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 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 杀伤、限制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 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武警、公安系 统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 的特性,而且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 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 基本上是一致的。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 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 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接贯 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 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 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也是套路的技术核 心。

  •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既讲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 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 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 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奇妙功夫, 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 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修。”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 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 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 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 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 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 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 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 演绎中倍受重视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 .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 手、推手,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的对练,还有强 身健体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 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 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 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 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的内容和方式,即 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习。一般来说,不受时间、 季节的限制。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具有更广泛的 适应性。武术能在民间经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 利用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 进一步社会化。

  • .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 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 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 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 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 武术运动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 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 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 体强身十分有益。通过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搏斗练习,如:拳打、脚踢、 快摔等动作的运用,学会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 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 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本领。尤其 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 .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 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 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吃 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 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 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学艺先 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 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 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 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 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 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 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 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 竞技观赏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 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 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 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 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些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 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 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观赏 价值。

  • .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运动蕴含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 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 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平台。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 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 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 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 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 大的作用。

下面介绍武式太极拳、八段锦、燕青拳,供大家习 用。

太极一词,原出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二 两仪就是太极。太极之理,即阴阳的对立、统一、 互相转化,太极拳以此解释拳术的刚柔、虚实、动静、开 合、攻守的变化,故名太极拳。本章介绍的太极拳系武氏 太极拳,又称郝氏太极拳,因其动作具有“起、承、开、 合”的鲜明特性,所以有人称其为开合太极拳。武氏太极 拳动作外型具有简洁紧凑、完整圆充、开合有致、步活身 灵,出手不过足尖,身体左右各半不相逾越,每个姿势都 有“起承开合”贯穿始终等特点。该拳法似干枝梅,简洁 清晰,绝无花哨、繁琐,所以又有人称其为“干枝老梅二 喻其简洁、实用。练拳时,内在特点要求为:以太极拳理 论为指导,以内气潜能支配形体(内形)为主,走内劲, 以意行气,精、气、神三者合一。演示者李丽英女士,现年56岁,拜武氏郝为真开合太 极拳第四代传人牛钟明先生门下,习练拳、佥k推手。多年习武,体会颇深,受益匪浅,正如师傅牛钟明先生所 讲:身体强健,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心态安舒、平和。 多年以来,李丽英女士参加国内国际太极拳武术大赛,多 次取得金牌之优异成绩,今借此机遇将武氏郝为真开合太 极拳62式演练于书中,望发扬太极文化,使更多的人能从 中受益,祛病延年身体健康,达到心态安舒、平和、淡泊 人生之境界,为建和谐社会敬献微薄之力。

起势

图片16png

左右懒扎衣

图片17png

单鞭

图片18

提手上势

图片19

白鹅亮翅

图片2

搂膝拗步

图片3

抱虎推山

图片4

单鞭

图片18

.提手上势

图片5

肘底看捶

图片6

倒撵猴一

图片7

倒撵猴二

图片8

退步白鹅亮翅

图片9

搂膝拗步

图片10

手挥琵琶

图片11

海底针

图片12

闪通背一

图片13

闪通背二

图片14

青龙出水一

图片15

青龙出水二

图片16

单鞭

图片18

云手一

图片17

云手二

图片18

单鞭

图片18

.高探马

图片19

左分脚一

图片20

右分脚二

图片21

转身蹬脚

图片22

.践步打捶

图片23

翻身二起脚

图片24

左右伏兔

图片25

左分脚

图片20

搬拦捶

图片26

如风似闭

图片27

.抱虎推山

图片4

单鞭

图片18

野马分鬃一

图片28

野马分鬃二

图片29

野马分鬃三

图片30

野马分鬃四

图片29

懒扎衣

图片31

单鞭

图片18

.玉女穿梭一

图片32

玉女穿梭二

图片33

玉女穿梭三

图片32

玉女穿梭四

图片34

懒扎衣

图片31

单鞭下势

图片35

.更鸡独立一

图片36

更鸡独立二

图片37

.高探马

图片38

对心掌

图片39

十字蹬脚

图片40

指裆捶

图片41

懒扎衣

图片31

单鞭下势

图片35

上步七星

图片42

退步跨虎

图片43

转身摆莲

图片44

弯弓射虎

图片45

双撞捶

图片46

手挥琵琶

图片47

收势

图片48

合太极

图片49

武氏太极拳,又称郝氏太极拳,因其动作具有“起、 承、开、合”的鲜明特性,所以有人称其为开合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动作外型具有简洁紧凑、完整圆充、开合有 致、步活身灵,出手不过足尖,身体左右各半不相逾越, 每个势子都有“起承开合”贯穿始终等特点。该拳法似干 枝梅,简洁清晰,绝无花哨、繁琐,所以又有人称其为 “干枝老梅二喻其简洁、实用。在练拳架时内在特点要求 为:以太极拳理论为指导,以内气潜能支配形体(内形) 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以郝 为真为代表.

浏览3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