尴尬境地,就要从根本上认识传统武术,在创新的同 时,保留传统武术的风格和特点。在套路技能创新时,突出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同时兼顾“术道并重、内外兼修”等特点,用现 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演绎传统武术。

(三) 套路创新的后备力量方面

在传统套路创新后备力量方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是传统武术在人力后备资源上的断层。在 传统武术走上竞技化道路后,竞技武术已经成为当今武术运动发展的主流。竞技武术模式的快速 发展,对传统武术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最大的影响就是造成传统武术人才后备资源的断层。目前,在单纯的“为国争光”的指导下,我国竞技武术方面的人才培养已经逐渐形成一套较为 完善和系统的模式。其中,体育学院武术系和综合性师范大学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位居上层;中层 环节有大中专体育系武术专业和体校武术专业;基层培养机构有业余体校武术班和武术学校。 相比之下,传统武术因受竞技武术的冲击,不得不转入民间活动,以求暂时稳定的生存和发展。 就传统武术的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前景来讲,却是一片暗淡。因此,传统武术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丧失,不仅仅是规范化空间的丧失,同时,也丧失了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导致传统武术的科学体 系无法最终建立。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使传统武术能有一个好的、良性的生存 发展的空间和环境,从宏观上去引导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为其套路的创新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其 次,建立健全传统武术高校后备力量的培养机制,为套路的创新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再次, 改变思想观念,不能只成为一句口号,应该从源头上重视传统武术套路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节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发展探析

一、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发展历程

在中国,传统武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其一直以社会民俗文化的形式存在。从“春秋角瓠” 到“露台争交”,这种相击形式的运动开始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而套路形式的武术运动,在宋代出 现了“打套子"的表演,发展至明清,拳家林立,多以一种民间技艺的形式广为流传,传统武术的竞 技化则出现在近代。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具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武术的发展始终贯彻 “普及和提高”的发展方针。在普及的同时,成立武术运动队,并建立一整套武术竞赛体制和竞赛 方法,为提高套路运动水平、促进传统武术竞技化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的标志是1954年竞技指导科武术队的成立。1957年传统武术被列为 竞赛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武术运动队。从1958年全国武术运动会开始,后来几 乎每年都有十几个单位报名参加全国性武术比赛。实行武术竞赛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运动队抓 好训练工作,在竞赛中互相交流学习,从而促进了套路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套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体委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1959年国家实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1960年的武术比赛在长拳、太极拳的基础上增加了南 拳项目,并由此奠定了传统武术套路运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的竞赛格局。20世纪60年 代初,传统武术获得进一步发展。“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成为武术技术发展的方向,长拳类、 器械套路在动作、组合、难度、布局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各运动队开始向着“高、难、美”方向发 展。此时,传统武术套路表现出结构新、动作快、负荷大、造型美、腾空高、落地稳等特点。

20世纪70年代,自选长拳类套路的技术难度获得较大的发展,如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 而且出现了纵旋、侧翻、平旋横转等创新的高难动作,以及在这些动作之后接马步、坐盘或劈叉等 稳定性要求很高的动作。这些都是广大教练员、运动员长期训练和竞赛的智慧结晶。这些发展 和进步使得传统套路运动的竞技化更加显著。伴随着长拳类竞赛项目的发展,其他传统项目也获得良好的发展。传统拳械、对练项目、集 体项目也进入武术竞技赛场,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套路竞赛内容,通过以竞赛项目为导向,拳 械项目的演练水平不断提高。1986年,传统武术将“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严格动作规格”作为技术训练方向,这 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发展。在这一技术训练方向的指导下,对动作规格和项目特点 的要求在以后的赛会中得到加强,赛会中还出现了集体攻防动作的比赛,通过训练和竞赛促进套 路运动员理解和掌握攻防动作与攻防技能。1994年,传统武术在历年出台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继续向前发展,其在坚持“突出项目特 点,严格动作规格,强化攻防意识”以及“继承、发展、创新”原则的同时,又开始朝着“高、难、美、 新”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发展。竞技武术的套路运动逐渐形成了从优秀运动队、运动技术学校到 业余体校的一条龙训练体系,一些二线队伍还增设武术班,大大增加了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和储 备。国家体委在上海体育学院举办了全国武术高、中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着力提高教练员的业 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这对套路运动的科学化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套路运动竞技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武术赛制的改革和发展。传统武 术套路从作为比赛项目起,经历了比赛、表演赛的反复。1989年国家体委将全国武术比赛改为 全国武术锦标赛,实行分级赛(团体赛和个人赛分开进行)和升降级制(甲、乙级队的比赛)。为了 培养后备竞技武术人才,武术竞赛体制中还设有全国少年“武士杯”比赛、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比赛 和以武术馆校为对象的比赛等。竞赛体制的升级和多元化,说明参赛的不仅有优秀运动队为主 的锦标赛,而且还有适合人才培养和在普及基础上提高的各类比赛,这些方面的发展为传统武术 的竞技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的颁布和执行,标志着套路运动竞技化水平的大幅 度提高。该标准成为不断提高套路竞技水平的激励机制之一,对促进广大武术运动员刻苦训练, 争取优异成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套路竞技化水平在武术竞赛规则的多次修改中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1996年,国家体委再 次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改革,其在汲取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游泳等现代竞技体育项 目的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量化指标,提高区分度和准确性,采用“切块”打分,制定出指定动作 和难度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评分方法,对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指定动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对提高完成指定动作的质量以及创新技术动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浏览3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