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自己文化上的独特性,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融合现代文 化的有益成分。中华武术,尤其是竞技武术套路即将进入奥运会, 既是武术套路自身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也是东西 方体育文化走向融合的必然,又是武术套路原有传统特征在现代历 史时期的发扬与升华,是延续武术套路生命活力的必然途径。
从文化争夺淡武术教育的迫切性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包括 文化竞争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言称“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民族 文化底蕴。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武术究竟应该怎么走,能否跟上世 界的步伐,对民族、人类有所贡献,被人们所喜爱、所追寻?还是需 要呼吁抢救、当作保护的文化遗产封存起来?为此,我们不能不思 索武术的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建武术价值功能的埴变
虽然原始的狩猎和劳动促成了武术活动和武术意识的诞生,但 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应是源于战争中人们对战斗搏杀中成功的经验 和动作所作的总结。作为一种格斗技术,首先在军旅训练中传播应 用。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讲到的:“既得艺,必试敌。”但作 为武术家的军事战将,他并不否定拳法在军队训练中的应用,指出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而作为“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有 效手段而受到采纳和重视。当武术一旦走进社会,步入宫廷,散于民间,在政治、经济背景 的影响下,各种文化形态的渗透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武术文化形 态,武术的健身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得以凸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 探讨武术的深层次价值内涵。历史上,武术既有角蔽、相扑、手搏、 击剑等对抗形式,也有干戚舞、钺舞、刀舞、舞剑、打拳、使棒、枪对 牌之类的演练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作为一种技能、技艺存在 于社会。尽管武术早已具备体育功能和健身价值,但真正作为体育形式 是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才开始的,特别是近代关于“土洋体育”的 争论,促成了武术价值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 术在吸收西方体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才逐渐进入学校,开展竞赛。新 中国成立后正式把武术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再次碰撞、交融,文化研究成为热 点。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武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正在逐步 为人们所认识。显然,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术 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已远远不够。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 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价 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对人类 的发展有新的贡献。愈)武术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 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东西方 文化将再一次碰撞和交融,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文化能否得到更大 的共识和交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渗透的较量,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命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费孝通等《中国文化 与全球化》)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生存和应对,持续和发展?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较量,有 时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较量。面对强势文化,中国文化如何发 展、中国武术如何现代化和推向国际,应是战略性的文化研究。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 发生了巨变,那么在这种全球文化高度竞争、冲突的背景下,如何追 赶全球发展的潮流,缩小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差距?传统文化如何适 应现代化转型?联想到武术,也就是说,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面对 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不能适应和转型,只能面临“人琴俱亡”的可悲 命运。有人建议向联合国申请把中国武术当作一项文化遗产保护起 来,如果武术真是那样,到了非保护才能生存的地步,不仅是武术的 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了。武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适应现代化和保持民族风格,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回眸2()世纪,既是飞速发展的世纪,又是充满矛盾的世纪。环 境污染、生态破坏、信仰危机、物欲横流、身心失调、人格分裂、战 争与恐怖主义等无不威胁着人类。1992年,1 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 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在走上一 条相互抵触的道路。”(邵汉民《中国文化研究20年》)1998年,全世界 获得诺贝尔奖的75位科学家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界前途时说:“21 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 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汤一介《和而不同》)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 问题》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 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为全 世界采纳,地球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张立文《和合文化 的当代意义》)。中国文化正在引起世界上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 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中国学”正在成为一种显学。的确,“人类 需要转换视角,用一种冲突融合而和合的观念来思考人类问题”(朱 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观念无疑是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 做出的特殊贡献。它的含义至少包含: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 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关于“和谐”的观 念是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 继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不破坏“自然的和谐”。这 种由内而外,由人到自然的和谐方式,恰恰体现在武术的技术范畴 里,而且贯彻始终,诸如上下相和、内外合一,“眼随手动”、“目随 势注”,讲究“六合”(手与足合,腰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 合,气与力合);而躯干与四肢相合的“身法”,表达了周身和谐的高度境界。练习器械则有身械相合,南拳发力则与发声吐气相合;太 极拳则讲求“随曲就伸”“顺其自然”“一动无有不动”的和谐旨要。 长期的操练是为了达到一种高度完美的技术和谐,体现演练的美感和技击的追求,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意思是说从演 练者的手足身法配合是否和谐可以断定他的功力和习武的年限。中国的武术尤其是套路运动一直追求和谐.注重外在的动作与内在的 心神意气的高度和谐,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如何更好地体现和 谐,很多拳家终生体味不尽。在武术意识里,很多理念都以和合忠 恕之道为核心,例如太极拳的推手中注重的“舍己从人”就体现了为 对手考虑,不是一定要将对方打倒在地,制人而不伤人,强调人际关 系的宽容、融洽与和谐。这种和谐观念有时也未必体现在技术上、 练法上,也可能体现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礼仪中和相处中。在太 极拳的锻炼中,也可以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比方说,在一个旷野 里或者雪地里,翩然而起,行拳走架,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把 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无声地交流,甚至“融入”大自 然环境之中,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这样练习的效果要更好。武术文化中诸如此种的观点不胜枚举,需要我们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
角度去论证。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大载体,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要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推介全球,其方 式、方法、手段和机制都应当是崭新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 力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在传输中除了语言、文字、音像、艺术 之外,不妨推出以身体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让人们在武术习 练中直觉体验和培育和谐观念。这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可操作层面的 推介?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在武术中具体地体现这种文化
浏览3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