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起源于何时,创于何人之手,众说不一,言传耳闻,轶事野史均非 可靠,必须是文史资料记载方可相信。过去对形意拳的说法约分为三:第一 种说法,系传说或是牵强附会。传说形意拳是达摩老祖所创,达摩从印度来 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而化,看来达摩与形意拳无甚牵连瓜 葛,那为什么后人把他说成是形意拳的创始人,究其因可能有二:一是他在 少林寺十年面壁而化,而后少林寺出了不少武技高超的武僧,因之后人便认 为形意拳是达摩所创。二是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东土传经精神,作了一首 《咏达摩》诗,其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 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洞‘。”问题就出在了 “全凭心意练功夫”这句诗上, 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后人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地认为形意拳是达摩老 祖所创,实际形意拳与达摩无丝毫关联。第二种说法,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生于 北宋徽宗癸末年(公元1103年),卒于南宋绍兴辛酉年(公元1141年),终 年38岁,系宋朝的一员名将。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年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 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 未有之技也。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 (黄新明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 明考证姬际可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间),为蒲东诸冯人氏(即 今山西省永济市),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 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生于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知其勇, 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这一段拳谱的序言写在清乾隆十五年岁 次庚午荷月,由戴龙邦先生序于河南马学礼先生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傅 口授中都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另一种说法形意拳不是岳飞所创。1982年黄新明同志为考证形意拳起源, 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现为永济市)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 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①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②岳飞生于 1103年,死于1141年,只活了 38岁,他除了在宣和四年前过了一段比较安 静的生活外,从军后的十九年是紧张的戎马生涯,在夺取胜利的关键时刻, 接到了十二道金牌,从此剥夺了他的一切。从时间上来说,岳飞没有多少精 力来完成此项工作,因为编拳并非易事,编拳要注意由简到繁的顺序,要考 虑它的力学原则和技击手法,要合理安排难度和密度,要讲究艺术造型的优 美,编好后还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怎么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呢?③从岳飞终年 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已有五百年时间,假如岳飞编过《形意拳谱》,目的 自然是练兵,那么官方颁布,下令练习,学者定会成千上万人,怎会中断五 百年后,只留下个本本给后来稳居在终南山的“异人”呢?如果说岳飞确实 教他的部下练习,并且风靡一时,只是后来中断了,这证明岳飞编的拳很不 成功,因为任何优秀拳法,总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越实践越提高, 越显示它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在那个非常需要武术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形意拳创于岳飞的说法是假托的……形意拳假托岳飞所 创……对本拳种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便是形意拳假托为岳飞所创缘由。” 从黄新明同志分析的以上三条原因来看,很明显,他对形意拳是岳飞创造持 否定态度。无论说形意拳是不是岳飞所创,目前看来,证据都不足,前者找不到可 靠史料佐证,后者是出于个人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形意拳的起源,仍是一个 尚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第三种说法,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在黄新明的《姬际可生平初探》 中说:“尊村原名宗村,后改为北评义村,又改为尊村(有误写均村),该村 西距黄河二里(今又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 里,蒲州一带,相传是虞舜故居(‘舜都蒲坂‘即今永济),地势险要,自古 为军事重地。尊村现有居民229户,1167人,其中姬姓144户,占总户数的 63%。姬姓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迁居后,姬从礼为一世祖,文坤 为二世祖,姬聪为三世祖,姬廉为四世祖,姬赞为五世祖,景鸾为六世祖, 中庸为七世祖,姬训为八世祖。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为际时,次子名 际可。际可少年时,家中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际可妻谢氏,生六 子,次第为名:甲杰、甲胥、甲伟、甲傣、甲侨、甲侃。乾隆五十五年手抄 本《姬氏族谱》卷二对际可的记叙有“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 渠魁,人号神枪。训次子,字龙峰,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的评语。……”从学者甚多,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又写 道:“际可居少林十年……便离寺归里,教授子孙。因此后人称心意六合拳 (形意拳)为‘际可拳从以上黄新明同志的考证记述来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1)姬际可确 是一位历史上精拳善枪,技勇绝伦的武林高手。(2) “际可拳”即后来的 “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所以,对于形意拳起源于姬际可的说法是有据 可考的。至于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是谁,因历史悠久,也是传说纷纭。有的 说姬际可下传郑师,有的说是传给李榛,也有说是传给曹继武。对于曹继武师事于姬际可的说法是可靠的。据目前山西民间流传的《心 意六合拳》(手抄本)中记载:“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龙峰……访名师于终 南山,得岳武穆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从戴龙邦在“乾隆十五年岁庚 午荷月,书于洛阳马公(指马学礼——作者注)书屋”的这段记载来看,曹 继武无疑是姬际可的继承人。曹继武先生系安徽人氏,据拳谱记载,曹曾于 清朝康熙癸酉年间(即公元1693年)武试科举中,连捷三元,后供职于陕西 靖远总镇大都督。继武先生致仕归里,戴龙邦游于池州(今安徽贵池),得遇 曹继武先生,并学成此拳。对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的学生这个问题,在戴龙邦所写的序言中(即写 于乾隆十五年马公书屋之序)也曾写道:“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指曹继武 先生——作者)甚喜曰:’子勇成矣。’命余归晋,至洛阳,遇学礼马公 ……”从这一段序言中看,我们可以认定戴龙邦确是曹继武之门徒。又据古拳谱在师承系统表中所记,马学礼同戴龙邦都是曹继武的学生, 从时间上算马学礼从师还在戴龙邦之前。《心意六合拳序》中还记载了马学礼 在河南传过马三元、张志诚等人,张志诚先生传李政,李政先生传张聚,张 聚先生又传买壮图,买壮图再传安大庆、丁兆祥、李海森、买朋宪、袁凤义、 尚学礼等人。安大庆先生又传宝显廷等人,遂成为河南一大支派之源流。河南一大支派之传人不仅仅是上述几人,只因此派之众老前辈,对河南 一派之流传缺乏详细记载,未作过专门考察,所以很难详尽完善,在挖掘整 理过程中,尚待河南马派形意拳之后人加以补全,以完善形意拳之源流体系, 为后人所考。戴龙邦归晋后,传其子戴文莫、戴文雄,及李飞羽、郭维汉等人。李洛能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系河北深州人氏,后经商至 山西太谷县,拜在戴龙邦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功力 深厚,为当代武林之魁。李洛能先生传人最多,形意拳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李洛能先生不但 对形意拳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对形意拳的创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如在劈拳的练法上,就是从李洛能先生开始,才改成以掌为拳的练法 (如河北和太原市区部分的练法);又如对于形意内功法中的“三层功夫”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和遗著《心意六合拳谱》中,还 未见到有此理论和提法,在李洛能所著的传抄拳谱中,才出现了三层功夫的 理论。李洛能回籍后授徒很多,其中在武林界颇有名望的代表人物有:车永宏,字毅斋,因排行老二,所以世人多称“车二师傅”。生于1833 年,卒于1914年,终年81岁。祖籍系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后移居太 谷县贾家堡。车永宏先生,技艺超群,功力深厚,而且为人宽厚,平易近人。 他的弟子有:李复祯、吕学隆、王凤翔、孟兴德、樊永庆、李发春、郭玉山、 布学宽、刘俭等多人。其中技艺高超者要数李复祯。李先生小名长友,所以 世人多称其“长友师傅”,与车永宏先生同住(贾家堡),朝夕相处数十年, 勤学苦练,尽得车先生之真传,为一代形意之名家。宋世荣,字约斋,系北京人,生于1849年,卒于1927年,终年79岁。 宋先生少年时迁居山西太谷,以修理钟表为业,为李洛能先生高足,在形意 及武林中,享有盛名。据说宋先生教徒十分严格,所以他的二十多名徒弟个 个都很出色,如宋虎臣、宋铁麟(为晚一辈之大宋、二宋),任尔琪、贾蕴高 等人都是武林之名家。

浏览2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