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是这些项目的共同难度与竞争焦点。这种双重的竞赛较量形式 充实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以搏斗技术为本原的武术套路应该努力走向奥运会,正如列宁所说:“国际的文化不是无民族的,谁也不 曾要求纯粹的,不是波兰人的,也不是犹太人的,也不是俄罗斯人的文化。”
武术套路的教育价值与奥林匹克精神遥相呼应分别起源于东西方的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尽管由于不同 的生存环境,在具体的精神内涵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但却都具 备教育与文化的价值,而表现出某种相似。古希腊的教育制度和人 生价值观对古希腊奥运会的产生以及传统和精神的形成,有重要的 影响,它是古奥运会产生的文化心理动因。而且古奥运会的比赛项 目大多来自希腊教育制度的体育内容(赛跑、跳跃、掷标枪等)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身心完备、能文能武,具有健康的身 体、丰富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具有开拓、进取、务实精神的青年。在奥 林匹克主义中,文化被置于与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加强了竞技运动 的精神价值,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 完善,从而提高自己的境界。武术套路也讲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尚武重德”。古 代商周学校的“射、御”均为武士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奴隶主贵族子 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武术套路不仅 有丰富的哲理,在技术的传授中也充满着东方伦理的道德观,武德 成为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 习德”等,通过武德的学习,规范习武者的行为举止,以达到教育的 目的,据墨西哥的安东尼奥•佛格雷泽的研究,武术在世界各国人民 的价值观念中,“教育和文化”的价值高居首位。一种近似残酷的技 击术,却成了人们修身养性冶德的良好途径,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说明蕴含有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武术套路有着独特的文化与教 育价值,它与倡导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遥相呼应。由武术套路走向奥运会的几点思考张岱年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高的不同的文 化相接触,便易走入衰途。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 亦不易即趋灭亡。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较高的文化相接触,固然可 以因受刺而大进,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 险。” (1996 )这是多么精辟的论述,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民族文化的继 承与发展之辩证关系。武术套路在即将走向奥运会的同时,也面临 着既要有发展,要有与奥林匹克相适应的自身改进,又要继承与保持民族特点和风格的独立性。为此对以下几点作出讨论。
武术套路的竞技性
源于古代搏斗术的武术套路,其技术渊源和文化心态,皆反映 T它本来就有竞争性的一面。竞赛活动的可比性是任何体育项目进入奥运必备的因素之一。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到今天,高水平武术套路选手在竞技场上的演练 水平已难分上下,针对这一现象,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增设了 指定难度动作,但是通过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实际操作,已发现其优点与不足共存。其优点在于难度指定动作增加了武术套路竞赛的 可比性、可区分性,不足之处表现在指定动作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最终成绩。由于指定动作在竞赛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忽略了对动作节奏、风格、布局运用上的精雕细刻,造成了套路演练水平总体下降,影响了比赛的可观赏性;再者 指定难度扣分点多,由于评判的困难,错判、漏判现象明显存在。在新近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制定的国际武术规则(讨论稿)中,将 武术指定难度改为“难度分”,对运动员在套路演练中各级难度动作 分值之和给予加分,使评判的可操作性、简易性有了明显的改善。 造成将难度动作编排在套路中,影响整体演练水平的现象仍未解 决,这是难度动作对武术技术产生影响的主要弊病之一。就这一问 题拓宽思路,我们试提出将难度动作以组合动作形式演练,独立于 套路之外进行竞赛和评判,其得分与套路得分相加为最后得分。可 供借鉴的项目如:在竞技体操比赛中,自由体操与跳马、单杠、双 杠,在结构上类似于这样的整体与组合关系。这样将有益于武术演 练技术的发展,为动作的编排,布局的运用,精、气、神的体现,整 套节奏的一气呵成,自如地展现武术风貌,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空 间,既可提高套路竞赛活动的可观赏性,又可增强其可比性。
武术套路的艺术性
武术的艺术性表现在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度衬托。在套路 的演练中,必须是动迅静定,起伏转折,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 艺术性作为武术特质是构成整体性的一部分,但又不可过于追求艺术性,否则竞技性就向竞艺性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形式多样的套路艺术化的尺度,即套路编排内容与结构的处理,在 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舍“花架子”而取“神采气韵”,保持武术以攻防技击性为要旨的本质特征。涉及对武术套路的艺术得分的评判, 是难点之一。新规则讨论稿中,关于对编排艺术性评分要求方面未 有较客观的评定标准,因此有必要对武术套路艺术性技术做范围界 定,例如,套路编排的内容必须有技击意义。武术艺术表演水平评 定标准应更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统尺度。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艺术与评判的主观性由于武术套路内倾性艺术表现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不拘一格, 加上各自理解程度不一,使观众、演练者、裁判常常处于不易沟通 的状态。而且在武术竞赛中,对精神、协调、风格等方面的评判,多 以主观意向、经验判断为主。因此对套路的演练技术评定的量化, 是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从形式逐渐向奥林 匹克靠拢,尤其在竞赛评判的操作上已趋于规范化,但受传统武术套路内倾性因素的制约,在演练水平的评分习惯上,仍以“估分”为主,另外精神、节奏、风格等方面表现力的评分本身比较复杂,因此也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研究。具体划分层次,把握尺度,仔细推敲, 力求使演练水平的评分量化,使评判中有据可依,有法执行,进而提 高科学规范性。
武术套路的庞杂性与竞赛制度的完善
凭借北京申奥成功之契机,将竞技武术套路推进世界体育之 林,使中华武术的文明财富与全人类共享,是当代武术工作者的使 命。然而几千年来,武术众多流派衍生出的不同形式技术风格,训 练目标、功能的多样性,蕴含传统文化的特性,使武术的发展与外推 受到极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精选武术套路进入奥运显然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如何取舍。 理性与武术广博的整体内容,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对立 在于局部与整体不可两全,我们在迈进奥林匹克之途中,必须转化 许多我们原已形成的技术与传统;统一在于局部与整体是有机联系 的,整体是部分的生命基础,部分必须依托整体而存在,而整体存在 的价值可以通过部分来体现。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武术进入奥 运会深远的意义在于“以点带面”,武术套路庞大的技术与理论系统 中那些无法进入奥运会的部分,始终是竞技武术套路的根本源泉, 是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无法比拟的深厚有力的底蕴,因而我们要在发展竞技武术套路的同时,做好继承保护工作。具体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完善竞赛制度,建立多形式、较高层次的武术传统项目竞赛的体制,开展民间传统武术文体交流活动和锦标赛制形式的传统项目 比赛。前者的目的在于交流普及,后者的目的在于规范提高,并与 高水平竞技专业赛制适度结合,使竞赛与传统项目互为促进。例 如,设置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年度排行榜,将全国武术传统套路项 目锦标赛列为正式比赛的积分项目,在世界性竞赛中发展“世界武 术传统项目锦标赛”,“国际武术传统单项赛”等。如前所述,在当代,武术套路运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一种 升华、扬弃的过程。武术套路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保留自己的风格,
浏览2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