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伤科气功点穴的最大特点就是治病要先开门,然后再采用点穴、按 摩等方法,认为只有打开了 “门”,医者的内气才能从病人身体穴位的通道 上发放进去,起到治病的作用。气功点穴一法,是在熟知人体经络、经穴的 基础上,医者根据不同的病变,采用点穴手法,运用医者的两手去点开有关 部位的门户,然后以强烈的意念将自己的内丹之气提起,直达双手掌指,再 对准病灶,经一定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筋骨、气血等组成的整体,当人体受到外因作用 导致伤病时,局部皮肉、筋骨组织的损伤就会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和精津 的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病证。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也认 为:“从高坠堕而未经损破皮肉者,必有瘀血流注脏腑。”因此,少林、武当 和峨眉伤科,都非常重视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在治疗上,主张内治、外治 并重,根据辨证情况灵活运用。一、辨脏腑分经络选方药明清时期是我国骨伤科发展的鼎盛阶段。其时,伤科著述甚多,逐渐形 成我国伤科史上两大学术流派。一派受薛己影响,强调八纲、脏腑辨证,倡 导补气血、益肝肾,称为薛己平补派。一派从异远真人之说,以经络穴位为 诊疗依据,循穴治伤,称为少林伤科学派。少林伤科以明嘉靖异远真人《跌 损妙方》为代表,开始形成了按经络辨证、按穴位治伤的理论体系,强调人 体周身气血的运行赖于经络穴道,不同经穴部位的伤损引起的气血凝滞必然 出现不同的症状,因此应选用相应的药物。“血头论”首次将经络子午流注 学说引进到伤科临床当中。武当伤科在内伤的治疗上重视气滞、瘀血的病因 学说,善于运用行气活血、破血逐瘀或攻下、清热解毒等方药;在用药上强 调道地药材,注重药物的遵古炮制等。峨眉伤科重视外伤与脏腑、经络和气 血的关系,处方遣药辨证和外伤的分期。其他一些武术流派或拳种对伤科施 治用药,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用药特色。

内治在辨证施治原则下,分别采用行气活血、攻下逐瘀、清热解毒、通 窍安神、接骨续损、舒筋活络等中药方剂内服进行治疗。如通治伤外科疾 病的十三味药主方,是少林伤科、外科方面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凡是跌打 损伤、闪腰岔气或血积内瘀作痛,已破未溃者,均可用此方,再结合病情 随症加减。如瘀血凝胸者,加砂仁3g;血攻心,气欲绝者,加淡豆豉3g; 气攻心者,加丁香3g;气喘者,加杏仁、枳壳各3g。《少林寺张大周秘 传良方•药引诗诀》:“头痛加羌活,防风白芷随。背上加乌药,灵仙动不 灵……不通在小便,车前木通益。”

外治善于运用膏药外敷或药物熏洗。如杨家枪伤散,外用时取药粉适量 撒于患处,或用白酒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愈伤散,金伤时先用盐甘草水洗 净伤处,然后将药面撒之,用纱布敷盖,次日再用提毒敷贴;有舒筋活血、 散风活络之功效的武当伤科洗药,宜用于损伤后期余肿未消,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明显者。

明代异远真人对跌打损伤都主张用行气活血散瘀法治疗,他在《跌损妙 方》中说:“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治宜及早,半月后才医,瘀血 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所以书中药方多为辛、微温、辛平或甘凉等 行气活血之药,如丹皮、柴胡、乳香、没药之类,正像孙应科在《跌损妙 方》序中所说:“性皆平和,无迅厉之品。”异远真人在治法上提出了 “穴位 论治”,指出全身57个伤科穴道,并根据穴道不同收载药方102首。少林 医学在异远真人按穴治伤、平和用药的基础上,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薛己派 学术的影响,如赵廷海《救伤秘旨》中辑有《王瑞伯损伤用药论》,内附有 气血辨证用药13首,强调治伤要根据机体气血情况,分别采取补气、养血、 活血等不同方药进行治疗。

峨眉伤科主张脏腑并重、内治外治并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内治 在辨证施治原则下,分别采用行气活血、攻下逐瘀、清热解毒、通窍安神、 接骨续损、舒筋活络等中药方剂内服进行治疗;外治善于运用手法治疗,亦 辅以膏药外敷或药物熏洗。

峨眉伤科流派经过百年的经验积累,总结了大量的经验成方,这些方 药也包含了各种剂型,其中包含传统的口服成方汤剂、散剂、胶囊、丸剂, 外用药酒、敷贴、栓剂等多种。如专治跌打重伤的夺命丹:当归25g,川 菖15g,桃仁15g,红花15g,苏木15g,丹皮15g,泽泻15g。加减:头 伤,加藁本10g;手伤,加桓子10g,桂枝10g,夕卜加威灵仙;腰伤,加杜 仲10g,外加补骨脂;肋伤,加白芥子5g;脚伤,加牛膝5g,南星10g; 腹伤,加桃仁、红花;背伤,加川菖、枳壳,外加伸筋草、舒筋草。以酒 为引。接骨麻药秘方:生南星7g,生半夏7g,川乌7g,草7g,革芨 7g,蟾酥6g,胡椒15g,细辛10g。用法:共研细末,每次用5g加高度酒 30mL拌匀,擦骨折处(不能擦到破烂处)起麻醉作用,3—5分钟后,患处 疼痛缓解。跌打损伤方:血竭9g,炙草乌10g,全当归、自然铜(酒浸)、 乳香、没药各50g。用法:共为末混匀,每次服1—2g,黄酒送下。各种 骨折,局部皮肤肿胀方:大黄、黄柏、姜黄、白芷、花粉、甘草各50- 100g,研末备用。将上药用冷茶调成糊状敷于肿胀部位,外用麻纸包之, 一般两天消肿。

把人体分上、中、下三部治疗用药,早在明代异远真人《跌损妙方•全 身门第一》就有记载,如上部汤药方、中部汤药方、下部汤药方(均未注 明用量),以及全身跌打丹、全身跌打方、全身酒药方等。少林伤科现传 的分上、中、下三部施治的方药,在具体用药上与《跌损妙方》记载的有 别,但组方的原则相同。如发散上部方:防风9g,白芷3g,红木香3g,川 菖6g,归尾6g,赤芍6g,陈皮6g,羌活6g,法半夏6g,独活4.5g,骨 碎补4.5g,甘草3g,生姜3片。水煎,用酒冲服。发散中部方:杜仲、川 断、贝母、桃仁、刘寄奴、蔓荆子各6g,当归、赤芍、自然铜(醋淬)各 9g,肉桂2.4g,茜草3g。水煎加姜汁服。发散下部方:牛膝、木瓜、独活 各9g,归尾6g,川萼6g,川断、厚朴、威灵仙、赤芍、银花各7.5g,甘 草3g。水煎加姜汁服。少林伤科认为凡人体上、中、下三部受伤,须用发 散药1一2剂,然后再进行辨证施治,选用相应方药。同时,还应注意三部 方的加减运用,如气急有痰者,加制半夏9g;风痰者,加制南星6g;心惊 者,加胆南星4.5g,桂心2.4g,香附4.5g

二、机圆法活善用引经药

引经药,亦称引药、药引或引经报使,主要是指处方中引导诸药直达病 所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应的药物。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根据其引 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和局部、穴位引经 药。引经药主要在外伤科病和外感病中应用。

十二经引经药,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证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 辛、黄连、石膏、知母、羌活、独活、葱白、川萼、青皮等。这些引经药既 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和外伤中应 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病证引经药,多是对某些病证或某些处方具有特殊作用的药物。这类药 物虽然号称引经药,但实际上与临床辨证论治中随证加减药是相似的。如 “十三味总方”在具体应用时,如有发热作疼者,加陈皮1.5g,黄茂、白术 各3g,黄连2.4g;青肿不消、面黄寒热者,加人参、黄茂各2.1g,白术、 升麻、柴胡各3g,陈皮2.4g。由于此类药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因而比 十二经引经药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大。

局部、穴位引经药,其应用多见于外科与伤科病证中,如“十三味总 方” “少林秘传内外损伤主方”等都是伤科常用方,并在方中都使用了局部、 穴位引经药。一般认为引经药就只起“引经报使”的作用,其实不然,很多 引经药都可作为方剂中的主药,既是君药,也是使药。

异远真人用药十分灵活,不拘一格。将治疗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法两大 类。遣方用药中善用药引,全书175首方中,用药引者70余首,所用药引 种类繁多。且无论内外用药,均善于使用酒做辅助剂,以酒行药力,成为真 人用药的一大特色,而且这种特点还被其后的少林伤科学家较好地继承下 来。特别是对36个致命大穴的损伤,广泛使用了引经药,可见在药物学发 展方面,少林寺派进一步丰富了伤科的内容。如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血瘀 作痛,伤筋动骨,肢体拘挛,行动困难的少林展金丹,成人每服3-4.5g, 用黄酒送下;顺气散,拳械击伤致气滞、气逆、气厥、暧气时,立服4.5— 9g,用黄酒冲服;少林英雄丸,每服10g,前半月盐汤送服,后半月黄酒送' 服;少林大力丸,每服9g,龙眼肉煎汤送服等。

浏览4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