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的侠义精神是通过信、义、勇的道德标准和超凡的武功,来实践 仗义疏财、同情弱者、舍生取义、扶弱济困、惩治不端的目标。在诸子百 家的评价中,墨家可谓是旗帜鲜明、掷地有声,肯定了侠客的行为准则、 实践方式和终极结果。使得墨家团体经常收留一些近似侠客的人。如好勇 的武士屈将子“带剑危冠”去见墨子的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将子阐述 了勇武的真正含义,屈将子为之心折,“乃解民剑,释危冠,而请为弟子 学'由此可见,一方面,墨子通过对游侠行为的观察,最早为侠客总结出 一系列行为准则,而大量的武士进人墨家团体,既将侠客风气带人墨家, 又受到墨家理论的影响。侠客与墨家,二者相互影响,渊源极深,无怪冯 友兰会认为墨家就是由出身于侠的武士团体组成。不管怎样,墨家为当时 “世之显学”,“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也做出了诸多贡献。侠义精神也 由于墨家的影响力而广泛地传播于社会各阶层中,才会形成平民社会关于 侠客精神的文化传统。不过,尽管墨侠关系密切,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一点与侠客是大相径的,这也许就是墨家对侠客事迹缄口不言的 原因吧。
先秦时期的侠客多出自平民阶层,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周游列国,行踪不定。在思想上,他们与属平民阶 层的墨家学派渊源极深。墨家倡导互制 互助,提出“万事莫贵于义”的崇义 精神,这些都对同处平民阶层的侠客有 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平民阶层追 求人格平等的价值取向。随着朝代的更 替,侠客的出身也涉及多个阶层,由此 出现了与侠客相关的多种称呼。称呼的 多样性,表明了事态发展的多极化,每 种称呼的变化在史书或辞书都可以找到 相应的解释。清咸丰年间,画家任渭长 根据唐、宋时期的传奇故事绘出33位 剑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剑客属 作者书法作品于三教九流,有婢妾、和尚、道士、大家闺秀、盗匪、江湖游民等等,他 们是中国武术的主要载体和媒介。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不为官府所承认,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武术的历史画卷。而近代学者、维新派改革家梁 启超大加赞赏侠义精神,他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加以概括:国家重 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承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 名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凡此种种,即为古代侠义精神表现的主流。今天倡导“侠义精神”一定要与时俱进,有选择地进行。
镖行文化的传播特征镖行为拳师们提供了施展武术技能的机遇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商品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有些拳 种流派也适时地突破了内向传播的规矩,太极拳经陈长兴冲破异姓传播, 杨露禅通过开馆授徒使太极拳走向全国。武术则与商业联系得更加紧密,
通过许多拳师成为了解决商业运营中的安全机构——镖行。当时镖行成为 社会上不可缺少的非官方实体行业,少则几个人,多则十几人,以看家、 护院、押送银票等为主要任务。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各镖行纷纷招聘镖 师,为民间武师提供了一个凭借技艺安身立命的体面工作。镖行为拳师们 提供的物质保障,解决了习武之人的后顾之忧。使已经掌握技艺的习武之 人可以持艺而生,亦对尚未掌握技艺的人提供了一个生存职业选择。
武术是镖行得以存在的技术基础。镖行的产生,依赖于武术的发展; 同时镖行的发展,对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很多武术 流派和镖行有很深的渊源,以大刀、形意拳、八卦掌著称武林的王正谊、 李星阶、梁振普都是镖师;以连手短打著称的拳师刘占山,世代为镖师, 其祖父、父亲都是恃武保镖的镖师;著名的秘宗拳第六代传人霍元甲之父 霍恩弟,当年也曾做过镖师;通背拳名师贺繁英也是镖师出身。在众多与 镖行有密切关系的武术流派中,形意拳是与镖行渊源最深、影响最大的拳 种。在清代形意拳历史中,对形意拳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主要有姬际可、曹 继武、戴隆邦、戴文雄(二闾)、李洛能、戴奎、车毅斋、李复祯、李存 义、李广亨、李慕侠等众多名家。考证这些名家生平事迹,发现为数不少 的名家都从事过镖行中的镖师。戴文雄(二闾)在河南十家店创立了“广 盛镖行”;李洛能为太谷三多堂担任保镖;车毅斋曾从事护院镖师;李复祯 为太谷王庄客商护镖;李存义参加义和团失败后在太谷孟氏担任护院镖师; 李广亨在太谷中正商号担任护卫镖师等。在近代辽宁地区有据可查的,沈 阳有震远镖局;锦州有三盛镖局;营口有永友、得胜等30多处镖局。这些 镖局为武术拳师提供就业的同时,也保证了当地人的财产安全和当地武术 的普及与发展。
镖行是武术传播的场所及技术发展的载体镖行出现以后,它就成了集中地表现非官方使用武力的行业,为了钱 财货物的流通,需要有镖行的镖师来保镖,而在运送的过程中难免有盗贼 劫镖,保镖是为了防止盗贼劫镖的。在盗贼劫镖时,一般来说镖师和盗贼双方使用武力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又因为这种使用武力往往是为了 重要的财物,甚至是官方的物资和款项,所以保镖和劫镖在一定程度上也 就成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又由于保镖已成为了一种行业,而盗贼也往往是 以打家劫舍、劫镖为主要生活来源,所以无论在镖师中,还是在盗贼中都 不乏武术高超之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将镖行的兴衰看成是民间武 术实用的一个重要标志。镖行的目的性与社会盗匪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使其职业具有高度 风险性,进人镖行场所的镖师之间,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纽带不仅仅是传 统的师徒、父子,更是一种生死与共的依托关系。这一特殊的关系决定其 各流派间密不互传的绝技和师徒、父子间授业中留一手的陋习变得不太重 要,镖行成为技术交流和融合的理想场所。从李尧臣在《保镖生活》中的 描述可知,一个成功的镖师需要掌握大量的武术技艺。
浏览2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