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应对三篇分别为“作战篇”、“应对篇”和“接手篇”。“作战篇”为太极技击概论,着 重强调技击的指导思想,是太极拳技击的总纲。“应对篇”是具体面对诸情况的应对措施, 以截面、截言、截拳几项情况分别处理的具体方法:截面者,观察对方颜色,化干戈为玉帛; 截言者,听取对方言语,和蔼为先,主动示好,弭恶言于无形,把手言欢,皆大欢喜;截拳者, 示好无果,相劝无望,面对极力相逼,被迫应对,亦考虑周全,施展拳脚,做到战无不胜,击 败对手。“接手篇”是针对直接动手的应对办法,具体指明如何与人相搏的技术,明确了手 眼身法步的运用。这三篇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本打算列为《太极健身实用对练》一书的理论内容,听 从朋友建议,亦考虑恐给人造成太极拳凶猛、狠毒的错觉,连同其他理论以及接手篇、发 放、站位、巷战、野战篇,以及手法、步法的训练内容择出,未有付梓,虽随后在武术杂志上 刊文亦有披露,但未能完整阐明,后因见对太极拳的武术实质之误解亦甚,且某些论调已 背离武术实质,心中实痛,不免手痒,无奈再作冯妇,把原来的内容发表出来,如能为全面 了解太极拳内涵,纠正对太极之误解起点作用,将甚感欣慰;个人陋见,难免偏颇,谬误之 处,恭请赐教。作戌篇夫交战,外似安逸潇洒,心藏杀机,出手,如火燃炸药,一触即发。发,则勇猛 无敌,使之望风披靡,出手必伤,溃其意志,使之丧失抵抗之力;不出招则已,出则 连续攻击,最少不得少于五下,做到:一狠,二毒,三手快;解决争斗不得超过几秒, 斗之疾迅,退之愈速,进之如劲风掩草,摧枯拉朽;退之如滴水入沙,无影无踪。忌:多言,迟缓,犹豫。目的明,则一下到位,或打或杀,直截了当,多说一句于 事无补,有害无益,慎记!慎记!武学为一小技,然与国事、政事,一道贯之,武学通,则诸事顺,习者不可不辨。应对篇遇人先把面相察,汹冷嬉者分上下; 话语平和亲近暖,凶神也难拉下脸; 小事化无大化小,不用动手为最高; 平和退让无效果,展示拳脚也英豪; 地势要站上面场,背阳顺风有头脑; 人众群来外延立,退走疾跑也逍遥; 出手击人不过二,一击打中必奏效; 出手随即迅风走,众人粘缠不谓高; 人寡势单直接进,远击近打连珠炮; 力大功高若相遇,脚退手迎前后绕; 左右偏三找缝隙,一箭中的听讨饶。接手篇(赤称“接手要诀”)欲动先动步,前后左右移;手迎中心线,身偏攻击面。双手前后起,次序手肘肩;遇力身步走,随即肩肘手。左右为衬套,直进踏中要;后退偏右左,力大奈何我?上下腿手攻,两手交替迎;万法规矩走,变化不离宗。二、王氏法则按语:本法则是我多年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由刘勇整理发表在《武林》杂志上,实 为刘勇之功劳,但是具体体现了我的平时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故一并放在这里,以期完 整体现我的教学体会和认识。某些地方与刘勇发表在《武林》杂志上的文章有所不同。所谓法则,即规律。“王氏法则”是将在散手实战过程中的各种技击动作加以概括和 分类,以图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太极拳实战时双方攻防动作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供广大爱 好者参考。(一)王氏第一法则——手肘肩法则“手肘肩,往前钻;肩肘手,往后走。”这是手肘肩法则的核心。在手臂三节中,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手肘肩法则是手臂三节在技击中运 动顺序的明确化,具体内容是:(1) 在进攻时,是手领肘、肘领肩。即:手指、手掌先发力,然后肘发力,最后肩发力,各 关节按顺序打开、伸直、放长、发力,各关节按顺序打开、伸直、放长、发力,此为手肘肩;即 前节起,中节随,后节催,此为手肘肩。(2) 后撤防守时,是肩领肘、肘领手。即:肩先放松向后撤,然后肘,最后手,各关节按 顺序放松、弯曲、后退,此为肩肘手。多用于引进造成对方来力落空,然后打击之。(3) 各关节要保持动作连贯,不能有丝毫停顿。(4) 发力时,手、肘、肩、心意之力全部集中于对方身体重心线上的一点,节节贯通,不 断向前,直至击倒对手。(5) 手肘肩发力时,要做到“手起膊炸”。发力前,大臂(即“膊”)是垂直向下,贴于肋侧 的。手领起发力后,肘掀起,肩放长,向前催力。(6) 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腿三节。在腿三节中,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踢、 蹬、铲、摆、撩、勾等等进攻动作是用“脚、膝、胯”;“腿来提膝”等防守动作则用“胯、膝、脚”, 具体要求也可参照以上各条。(二) 王氏第二法则一一螺旋缠丝法则“太极是挪劲,动作走螺旋。”太极拳要求身体各部位都做螺旋运动(自转),与公转相 叠加,则组成螺旋缠丝运动。为便于理解,以手臂为例进行说明。具体要求是:(1) 手臂无论是做圆周、弧线运动还是直线运动,无论是上下还是进退,在其纵轴上都 要有螺旋运动。(2) 螺旋运动不是整个手臂同时旋转或翻转,而是一头先转,其余依次旋转。“手、肘、 肩”是手先转,然后肘肩依次转;“肩、肘、手”则是肩先转,然后肘手依次转。(3) 以大拇指为标志,大拇指向手背方向转为正转,向手心方向转为反转。(4) 根据实战的需要来选择旋转的正反和角度的大小,一个动作可正反旋转一次或多 次,但衔接要连贯,不可停顿。(5) 缠丝时,臂柔似绳,要使对方丝毫感觉不到顶抗,丝毫感觉不到危险,也用不上丝 毫力气。我一旦得机发力,对方则从生理上到心理上都已失去反抗的可能。要做到“打人 像根棍,触手像根绳”。(三) 王氏第三法则一一步法法则散手实战时的步法应符合球体运动的特点,力争做到随遇平衡。球体运动时有以下 特点:(1) 只有一个支撑点。(2) 重心的高度不变。(3) 无论球体移到哪一位置,重垂线都通过支撑点,支撑力也通过重心,球体受的合外 力和合外力矩均为零,也就是说球体在重垂线上每一位置都能获得平衡。具备上述特点后,球体可随外力作用在平面上向任何方向平稳滚动。在散手实战中,运动的步法应达到以下要求:(1) 两腿虚实分明,重心尽量落在一只脚上。(2) 重心随攻防需要在两腿之间灵活转换。(3) 立身中正,百会穴、重心、支撑点三点在一条垂直线上。(4) 前进时,支撑腿膝盖微屈,使自己身体重垂线略微超出支撑脚,后退时,膝盖尽量 直立,平行后退,使人体的重力产生一个动力矩。(5) 借助动力矩及自身运动的惯性或身体所承受的对手的作用力,即可作为运动的动 力,无须过多地用脚蹬地使自己运动。(6) 重心尽量不起伏。王氏第四法则——“大臂不动小臂动,小臂不动大臂动”法则具体用法:“大臂不动小臂动”是指小臂以肘关节为轴向里、向外(或向内)抡转,而肩关节放 松,大臂贴于肋侧基本不动。“大臂不动小臂动”多用于近距离搏击,表现为近身引化缠 拿,破解擒拿,顺势进身上步,贴身击打。“小臂不动大臂动”是指整条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向里、向外抡转,而肘关节基本保 持伸直。多用于远战,大开大合之法,表现在劈砸滚压、摔掌钩挂。“大臂不动小臂动”多适用于近战,“小臂不动大臂动”多适用于远战。为轴的关节要松,抡转要松要快。王氏第五法则一一遇力走圆法则分局部和全身两种情况。局部的遇力走圆:身体某一部位被对方抓、拿、搂、抱,其力大,我在此局部自转,将 对方拨动,然后进攻。全身的遇力走圆:手与对方一接触,其力大势猛,推不走,进不去,引不动,我手即 在第一接触点搠住.脚步迅速走圆,绕至其背势方向而发之。本法则是第一、三、四法则的综合运用:初一接触是肩、肘、手或手、肘、肩,最后发人是 手、肘、肩;在脚步走圆时,步法是第三法则;臂是第四法则的“小臂不动大臂动”。第九章如何传授太极拳老师传授太极拳,首先要实话实说,把自己会的传授给大家,虚无飘渺的传说就作为 一个趣谈而已,不能自欺欺人。在浙江碰到一个出来传授太极拳的老师,有人问他,他教 的和别人的有什么区别,他答道,他的门派出功夫快,比别的都厉害,练到精了,能把豆腐 打进石板里。成人没人吱声,一个姓耿的七八岁的小孩马上说:你胡说,是石板打进豆腐 里。现场一片寂静,谁也没吱声,大家为避免尴尬,说:老师你能不能呢?答:不能。既然 你自己都不能,大家也学不到这样的功夫了。大家散去,十分冷场。所以,还是以实话实 说为好。德州的刘吉田先生20世纪50年代学习简化太极拳,到80年代在德州积极传授新编 套路,受众很多,但他公开对学生们说,我只是皮毛的练习,真正内里的东西,我了解不多, 要想学真东西还得找行家。他不但认真向别人学习,还积极向他认为的行家推荐学生。 他的真实诚恳丝毫没有降低人们对他的尊重,反而更赢得了人们敬佩。在他的积极推动 下,成立了太极拳研究会,刘吉田先生对德州太极拳的普及有很大贡献。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你不会搞那些虚假的东西、走上歧途,他能引导你走上正确道路。
浏览2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