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夫与练套路不完全是一回事,套路也是一种功夫,但仅是功夫的很小一个部分, 那些幻想从套路中练出高深功夫的人是错误的。过去武术界就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 空”的说法,这是多少代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近代有些人说一天练多少遍拳路,能出好功 夫,这个说法严重偏离了功夫界的练功方法,也对后人起了误导作用。其实举手投足都是 功夫,走路也是功夫,不能仅仅用套路表现,有这种“套路万遍,神功自现”想法的人,其实 是没有系统地练习中国武术,对中国武术基本是外行。因为过去练功不是光练套路的,摔 打踢拿、群殴独斗、游斗撤离都是必须要练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仅靠套路是体现不出来的, 只有专项训练才能掌握。秘道纯老师曾想教给我一套拂尘剑,但在当时,拂尘掉子作为“封、资、修”的东西,不 让做了,没有了拂尘掉子,拂尘剑的套路也就无法练了。我有些失落,跟张晨光老师说: “可惜,买不到拂尘。”张老师听完我的话,说:“套路就是锻炼手眼身法步的方式,只要你这 些基本的东西掌握了,拿什么都能用。''说着就比划了起来,对我说:“你要体现出拂尘柔 软,还得体现出它的长度,这是个软的东西,不能用来格挡撩架,再配合上右手的剑,注意 身法与两个器械的配合就是了。”他还谈起20世纪50年代华东五省武术比赛的时候,有 的裁判在碰头会上说:我不会长兵器,无法给人打分。武术家们说:器械就是手臂的加长, 你看他的手眼身法步和器械的配合就行了。当时大会组委把张老师和王子平先生安排在 同一个房间住宿,晚上他俩就这件事交流了很多。张老师通过这件事,告诉我正确理解套 路和功夫。20世纪80年代末,山西大学的武术教授陈盛甫先生携学生小杜到德州,我和高立平 带着当年张老师与他们的合影拜访陈先生,他看到照片很激动,说照片上的好多人都不在 了,指点着照片上的人,一一给他的学生介绍,有王子平、温敬铭、顾留馨等等。随后大会 邀请我们表演,他表演了掌法,他的学生表演了五子拳,我表演了陈式太极拳老架。我刚 刚演练完,小杜老师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你打得真好,要刚有刚,要柔有柔,真是刚柔相 济呀,我们以后要多多交流。我点头称是。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北京,跟冯志强师叔学太极刀法。他带我练习,练了 一会儿,我发现起势几次不一样,冯师叔第一遍转3个圈,第二遍又转2个圈,我停下来 问:师叔,到底转几个圈?他说你怎么还问这样的问题,我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我练会 了,冯志强师叔笑着点点头。其实东西练到手了,又何必在乎几个圈呢?老一代武术家的 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太极拳的套路,是创编者以此让练习者通过练习来达到掌握太极真谛的一种方式。 由于编者的水平差异,所编的套路水平有千差万别。从完整性和科学性上来讲,目前看来 还是传统的套路更为合理和先进,因为传统套路是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心血,经过历 史检验和证实,并且得到历代人们修正和发展的。而目前有些流行套路则有明显的不足, 还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何况某些套路的编创者本身就不是练太极拳的,他们对太极拳的 感悟是非常肤浅的。对太极拳不理解的人,能编创出合理的太极套路吗?答案是不言自 喻的。所以选择好的套路也是练习者的一个明智选择。有个浙江的学生,跟我练剑,20世纪90年代初参加了一次武术比赛,他表演的剑术, 被姓范的老武术家看中。当时老人已经80多岁了,学生一表演完,他就起身问:“这是谁 的学生? ”恰好领队就在旁边,答:“我的学生。”范先生回应:“你教不出这样的学生,他练的 是传统的,和你的风格不一样。”范先生把学生叫到跟前一问,说“难怪”。这个学生取得第 一名。第二年,他又参加比赛,参加剑术比赛的人见到他,抱怨说:“你一参加,我们都没份 了。”他低头一思索,想起我的话,器械是手臂的加长,拿不拿器械一样练,他说:“我不报剑 术比赛了,报拳术吧。”大家听了高兴,忙问“什么套路”,他沉思半天,答:“剑化掌。”这是我 一时兴起示范给他的,前几年我们出去游山玩水,没有带剑,我跟他讲剑的用法,他要去折 个树枝,我说不用,用双掌就可以了。我边示范边讲解,他看得入神,我讲得生动,他就随 着我练习,学习了近一个小时,他基本掌握了要领,而后他也时常不用器械,改为掌法练 习,因为我说过“剑可以化为掌法练习”,他就把这个套路叫作“剑化掌”了。这次他又拿了 个第一。“剑化掌”这个名词,在当地也就传开了。他是比较好地掌握了套路与功夫的 关系。有一次,我应邀做武术比赛的裁判,看到一青年表演剑术,表演完毕,大家商量给分标 准。这位参赛人员套路练得不错,就是食指一直放在剑格上。我提出这个与器械的运用 不符,应该注意。裁判长说,现在都这样,这样能更好地控制剑。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剑格是用来防护的,你把食指放到剑格上:一则容易被自己的剑刃划伤;二则,如果这样, 剑格就失去了防护意义,与对方兵器相碰,容易伤及自己;三则,剑把的灵活性会受到限 制。”大家同意了我的意见,嘱咐选手,要注意食指不能放到剑格上,那个青年听到了我们 的议论,过来给我鞠躬,说:“谢谢老师的指点。”大家知道,过去讲究“剑把要活,刀把要死”,因为剑属于灵巧器械,应避免硬磕硬碰, 所以剑把要灵活,而刀分量较重,多用于劈砍,刀把一定要抓死,才能发挥刀勇猛作用,因 此有“剑如入海蛟龙,刀似下山猛虎”之说。我们练什么器械,一定要体现出该器械的特 点,只有这样才能叫会练器械。张忠儒双刀套路是太极功夫的一个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就好像我们吃枣吧,枣在树上,我们可 以用砖头、棒子、杆子把树上的枣打下来,然后食用;如果枣子都打下来了,我们会不会把 砖头、棒子、杆子一直拿着不放?顺手的杆子还可以留下来,至于砖头、棒子就不必握在手 里了吧。套路就和这些工具一样,在发挥完其作用后,就不要再执着不放了,所以陈鑫先 生说得好,脱规矩而不离规矩。上面讲到,套路是太极拳内容的一部分,但不是太极拳的 全部,练太极功夫就不能只练套路,那些宣扬套路一天练多少遍就能出好功夫的人,大都 是没有正确理解好套路与太极内涵的关系。功夫包括太极拳内气运行、踢腿冲拳、步法、 身法、着法等等,也就是过去武术界说的手眼身法步,这些内容的速度、角度、力量都是要 通过专项训练来达到的,没有这些专项训练根本不可能达到太极拳的要求。过去老师不仅要让你掌握手眼身法步,还要你掌握各种器械的特点,只有这些东西学 会了,才算基本掌握。在盘道时,经常问到:“六要必备,八法讨明?”意思是这些东西你都 学会了?也有人对“手眼身法步”不理解。一次,一个年龄大的拳师说:“手有手法,眼有眼 法,身步亦有法,还能有着法吗?”他的见解,我不敢苟同。出于对老人的尊重,我只是含糊 地回答道:“既然老话这样说,也许有它的道理吧。”其实这位老师不懂,法就是着法运用, 手、眼、身、步练会了,还得形成着法,你得想办法把这个着法运用好,这层意思就是“法气 好多武术家拿手的就是几招,反复多少次,最后他都能使上这几个着法,用这几个着法 赢人。自己不明白不要紧,如果把错误观念再传给别人,就是误导了。所以过去武术界人士 都很谨慎,说话很有分寸,老师都是反复嘱咐学生“不可口狂、手狂”。现在好像不是太讲 究了,经常可在媒体上看到有些人贬低他人,提高自己,以狂傲为荣,这种现象很不好,大 家应当注意才是。练武就是锻炼心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倘若以狂为荣,口中无德,则与 练武宗旨背道而驰了。二、太极拳的推手太极推手是太极拳门派中一种双人徒手练习手段,体会和模拟实战中的应对方法,建 立培养成遇力走圆,人柔我刚,人刚我柔,不丢不顶,使对方陷入欲罢不甘、欲进不能的境 地;进一步达到人背我顺,然后集中力量打击对方受力部位,从而得到以省力做到最佳效 果。经常练习太极推手,既可提高太极拳的技击水平,又可提高人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增强人的体质。按过去的说法,柔和的推手能够培源固本,也就是健康心神吧。
浏览2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