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老师教徒弟的方法是滴灌式的,一点一点地向你灌输,这样基础牢固,容易传 承发扬,但缺点是不利于大面积推广,不能像办学校一样,一批很多人。但是无论哪种方 法,能达到精英水平的总是少数。专注,多练不多想在练习期间,要注意专一性和专项训练。切勿看看张家练法,学学李家练法,这样绝 不可能练好。只有在你的动作定型后,也就是肌肉记忆后,你可参考别人的,增加你的变 化。太乙门的秘道纯老师多次和我讲,先把基础打牢,再图变化多端。秘老师是高凤岭先 生(人称“高猴子")的高徒。高凤岭在民国时期很有名,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高凤 岭、李景林等16人为参赛选手的保送人,他们看了选手们的表演之后,经过鉴定确实功夫 太差、技艺不精者,即劝其不要参加比赛,但可参加表演。高凤岭还是国术游艺大会评判王成木岷委员会的成员。秘道纯跟高凤岭多年,是高的得意弟子,他的脚能和手一样灵活,被人们 称为“三只手”。在与人切磋中,曾用脚向对手脸上涂抹灰土,他因此声名鹊起,也曾因此 惹起过纠纷。他晚年时再三叮嘱我,要给人留有面子,不能使人难堪。秘老师对武术和江湖颇有研究,时常叮嘱我,你想让他学会,就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教; 如果想应付他,就把所有的都教给他,他什么也学不好,自然就会放弃,这就是过去老师把 教出的东西再收回来的方法。那时候听了,觉得太江湖,虽然口头称诺,心里不以为然,后 来教学生,发现其实大部分人都喜欢学一大堆东西,一会儿这个套路,一会儿那个套路,一 会儿这个器械,一会儿那个器械,乱七八糟地敛罗一些,妄想取百家之长,结果是回囹吞 枣,消化不良,啥也没学好,好多人就干脆不练了,把东西还给了老师,老师还真的把东西 收了回去。想吸纳百川吗?你必须有个主线,一个主干,其他所有东西都是为这个主干提供养 料。长江、黄河有个主流,所有的支流溪水都是向这个主流汇集,主流在吸纳百川的情况 下,形成滔滔不绝的江水。如果长江、黄河不是坚持着自己的主流,忽东忽西四处流淌,就 不会有长江、黄河的出现,会早早消失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学东西也是一样,坚持主业、兼 收其他,所有其他都是为主业服务。20世纪80年代,在石家庄与马虹兄在他家中谈起教 学的问题,他也谈到学生们见异思迁的现象,我们就这种现象进行了探讨,也提到了我们 上一辈人的一些不好的做法。我对学拳的体会是,老师教你做的,你一定做会,再搞别的。有些师兄学拳比我早,会 的东西也比我多,有时也诱惑我,师弟你练练这个吧,我说我笨,先练好基本的再说别的 吧。我曾多次受到他们的批评,说:“你这个人太固执,不知道我们为你好吗?”我赶紧答: “我太笨,一样没学会再学别的,就怕什么也练得不像样,让老师批评。”几年过去后,老师 说我已经远远超过那几个师兄了,几个师兄也说我脑袋好使,有文化,聪明,其实他们下功 夫比我大,时间比我长,就是不专一,就和小猫钓鱼一样,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扑蝴蝶,到 头来耽误了正事。我教一个学生练倒步,这是太极 拳中的后退方法,他每天都练,体会我 教给他的“无嗔无欲无托靠,随势飘移 自逍遥”的感受。枯燥的练习,使得在 拳场里的人都烦了,就说:“你天天练 倒步,就不会别的套路吗? ”他答道:“老师还让我练,我感觉还是不行。”问者不屑,其他同 学也不理解,感觉他傻。几个月后,他的倒步基本练出来了,那些觉得他傻的人,还得按老 师的指示跟着他学习倒步。大智若愚,傻者不傻。这就是专一性和专项的训练,有没有经 过专项训练,一出手就能看得出来。我们知道乒乓球专业队训练,教练都是先专项地训练 一个技法,一个技法达到反复的多少万次,才能固定下来,而业余选手虽然练习时间长,一 碰到专业的就马上败北,因为他们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严格的专项训练,所以专项训 练十分重要科学地练习反复练习一个或几个动作,待熟悉后再练别的,这种练法看似慢,但效果好,它比死下 力气进度快。不能一次几个小时地进行多项内容练习,这样不仅什么都练不好,还搞得身 体吃不消,造成伤害,适得其反。记得顾留馨老师曾提到过“杨澄浦提出过多练单式”。这 个提法大家可以在刊物上找到。王宗岳先生在太极论中也提出“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 而阶及神明”。着熟就是从反复单项训练得来的。勤练还得讲究科学练习。一个朋友非常刻苦,每天练习好几个小时,因为他是中年练 拳,怕达不到他老师说的那个高层次,早上练,下午还练,晚上也练,一会儿这个套路,一会 儿那个套路,练得汗流泱背了。我曾多次劝告,不要这样,这样会练出毛病的,他不听,因 为有人表扬他进步快,再有什么什么就练出来了。后来他练伤了肺,得了哮喘,为此对老 师颇有微词,病了几年,刚50出头就驾鹤西去了,大家都很痛心。这件事也教育大家,练 习一定要合理,要尽量科学。不可否,认,过去也有一些不科学说法,在诱导人们犯错误,对 过去的说法要鉴别分析,不能不假思索地顶礼膜拜。过去的所谓拳论、拳谱都是那个时代 人的体会和认识,由于受到文化理解和科普知识的限制,不能准确地解释真谛,社会发展 到了现在,应该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来理解过去的东西。清代赵翼,在《论诗》中提出:“李杜诗篇万古传,已到如今不新鲜,英雄辈代新人出,各 领风骚数百年。”武术上也一样,我们不要求独领风骚数百年,却一定不能食古不化。善于给别人当靶子给人喂手,能体会出好多东西,能碰到各种各样的变化,见多识广,对提高自己的水平 有很大帮助。大家可以看到好的陪练都是高水平的专业人士,而那些不想给别人当靶子、 只追求把别人一下打倒的人,大多都技艺不纯熟。因为他们不愿给人喂手、当靶子,别人 也往往对他们应付行事,他们当然也就很难取得进步。只有听从老师的建议,规规矩矩地 给人喂手,同时总结对手动作的对错,既帮助别人也使自己建立起合理的练习程序,通过 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才能很快地达到理想的练习效果具体内容要量化对自己要练习的内容,要量化、具体化,自己给自己定下固定的练习数量,这样有可操 作性和固定目标,能容易地实现阶段目标,从而逐渐掌握自己所练习的技艺。练习出拳, 你每天做几百次,占用时间不多,一段时间后就能建立起合理的出拳顺序和用力方式,能 较快地掌握所学内容,这比每天练习整个套路要简单得多。有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你做起 来不枯燥,近期目标容易达到,给自己一个信心,逐渐积小成而为大成。俗话说得好,“不 怕慢,就怕站”。教学生们练习缠手,我告诉大家首先要转手多少次,才能体会出太极缠手 的作用。我有一个学生自己规定了每天转手的数量,一次为达到自己规定的数量,在车站 等车时还不停地甩手转动。过了一段时间,我教小缠丝第二层技法时,经几日指点,这位 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而那些没有具体量化的人,有的是嫌动作简单枯燥,逐渐不愿练 习,还有的觉得看不到希望,逐渐放弃了。没有足够练习数量的,你一看就知道,学起来笨 手笨脚的,很难接受新的内容。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的变化,技艺没有足够的练习数量, 是练不到身上的,好多人不能掌握太极拳的技法,就是缺乏简单动作的重复。其实没有简 单的重复,人再聪明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所学内容,任何技艺都是一样。知行合一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在练拳中也是这样,必须要明确自己学什么,明白自己 达到了什么程度。知道自己练什么,还必须知道自己练到了什么程度,老师教的一定要练会,似是而非、 差不多是不行的。我教学生练习小缠丝,开始这个比较简单,就是三个动作,但是练好也 不容易。有人看了几遍就觉得会了,就跑到一边去了,过一段时间等我检查的时候,他问 我:“不是这样吗? ”我回答道:“不是。”对这样不认真的,你再说也没用,他打心里就没想好 好学,说了也等于白说。不久,等大家练习到小缠丝碰手、主动抢手、拿、发的时候,他基本 的动作还没有掌握好。这个技艺基本就没学会,也就和别人无法交流了,几个月下来他对 人家谈的体会都无法理解了。所以说,“船载过渡者,法渡有缘人”,道理是讲给懂道理的 人听的。往往会碰到这样的人,自己没练会,找借口——过去老师是这样教的,我这是老 的练法,把责任又推到老师那里去了。有时候老师的教学内容会有变动,但大部分是先教 基本技法,当你练会后再逐渐加新的内容。陈鑫先生曾说过:“一层又一层,层层妙无穷。” 技艺就是通过反复地练、反复地提高才能掌握的。我常告诉学生们,功夫练到哪里,老师 才能指点到哪里,老师就是给你指点方向的。一个学生练了一段感觉不错了,让老师一 看,指出毛病,继续练习又有了新的体会,他很感慨,说这才体会到“层层妙无穷”的感受。一日,我跟洪均生老师在家中聊天,谈起技法的练习,一个人总是插话,说不是这样吗 那样吗,老师不语。过一会儿,老师说:“有的青年,学了皮毛就认为会了,其实人家(指我) 已经到了中学,他们还在小学没毕业呢。”那人走后,洪老师对我说,其实他自己根本就没 懂,还沾沾自喜。通过这件事我对反复练习更为重视了。
浏览2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