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室又称“龙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宗弘历 游嵩山,曾住在方丈室内,故名之。现在室内供的铜质达摩像, 系1980年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所赠。墙上悬挂的八个大镜框中 的人物图案,是佛门八大高僧图。方丈室前台高1米,前檐东 端钟架上悬着一口铁钟,钟上铸有“至元二年十月二十五日,重 六百五十斤”字样,并有“主持嗣祖传法沙门息庵”和日本和尚邵元的名字。邵元曾从师息庵禅师,并为息庵塔碑撰文。

中轴线上的方丈室两边乃对称的两排寮房。站在方丈室台 上,顿觉此组建筑有一种艺术的美感。东寮房五间,门外有对 联:“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西寮房亦为五间, 门外有对联:“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罄悠。”那方丈室 前有“垂花门”,正门垂华彩绘,两侧与两掖门之间刻有禅语 “法轮常转”、“日月增辉”,显得对称和谐。

其三,立雪亭,又称达摩亭。少林大组群建筑文化,是随着 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产生不同的方式。沿中轴线过方丈室后, 登十二级台阶,即到新的一组建筑之核心立雪亭。它深阔各三 间,檐下施雕花石柱,是建于明代的一座小巧玲珑的单檐虎殿式 建筑。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立雪以明志,断臂佛前以求法,其诚 其信感动达摩,最终授之衣钵法器之地。建此亭有纪念初祖、二 祖传法之意。

立雪亭殿内神龛中供奉铜质达摩坐像,两侧四个泥塑像分别 为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 “雪印心珠”四字,乃清乾隆皇帝所题,僧人们每天都要在此做 佛事。殿内有一铜钟,重500余斤,为明万历十七年(1587年) 铸。亭前有千枝柏两株,枝条层层弯垂,棚架于27级的垂带式 台阶上,把立雪亭衬托得格外清幽。亭外柱上对联“禅宗初祖天 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道破了立雪亭建筑文化的主题。


  • .千佛殿奇见精神


少林寺常住院最后也是最高处的一座大殿叫“千佛殿”,又 名毗卢阁。它依山辟基,面阔七间,长28米,进深三间八架有 12. 50米,高20多米,气势雄浑壮观。

千佛殿几经翻修。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慈圣皇太后用其他殿的材料迁建于此,明崇祯三年(1630年)和清乾隆四十年 (1775年),又进行过重修。200多年的风雨侵蚀,千佛殿已趋破落, 尤其是殿内的壁面急需保护。1982年,人民政府再一次进行落架 大修,千佛殿建筑及其壁画才得以完好保存作为少林寺常住院的最高处建筑,我们的先人对空间的组成 颇具匠心,加大了层次和深度的作用,处处可见分而合、合而分的 “和谐”精神:

⑴殿内东、西、北三壁上绘制的“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彩色壁 画,充满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壁画面积 320多平方米,画面分为三层,上层背景为山林,中层是风云,下层 是水浪。在各层的背景上,绘制的彩色罗汉动作各异,有的降龙伏 虎,有的持钵显法,有的朝觐上尊,有的高谈阔论。壁画线条有力, 形象古朴。分开看,有33组人物,各表达一个故事;整体看,五百罗 汉围着殿中端坐的毗卢大佛,使观者完全置于神秘的佛教氛围之 中,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画出自明代末期无名画家之 手,具有唐代吴道子的画风,是国内佛寺壁画之精品,人称少林寺 镇山之宝。

⑵殿中间大型木制佛龛中,端坐的明代铜铸莲花座毗卢佛像, 神态生动慈祥,工艺精细逼真。毗卢佛即释迦牟尼佛。佛教相传是 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逻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王子乔答摩・悉达多所创立。信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 族的圣人,佛教的基本教理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等,主张以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道成 佛为最终目的,宣扬人生皆苦,世界皆空,只有信佛,熄灭一切欲 望,才得到“涅槃寂静”,进入极乐世界。此毗卢佛在殿中间坐定, 佛龛上有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的“法印高提”高悬。两边有“山色溪 声涵静照,喜园乐树绕灵台"点题。那东、西、北三壁上的“五百罗汉”以各种姿态向毗卢朝拜,三者融为一体,可见其和谐之妙!

⑶殿内砖铺地面上有并列四行48个少林拳“站桩坑”,体现了 少林“禅”“拳”合一的特点。“天下武功出少林”,而少林武功是以 拳为代表的,历代少林僧人在千佛殿练拳,久而久之,在大殿留下 练拳习武的痕迹。这些“站桩坑”坑与坑之间相距有序,从其坑深, 可见少林武僧的整齐、威武、吃苦、用功。

⑷殿外大型石砌须弥座式月台,空旷宜人。月台正面台阶中 间卡砌的“御路”,那浮雕“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形象生动逼真, 雕艺精细优美。月台东西两侧,各砌有三出台阶,月台之下,东有 白衣殿,西有地藏殿。两殿如千佛殿之两翼,突出中心建筑,烘托 出千佛殿之高大。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文化,在整体结构上,以中轴线为主线,从 山门到千佛殿,高低、主次、尊从、内夕卜、前后、左中右等布局区别鲜 明,而又井然有序,相辅相成,有机地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的 总体布局像一首韵律鲜明、节奏和谐的乐曲,其颜色的搭配,装饰 形象的安排,建筑室内外的造型设计,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从逐 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体验到无穷的美感。 少林寺常住院整个大组群建筑遵循以“和谐”为原则的传统美学思 想,整个建筑美,主要由“和谐”产生我认为,“和谐”表现在建筑 上,既是最高的伦理准则,也是最高的美学境界。我们的先人对这 一美学思想的运用,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这也许是世界 有识之士多去少林感觉探讨文化奥秘的重要原因吧!

二、天人合一初祖庵

中国少林古代建筑文化的结构方式,以木构架结构为主。它 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融建筑于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少室山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有宋人为纪念达摩面壁而 修建的一组建筑群,人称“初祖庵”。

初祖庵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面阔、进深各 为三间,面积为118平方米。它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价值也 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物,也是我国学术界备受重视的建筑物之1996年4月6日,笔者和张文欣等专家走出少林寺常住院 山门,往西北五乳峰行进,再探初祖庵。

山路崎岖,过一小石桥,拾阶而上,五乳风光次第入目。 放眼望去,五乳峰上矗有巨大的白色达摩坐像,在阳光的照耀 下熠熠闪亮,显示出一种灵气。再往下看,在五乳峰中峰山部 南侧,即见初祖达摩面壁九年的达摩洞。此洞我1979年在河南 大学读书时,为写《嵩山》曾考察过,洞深约7米,高、宽3 米余,内供石刻佛像四尊。洞外有双柱单孔石坊一座,为明万 历三十二年 (1604年)乾 清宫监胡斌 所建,阴面 额题刻“玄 默处”,阳 面额题刻 “东来肇 迹”。从达 摩洞再往下 看,有一山丘突兀而 初祖庵大殿出,顺五乳峰山势而下,犹如“神龟探水”。这座山丘之“龟 头”上有一建筑,此乃初祖庵,由五乳峰上的达摩像下至达摩洞、初祖庵、少林寺,从宏观 上看,这里充满着禅观境界的氛围,犹如跳动着的五线谱符号, 弹响了人们面壁禅定的心弦。

初祖殿的建筑,除了石柱、石护脚之外,均为木结构。平面 近方形,用雕花檐柱12根。它的建筑样式,在中国古代建筑 中,称为曹殿或九脊殿,到明清时,称为歇山式建筑,殿的梁架 结构,斗拱比例,都反映出它古老的面貌。初祖殿的木结构,不 但很美观,而且非常合乎科学原理。其檐柱、角柱和柱间,各施 有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和外间铺作。我们仔细观察,那柱头铺作 使用的是圆护斗和讹角斗,转角铺作和柱间铺作均使用方植斗, 那明间前后各为两铺作,其他各间均为一铺作,那四角的转角铺 作由三架斗拱组成,呈辐射状,

在建筑学中,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 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这斗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杨头还用于外 檐支撑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 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我们的先人早就发现斗拱具有结构和装 饰的双重作用。在古代建筑史上,最显著的就是只有宫殿、寺庙 及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杨上安装斗拱,其往往 以斗拱层次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作为制定建筑等级的 标准之一。从初祖庵大殿的斗拱之多,我们可见这座初祖大殿在 当时的影响了。

浏览3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