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产生一种美的享受。这些“武舞”表现 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工提炼编排而成,如《干戚舞》、《破阵乐》等。其次,技击内容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武术套路的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 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 套路的发展。技击内容的丰富和传统文化的渗入,使 传统武术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套路的这种健身、欣赏、娱乐等社会功能的存在正是它得 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传统武术套路的创新编排

(一)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的依据


  1. 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在武术套路中的体现


随着武术竞技比赛的迅速发展,传统武术套路也快速发展起来,传统武术套路中不少动作 的技术规格与武术套路的技击原形不同。但是传统武术套路技术的核心仍然是通过一招一式来 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1988年,武术训练工作会议强调:武术套路应该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如裁判法中 也规定长拳的套路需劲力充足,用力顺且力点准确,同时,手眼身法步要配合协调,动作干净利 落。再如劈挂拳套路要求为:两臂直,劈势要猛,做到连连发击、环环相套,能够以长制短、以快制 慢、快打速攻、闪进巧取。可见,攻防意识是武术套路中体现武术本质特征的最核心的要素。

  1. 创新编排的依据离不开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


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标志是其本质特征。传统武术套路无论如何发展与创新,传 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的依据都不应发生质的变化,所以,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的依据离不开武 术的本质特征。在传统武术经历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无论社会如何变革,传统武术套路技击的本质特征并没 有发生变化,一旦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变化了,那么,传统武术就不再是传统武术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传统武术蕴含着传 统文化中众多的辩证法思想,如曲与直、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等,传统武术的这些文化内涵得 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传统武术如果失去了其技击特色,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可见, 保持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直接关系到传统武术继承的重大问题。

(二)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的原则

  1. 健身、易学原则


由于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人民群众健身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大多数人迫切地需要一些简单、容易学习的套路进行健身、锻炼。在古代,古人基于健身功能创新编排武术套路的例子并不鲜见。如杨澄甫为适应年迈体弱 者的锻炼与健康保健需要,同时,为了扩大传统武术的传习范围,删改了陈式太极拳老架跳跃、发 劲以及难度相对较高的动作,创新编排成简单易学的杨氏太极拳架。另外,24式太极拳也是从 传统武术健身的功能出发,根据易学的原则进行创新编排的。值得提出的是,为了健身、易学,传统武术套路的创新编排还应该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切忌 有违反人体活动规律的动作出现,要坚决剔除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提倡科学健身。

  1. 美观、观赏原则


传统武术具有表演娱乐的功能,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的美观和观赏性强的原则就是根据 传统武术的这一功能来制定的。传统武术表演娱乐的功能自古有之。如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曾经写 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以舞剑器动四方。”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环境及背景下,公孙大娘舞的武术 套路以表演为主要目的,其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的原则与美观、观赏性强的特点紧密相关。现代,传统武术套路的表演性越来越强,在口常生活和节日的庆典中经常有武术套路的表 演,如前几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的“狗娃闹春”节目,再如2004年在巴黎举行的“中国文化年” 活动中的传统武术套路表演。这些武术套路的表演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体现了传统武术套路创 新编排的美观、观赏原则。

  1. 竞技原则


竞技原则是根据传统武术的竞赛功能制定的,根据竞赛规则的要求创新编排的传统武术套 路当然要符合竞技原则。在竞技武术中,传统武术的技术动作必须严格按照竞技武术竞赛规则中公布的技术规格来 进行创新编排,以体现竞赛的公开、公正、公平。在进行动作创新时,要充分体现“难”和“新”,以符合竞技武术竞赛规则的规定。例如经过几 十年的发展,长拳已经成为传统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根据竞技性原则而 进行不断的创新。

  1. 简洁、实用原则


自古以来,传统武术的格斗功能一直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古代将士们操练的武艺套路的 目的就是为了临阵杀敌,所以在传统武术套路的创新编排中要坚持简洁、实用的原则。古人基于简洁、实用的原则来创新编排传统武术套路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军事家戚继光, 针对当时一些军官为应付上级阅兵而操练的“满片花草,,般的武艺,提出了“杀人的勾当,岂是好 看的”观点,他认为“今(之)所习所学,通是一个虚套”,主张“练武艺就练一击就能制敌于死命的 武艺”。戚继光创新编排的戚继光套路就是今天的士兵们操练时所用的“军体拳”,该拳的每招每 式都体现着简洁、实用的原则。

(三)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的目的

  1. 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目的的确定


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目的是影响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的重要现实因素。传统武术套路 的创新编排是根据过去的经验、现实需要、客观条件,在人的头脑中综合的规划。传统武术套路的创新编排是以客观模型为参照的。我们所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 界,这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的转移而转移的。无论是提出还是实现目的,首先必须面对现实。新的传统武术套路是创新编排的最终目的,在提出、设定传统武术套路 创新编排目的过程中,前提和起点是客观现实的套路,终点是新的武术套路在观念上的被改造和 被再创造,被改造和被再改造是套路作为创新编排目的的对象以人的观念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目的的设定和提出,是人在观念上否定或扬弃当下某个既有套路,这 种否定或扬弃就意味着要建立新的套路模式,这种套路模式是在新的观念或意识规定下产生的。

  1. 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目的的实现


在每一项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过程中,创新编排目的是起点,也是终点。创新编排目的规 定着创新编排的方向,支配着创新编排的过程,体现着创新编排的结果。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目的是一种主观的、想象的东西,必须通过现实的创新编排实践过程 才能实现。这种实践过程是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创新编排目的在客观现实中的肯定,就是目的 的客观化、现实化,即传统武术套路创新编排目的的实现。

三、传统武术套路创新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套路的思维创新方面

中国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传统武术深受中国传统文 化尤其是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这就使得传统武术构建了其特有的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即它在 思维方式上重体悟、重知觉,讲求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武术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高度一致性, 使中国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有着固定的范式。现代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更多的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指导实践。受现代科学影响,人们在研究体育运动时,大量地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教育学以及各种体育原理等现代科学知识研究运动。新型的知识结构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对待中 国原始社会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武术,人们开始学着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审视,并尝试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传统武术进行解剖。随着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人类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改变。而不可能让现代人改变 现有的思维方式,去顺应传统的思维方式。当然也不应为适应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就将传统的思维方式下形成的事物和文化修改得面目全非。

浏览3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