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医疗临床实践的产物(临床实践说)
从医疗临床实践上讲,经络的形成,经历了从单纯的脉到经脉的演变过程。而且,是从十一脉到十二脉,而形成十二经络系统的。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十一条脉的具体名称、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只称“脉”而非 “经脉”,说明经络概念最早形成于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临床哲理、解剖、生理、病理和观察实践的结晶。
经络理论的形成
中国传统的经络理论形成于《黄帝内经》,完善于《难经》,两者共同构建了严整的中医经络理论体系。
(1)《黄帝内经》构建了经络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2)《难经》首创“奇经八脉”概念,补充了《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内容,使经络理论得以完善。《难经•二十七难》:“有阳维,有阴维, 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日奇经八脉也。”《难经》提出“十二经皆有动脉” “肾间动气为 十二经脉之根”等理论,大大丰富了经络学说。
(二)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左右、内外、表里、出入,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人体十二经脉呈首尾相接,气血在其中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运行不息。在经络中运行的气称作经络之气,简称经气。它是人气分布到经络的部分,与脏腑之气相通。《黄帝内经-灵枢经・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难经•二十三难》:“经脉者, 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经气是人体信息的载体,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是沟通联络脏腑形态官窍的中介。《黄帝内经•灵枢经•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共同组成。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主要通道,包括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全身,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三大部分。《医学入门》:“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共二十四条),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分别起于四肢肘 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相互联系和补充十二 正经的作用。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与十二经脉有别,但也属于经脉的范畴。
奇经有八条,称“奇经八脉”,由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组成。由于奇经八脉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又称“奇脉”。
《圣济总录》:“脉有奇常,十二经脉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奇经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经脉中较大 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补充正经的不足,以统一一身阴阳诸络。别络有十五支,即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各一支,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因《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胃之大络,名日虚里”,又有十六别络之说。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于络脉的再分支,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度》所谓“络之别者为孙”。孙络分布全身,难以计数,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分布广泛,没有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在传统养生功和气功修炼过程中,以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冲三脉最为常用。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相互交通,属于奇经八脉中的三大关键经脉。张景岳《类经图冀•任督解》:“任督二脉,为人身阴阳之纲领。”
1.督脉
(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 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再从项部,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2)分支:分支一:从脊里分出,属肾;分支二:从小腹内部直上, 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再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向上到两眼下部的中央。
(3)基本功能:督脉的督字,有总管、统率、总督、督察的意思。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二。
调节阳经气血。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又称“阳脉之海”。
反映脑、髓和肾机能。督脉行于脊里,上行人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
2.任脉
(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2)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
(3)基本功能:任,有担任、任受的意思。又与“妊”音、义相通,含有妊娠、生殖、生生的意思。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二。
调节阴经气血。任脉潜行于人体前正中线的机体内部,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总任一身阴经,又称“阴脉之海”。
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生殖、妊娠机能密切相关,故中医学称“任主胞胎”。《太平圣惠方•卷一》:“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
3.冲脉
(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2)分支:分支一: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胴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分支二: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分支三: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3)基本功能:冲脉的冲字,有要冲、要道的意思。许慎《说文》: “冲,要也。”言本经为十二经气血通行的要冲。冲脉又称中脉,是一条沿上下路径贯通躯干正中,具有中和诸脉作用的中正和气之脉。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二: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循行,上至头,下至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贯穿全身,分布广泛,为全身气血之要冲,故能“通受十二经气血”。且上行者,行于脊内渗诸阳;下行者,行于下肢渗诸阴,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及五脏六腑之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黄帝内经•灵枢 经-动输》)和“五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灵枢经-逆顺肥瘦》)的说法。 ’
②影响女子生殖系统。冲脉起于胞中,又为“血海”(《黄帝内经•灵枢经-海论》),故其盛衰影响女子生殖系统机能。
第四节符号:人类行为和文明的基本单位
人类历史学家发现,人类诞生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是猿人分化的产物。人类的祖先——古猿是从劳动过程中学会制造工具时才开始变成人类的。人类制造工具,使用语言,以及采取相应的操作动作或行为进行的一系列劳动,标志着人类符号文明的开端。
1859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告诉世人,生物是进化来的,而不是上帝创作的。古猿在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直立行走的质变。恩格斯指出:“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因为“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
1876年,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正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他强调:“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语言和劳动作为两个主要推动力,促使猿向人转化。原始人类“在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就产生了分节的语言”。
进而建立了符号文明系统。
20世纪末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学家莱斯利-A.怀特教授在《文化科学》中说:“符号是全部人类行为和文明的基本单位。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符号才使得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使他们成为人类。仅仅是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并流传不绝。” 因此,符号的起源、发展、演变与人类的起源、发展、进步是同步的。

浏览2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