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 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 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火,中渚之中仔细详。
-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 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
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 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
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C
-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琛边, 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五、纳干法在临床的应用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配穴应用,虽然方法多种多样,运用灵活,但前 提是用子午流注学说开穴为主穴进行针刺,其具体应用如下。
1
.取穴原则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是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五输(原)66穴中, 每个穴的特性、主治功能各不相同。根据这些差异,用子午流注学说开穴法 选取相应的腌穴作为主穴进行针刺,其具体的取穴原则有以下三种形式。
(1)近部取穴:是依据腌穴都具有近治作用的共同特性。选穴的原则 为,选取疾病所在部位及临近部位的脸穴。但是,这种方法用在子午流注纳 干法上,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因为子午流注纳干法所开的66个脸穴,全部 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所以其适应的病证亦是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的局部病证。如膝关节痛,可选用足三里、阳陵泉等穴,进行针刺治疗;手 腕痛可选用支沟、阳溪等穴,进行针刺治疗G
- 远部取穴:是根据十四经瞳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一 治作用 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选穴原则为,在人体的十二经所属的臆穴中,尤其是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脸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的病证(近部取 穴),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经过的远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而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腌穴应用亦是其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66个脸穴,即五 输穴及原穴。这一方法,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中最为方便,亦最为常用,其应 用亦有以下三种形式:①本经取穴。取病变经脉上的瞳穴进行针刺。如肺 病,可取尺泽、鱼际、太渊;胃病,可取足三里、内庭等。②他经取穴。即 在相表里的经脉上取穴进行针刺。如以肺病而言,不但可取尺泽、鱼际、太 渊;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大肠经上的fit穴合谷穴进行针刺。以胃病而 言,不但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脾经上的腌穴公孙穴 进行针刺。③在相关经脉上取穴。如仍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本经的足三 里、内庭穴,以及表里经脾经的公孙穴,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关经脉的腌穴 进行针刺,如手厥阴心包经的脸穴内关穴。
-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又称对症取穴、辨证取穴。这一原则是根据中 医基础理论,以及腌穴的特性、主治功能不同而提出来的。如前之所言,近 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应于病变性质明确、部位确定的疾患,但临床上有许多 疾患难以明确其病变性质及病变部位,如失眠多梦、盗汗等,对于这一类两 不明确的疾患,就可采用随证取穴之法。如失眠多梦,可取手少阴心经的输 穴神门穴及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穴;盗汗可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穴 和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复溜穴等。
2.
配穴方法针灸临床上常用的配穴方法,共有5种。
- 本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就取某脏腑经脉上的瞳穴进 行针刺。如胃有病,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进行针刺治疗。
- 表里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除取本脏腑经脉上的脸穴进 行针刺外,还可以取与本经脏腑经脉相表里的脏腑经脉上的腌穴进行针刺。 如胃病除取足三里、内庭穴外,还可以取与胃经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公孙 穴进行针刺。
- ±下配穴法:一般以腰为界划分,即腰以上者为上部瞳穴,腰以 下者为下部瞳穴。而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中的上下配穴法,有别于这种划分方 法。在纳干法中,对上下位置的划分是以上下肢肘、膝关节为基准,上肢的 肘关节以下的脸穴为上部腌穴,下肢的膝关节以下的瞳穴为下部脸穴。具体 应用,如胃病的配穴,上部可取内关穴,下部可取足三里、内庭穴等。
- 前后配穴法:前以胸腹言,后以背腰言。可采用俞募配穴法选穴。
- 左右配穴法:以纳干法而言,可选取左右上下肢的五输穴进行针刺 的一种配穴方法。
六、少林子午流注法特色
少林医学在疗伤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总结出了根据时辰对应十二经络的 治疗方法,即子午流注疗伤法或称时辰疗伤法。子午流注疗伤法不但具有少 林流派的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少林派治伤,以经络气血运行传输为理论基础,创立了 “血头行走穴 道“学说。少林理论学说的形成,既是中国医学基础理论之派生,亦系长期 经验积累之成果。“血头行走穴道”论,以经络学说为立论依据,以穴位不 同,按十二大穴血头行走时辰的不同论治,而自立伤科门户,从而形成了具 有少林伤科派特色的子午流注疗伤法。
1
.十二时经络甲子属胆经,乙丑属肝经,丙寅属肺经,丁卯属大肠经,戊辰属胃经, 己巳属脾经,庚午属心经,辛未属小肠经,壬申属膀胱经,癸酉属肾经,甲 戌属心包络经,乙亥属三焦经。
2.
十二时配合时刻日夜共计96
刻甲子:一时八刻,属胆经。
乙丑:一时八刻,属肝经。
丙寅:一时八刻,属肺经。
丁卯:一时八刻,属大肠经。
戊辰:一时八刻,属胃经。
己巳:一时八刻,属脾经。
庚午:一时八刻,属心经。
辛未:一时八刻,属小肠经。
壬申:一时八刻,属膀胱经。
癸酉:一时八刻,属肾经。
甲戌:一时八刻,属心包经。
乙亥:一时八刻,属三焦经。
- 十二时气血起止部位
子时:气血注于胆原,出丘墟穴,输足临泣。
丑时:气血注于肝原,出太冲穴。
寅时:气血注于肺原,出太渊穴。
卯时:气血注于大肠原,出合谷穴,输在三间。
辰时:气血注于胃原,出冲阳穴,输在陷谷。
巳时:气血注于脾原,出太白穴。
午时:气血注于心原,出神门穴。
未时:气血注于小肠原,出腕骨穴,输在后溪。
申时:气血注于膀胱原,出京骨穴,输在束骨。
酉时:气血注于肾原,出太溪穴。
戌时:气血注于心包络原,出大陵穴。
亥时:气血注于三焦原,出阳池穴,输在中渚。
上文中的“原”,系指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脸穴。十二经脉 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输”,系指五输穴。阴 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五输穴,《灵 枢-九针十二原》曰:“所注为输厂意指脉气至此已较强盛,如水流能注输 于深处。输穴多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阴经的输穴是本经的原穴,阳 经的则不是。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时间时甚 者,取之输。”《难经-六十八难》曰:“输主体重节痛。”说明输穴适用病情 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和肢体重着、骨节酸痛者。
浏览3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