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起源,据考证在明末清初已逐渐形成。 《温县志》记载,明思宗崇祯四年(公元〔641年), 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 练拳自娱,教授于弟子儿孙。后来,陈王廷又研究 道家的《黄庭经》,参照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 极拳。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一是综合吸收明代各家拳法。戚继光是抗倭名 将,也是明代著名武术家。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16 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32式编成套拳。后 来陈王廷吸收了戚继光套拳中的29式,编入太极拳 套路。

二是运用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 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核心主宰发力于全身。 各式太极拳也皆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 中各种矛盾和变化。

三是结合古代导引和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 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 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 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太极拳成为内外兼修的拳术运 动。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 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式。

陈式太极拳

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分老架与新 架两种。

老架原有7种拳套,经过不断传习和提炼,终于形 成了近代所传的陈式太极拳一、二路拳套。所创老架 路5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2套。经过 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1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搠捋挤按”四正劲的 运用为主,以“株拗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 刚,行气运动,以旋丝劲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 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旋中柔、缓、稳 的特色。第2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 少,用劲以“探拗肘靠”为主,以“搠捋挤按”为辅。 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 中寓柔,体现柔旋中刚、快、脆的盘仑 特点。

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 动作顺序与老架相同,去掉了 原有的某些难度动作,架式与 转圈较老架小,另一种动作小巧 紧凑,练熟后逐渐加圈,也称 “赵堡架”。 '

其特点是’显刚隐柔、刚柔相济,动作螺旋、旋绕,手 法多变,忽隐忽现,快慢相% 架式宽大低沉,并有发劲、跳跃和震足动作。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和 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旋腰 转脊、节节贯串。在推手中以旋绕 黏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 旋绕我皆依”,在黏贴旋绕过程中, 运用“搠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 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

创始人为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他幼时在河南温县陈 家沟陈姓家做僮仆,从师于陈长兴,壮年返故里,后到 北京传习拳艺。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 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在拳路中逐渐删改了陈式 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和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 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 创编发展了 “杨式太极拳”,即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 拳。架式有高、中、低之分。

其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速度均匀、一气 呵成。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 庄重,能自然地体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正 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

吴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大兴人满族人全佑,初拜杨露禅学太 极拳大架子,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学小架子, 以善于柔化而著名。其子吴*监泉在继承父传杨式小 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使拳式连绵不断、不 纵不跳,适应性更为广泛,后人称之为“吴式小架 子”。

其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 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拳架 虽然小巧,但也具大架功底,在紧凑中自有舒展, 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守静而不妄动,以 善化见长。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师从杨露禅,学 陈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为求得深造后又跟 陈青萍学陈式新架。经过多年演练并加以修改, 终于自成一家,世称“武式太极拳”。

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功作舒展、步法严格、 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 心位置,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也不 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 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 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也不紧贴于身,左右 手各管身体的一半,互不逾越。胸部和腹部的进 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 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徐徐放下再全 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 后腿不能挺直高拔。拳式讲究起、承、开、 合,动作连贯,用内功的虚实 转换和“内气潜转”支配外 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 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 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 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 不分”,达到意、气、形三 者合一•。

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定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最初从师 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又师从程廷 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 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髓,博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 整合一体而自创“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种古 老的健身与技艺并重的拳术,里面还包含了深刻的中国 古典哲学。它综合了各家拳法之长,结合导引吐纳,畅 通气血。它也融合了以阴阳为基础的经络学说,讲究内 外双修、身心并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 体。太极拳适合任何年龄、性别、体形的人练习。经常 练习太极拳,通过练气、蓄劲、健身、养生、防身、修 身,对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其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 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套动作如 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每次转身时必以“开合”相接, 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强身健体,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要改变 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关键在于加强自我保健。太极拳舒 缓柔和,轻松自然,以慢生柔,以柔求活,柔极生刚, 刚柔相济。整个运动不温不火,轻摇之以松其肩,柔 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自始至终以意念贯 串。行似流水,轻若浮云,动如抽丝,静如磐石,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适度合宜,因而是强 身健体的好选择。

 

醒脑清神,调节神经,放松身心。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 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练 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连贯,由眼神到上肢、 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 不断。同时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身体有良好的 支配和平衡能力,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训练作 用,可以加强大脑调节功能、松弛神经系统、解除 疲劳。

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氧气下纳于肾是气 体交换的重要条件。肾纳气则气沉丹田,肾不纳气 则上浮胸中而喘。太极拳锻炼的呼吸方式深长匀柔, 可以增加膈肌及腹肌的活动度,调节肋间肌的呼吸 功能,使肺部与胸廓之间的牵张力加大,增加肺活 量,提高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经过长期 锻炼,可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具体的 表现是“汗流泱背不发喘”。对防治慢性肺气肿有 一定的作用,对防治各种慢性肺部病变也很适宜。

调节中枢神经兴奋性,改善供血状况,调节内 脏器官活动的协调性。近年来随着生理学的发展,让我们更进一步地 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 活动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或 改造外界环境,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 按照需要得到统一。练太极拳时呼吸自然深沉,气 沉丹田,久练可增大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有效 调节中枢神经兴奋性,并通过腹压的节律性改变, 活跃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运动,改善腹内脏器 的血液供应状况。

 

浏览3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