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拳种种类上讲,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 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 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从武术功能上讲,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 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上讲,传统武术套路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 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各种功法的专门强化训练。
- 竞艺性特点
竞争是人的本性。中国武术起源于搏杀格斗,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 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 要竞技活动。无论从技术渊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都反映了武术具有强烈竞争性。然而, 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武术竞 技精神开始逐渐萎缩。首先,传统思想促使传统武术由竞争性向竞艺性转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 “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俭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 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 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 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逐 渐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竞争性转化为竞艺性。其次,传统审美促使传统武术由竞争性向竞艺性转化。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 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 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竞艺化和套路竞艺化两方面。
(三)传统武术套路的动作
传统武术套路系统的基本单位是动作,所以动作就成为我们分析传统武术套路的切入点,以 下主要从武术套路动作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
- 传统武术套路动作的抽象化
传统武术套路的动作是对格斗的抽象。传统武术套路动作的演练不是真打实斗,而是对真 打实斗的抽象,是格斗形象的表演和再现。首先,这种抽象描绘的是一个(或几个)意象(或事象),正如钱穆先生眼中的中国文字一样, “虽是一种'象形'的,而很快便走进'象意'与'象事'的范围。中国字并不喜欢具体描绘一个物 象,而常抽象地描绘一个意象或事象”。传统武术套路的动作抽象性表现在将描写格斗意象的动 作“符号化”。其次,这种抽象始终附着于具体的形象,是没有离开具体形象的“象意”和“象事气传统武术 套路利用动作来描写格斗意象,在追求动作形似的同时,还要表现出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氛围。
- 传统武术套路动作的技艺化
(1) 动作的审美性
传统武术套路对格斗意象还呈现出审美的特点。西方拳击格斗技术抽象的“直摆勾”只是客 观的“见效"和感官的“血腥”,与西方拳击实用尺度不同,中国的传统武术的套路具有鲜明的审美 取向。也正是因为对格斗审美的需求,使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由对格斗的描述、对格斗实用 的追求发生了转变。
(2) 动作的想象性
传统武术套路的动作在表演中表现为对格斗描写的精细、巧妙、多样化,如源于实战的“打” 在套路中演变为劈、甩、抓、损、鞭、崩、弹、砸等,或演绎为点、穿、砍、劈、钻等掌法;这种“打”,不仅 有正打、侧打、上打、下打等,而且还有双脚支撑或单脚支撑的各种步型的“打”和行进间及跳动的 “打”等,这些经过演变的“打”充分展现出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传统武术套路动作对格斗“具象抽象”和向技艺发展等性质,使套路动作与格斗的实用有了 一定的距离。所以,套路与格斗既有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完全相同,套路动作既没有脱离技击之 “真”,也没有执着格斗之“实”,处于“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似与不似之间”。但是,也正是因 为与格斗具有距离才诞生了套路,不能一味地指责武术套路的“花拳绣腿”,毕竟,武术套路动作 对格斗的抽象还是有着格斗的意象的。
(四)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动因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个方面。
- 生理需要
人的生理需要是传统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术起源于 生产劳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面对凶猛野兽的威胁,狩猎成为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 所必需的活动。在严酷的生活条件下,人类只能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 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劈、砍、扎、刺、撩则是传统武术长短 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当时,人们在休息时 还会把战斗和狩猎制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 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白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 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 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 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中的主要内容,是传统武术套路的发端。
- 心理需要
人的心理需要促进了传统武术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当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后,接着而来的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 情趣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传统武术套路的产生和发展受 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传统武术套路运动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改变。原始社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它仍较近于实战。到唐朝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古代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为各种艺术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应该说,这一时期的传统武术已经具备了健身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价值。首先,传统武术的套 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 感受,而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美的感受,使人产 生无限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从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次,套路 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正是人们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传统 武术套路得以产生和发展。
- 套路自身的功能
套路自身的社会功能是传统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传统武术套路虽然源于技击,但 它又不同于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传统武术的套路 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他艺术内容串联编排而成 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促使了缺少实 战技术、而具有观赏性和健身性的武术套路的出现,这种武术套路的性质决定了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首先,技击形式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在传统武术套路尚未完全成型以前,从 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
浏览3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