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的外气概念
《秘诀》记载了一种类似古代“布气疗疾”和现代“外气”的“神手”“神掌,,“印掌”。第五章:“澄远禅师为吾宗技法之神手,能于百步之内,令敌倾跌,莫能起立,人以为神功所致。”第十二章:“道土善导引、吐纳术,能鼓气使身如铁,虽以极重之石锤撞击之,毫不为苦。又精于印掌,人立丈寻外,可以掌心力击翻之。”
其练法,书中介绍道:“初则悬薄板于壁,朝夕午频频运掌心印击之。久则去板,置有声之物(如锣鼓等物是也)于夹壁中,习之于前,久则掌力印处,物为之应而有声,于是由近而远,十年则寻丈内外,人亦觉痛苦,则气功神亦!待至勤修再二十年,虽百步内人,亦立足不住,似不谓之神而不得,然其实则平日精修积累而来。”
(三)现代的外气概念
现代意义的外气概念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第二次气功热期间。起初,人们沿用传统的运气概念,习惯性地使用“运气疗法”一称,后改称“发放外气(发放内气或内气外放)最后通称“外气疗法”。
1.运气疗法
气功“外气疗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常作气功“运气疗法”。
1981年6月,陶秉福、杨卫和编撰的《气功疗法集锦》给出了“运气疗法”的定义:“自古以来,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运气疗法’或称运气按摩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气功运气疗法这种疗法与‘自我运气’治疗自身疾病的方法不同。它是由极少数功底较深的气功家利用他们练功产生的‘内气,通过某些穴位,如指尖或掌心劳宫穴发放出来,不接触病人(他人)的身体,把自己发出的‘气‘传给病人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这种气功运气疗法,对某些疾病,以至沉痛痼疾,能取得一定的疗效,有时甚至能收到名副其实的手到病除的奇效。”
1983年9月,林厚省、骆佩锌合编的《气功三百问》进一步解释了“运气疗法”:“气功运气疗法是我国医学珍贵遗产之一,是气功疗法的一种流派。它是通过医者练功运气,从自身某些特定穴位‘内气'外放(又称发射‘外气’),在不接触病者躯体的情况下,‘外气’能被病者某些穴位接收,转化为病者的‘内气’并使之感到酸、麻、胀、冷、热、重压等感觉,这种感觉同针灸时受到的感觉相类似,气功学称为得气感,极少数病人还会有肌肉收缩及出汗等反应,从而达到治病目的,这个方法称气功运气疗法。”
2.发放外气
现代气功外气论者所说的“发放外气”,是一些外气物质论者声称气功锻炼有素者,将人体内气发放出去,经空间作用于人或物而引发一系列反应的现象,又称发放内气或内气外放。
1983年9月,林厚省、骆佩锌合编的《气功三百问》说:“练功有素者,‘内气’充足,通过意念能将‘内气’从自身某些穴位外发,外发出来的‘气‘称‘外气
1987年3月,林海编著的《养生气功学》道:“发放内气是指气功师将自身内气由手上或身上气穴放出,作用于病人,以起到某些治疗作用。”
1988年9月,夏双全在《中国流行气功选续篇》中认为:“发放外气功法就是在意识支配下,有目的、有方法加强内气与外气的交媾、结合、循环,加强丹田与穴位的联系,使经络通畅,内气流速加快,流量增加,从而建立大脑、经络、穴位三者的条件反射,以达到顺畅、迅速、集中、自如地发放外气的目的。”
近年,人们经常谈论的“发气”案例,主要包括武侠小说描述的隔山打牛、隔空打人、魔术表演、发放外气功和顾涵森等研究者作的气功外气实验。
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内气外放专辑,专门介绍了发放外气功、内气外放功和空劲气功,尤以后者喊声较响,影响较大。
空劲气功是一种自称“发放外气”的特殊功法,它把功法和功理特点简要概括为十六个字:“外气内收,内气外放,无需意守,循环如常。”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顾涵森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声称找到了“外气”的物质基础,随后一种带有神秘物质力量的气功“外气”概念逐渐大行其道。
1985年10月,《少林绝技》除多次引用《秘诀》“神手” “神掌” “印掌”夕卜,还收录了带有“外气”色彩的“阳光手”和“点穴术”两大功法。
《少林绝技》称“阳光手”即武侠小说中常说的“隔山打牛”功法。点穴术的所谓透劲”能在相距一丈之外,运力指点之,劲能透入,使灯熄灭,则功造大成”。功夫“练成之后,其劲能达十八步以外,非但能直达于敌人表面之皮肉,而使之受伤,即敌人身衣重铠,其劲亦能透入,使之受伤”。
近年来,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隔山打牛、隔空打人技法,在国人现实生活中多次出现,究其真伪,一是一种魔术表演,二是一种催眠暗示作用。一些缺乏心理学知识的人,不知其中奥妙,误以为神功异能,传得神乎其神。
外气物质论者把气功定义为:一门练功者通过长期心身锻炼,达到人体内气外放——形成外气,作用于其他人和物,使其产生物质和能量效应的气功功法。在外气物质论那里,“内气”是人体内诸气的总称;“外气” 是人体“内气”外放之气的总称。张洪林教授认为,这一气功定义导致气功概念出现第二次历史性错误。
3.外气疗法
在外气物质论者那里,气功外气具有强大的物质作用,可以用来给人“发气”治病,称作“外气疗法”。这种“外气疗法”的概念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2年9月,马济人主编的《实用中医气功学》明确了“外气”和“外气疗法”的概念:“外气是对内气而言,从广义讲,凡练功者排出体外之气,都可叫作外气;就狭义而言,是指练功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如治病、技击等)而有意识地向体外目标集中发出的气。外气疗法,是指气功内炼有素者有意识地把具有治疗作用的内气集中放出体外,作用于患者,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二、外气的争议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气功界围绕着气或外气形成了四大不同的气功观,产生了三个方面的争议。
(―)四大不同的外气观
20世纪80年至今,我国气功界从外气的物质性、心理性、不可知性和符号性四大特点出发,形成四大不同的外气观。
1.外气物质论
外气物质论认为,气功外气是一种练功“有素者”通过“外气内收,内气外放”锻炼而形成的物质或能量作用。
2.外气心理论
外气心理论认为,气功外气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学所说的催眠暗示作用。
3.外气中间论
外气中间论认为,气功外气既有一定的物质或能量作用,又有一定的意识、精神、心理作用,现有科技水平和科学研究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定论。
4.外气符号论
外气符号论认为,气功外气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气文化符号。人们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形态反应,是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超越人体生理一心理一形态功能的奇功异能所致。外气符号论建立在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论基础上,是一种符合“六大检验标准”的外气观。
(二)气与外气引发的三个方面争议
1.符号之气与呼吸之气的争议
20世纪50年代,刘贵珍认为,气功的气是呼吸意义的气。他把医学生理学呼吸意义的气等同于气功的气,以呼吸为代表定义了气功。但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气功的气是一种符号意义的气,而非单纯的呼吸之气。
2.气是精微物质,还是非物质的争议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气是一种“精微物质” 的认识,一直作为我国各大中医院校中医学教材的主流概念被广泛应用着,鲜有异议。
从中国传统的气文化、现代医学和符号学等综合角度看,气是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它所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形态效应,实则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作用的结果,而非“精微物质”悄然作用所致。
3.外气物质性真伪与否的争议
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第二次气功热期间,气功外气的本质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气功界围绕着“外气”物质性真伪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两大针锋相对的阵营,一方认为气功“外气”是一种人体内气外放形成的物质或能量“气场”,另一方认为气功“外气”是一种以催眠暗示为代表的心理作用。
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持编写的《健身气功教程》,在专门总结气和外气物质性的实验结果时写道:“1978年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气功外气效应的实验。一些实验结果表明,气功外气可以作用于仪器或试样(生命体或无生命体),使之发生一些可以观测到的效应。这些效应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按照唯物主义观点,世界上只有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改 变物质的运动状态。因此,这些实验说明,气是客观存在,是物质的。”
20世纪80—90年代,张洪林教授用大量有关“外气”方面的科学实验告诉我们,“内气外放”产生的“外气”,绝不是什么物质或能量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心理效应一催眠暗示的结果。
2005年8月,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在总结气功领域争议问题时说:“气功外气的争议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争议的激烈程度较气功定义为甚。目前大体上也有3种意见。一是认为外气是物质性能量,例如物理学中声、光、电等波或粒子,与正常的人体生物辐射一致,只是强度不同,或者更宽泛一些,认为外气也可能是某种未知的物质性能量。一是认为外气作用是心理效应,外气治疗作用的作用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如果取消暗示,其作用就不存在。一是认为外气有心理效应,但也不排除物质性能量,需要继续探索,现有的科学研究尚不足以做出定论。本教材倾向于后者。”
在外气问题的争议中,有坚持外气是物质或能量气场的物质论者,有坚持外气是催眠暗示的心理论者,有把两者综合起来的中间论或糊涂论者,三者各抒己见,各执一方,形成“鼎立”局面。
大量气功实验证明,外气物质论者无限夸大外气作用的想法和做法,严重违背了自然科学规律,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伪科学、伪气功的死胡同;外气中间论者企图拿“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或“现有的科学研究尚不足以做出定论”的折中认识瞒天过海,无形中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 外气心理论者做出了符合外气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反应特点的恰当研究、分 析和解释,符合气功心身调节规律,因而是科学合理的。
外气符号论认为,外气是一种带有中国传统气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不论外气物质论者宣称的外气是一种物质或能量作用,还是外气心理论者指出的外气是一种催眠暗示作用,无一不是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作用的结果。
因此,外气所引发的一系列主客观作用是一种沿着人体心理一生理一形态环节形成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效应。“外气”本身是一种具有心理催眠暗示作用的传统文化符号,而不是客观、物质或能量的东西,更不是什么超自然、超科学或特异功能的东西。

浏览3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