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和血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内两大基本物质要素。气血调和是维护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 变化而生。”“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峋之,血主濡之。”因此,中医学把气和血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生血、行血、摄血)
气生血。气参与促进血液化生。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为基础,其生成和转化成血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因此,气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充足;气虚亏则化生血液功能减弱,以致气血两虚。
气行血。气推动与调控血液在脉道中的稳定运行。《血症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运血者,即是气。”血液主要依赖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调控,肝气的疏泄调畅。气机充盛、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得 以保证,反之则不利于血行,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的病变。再者,气的运行 发生逆乱,升降出入失常,导致血液妄行的病变。
气摄血。气控制血液在脉道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气的摄血作用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统血作用正常,控制血液在脉道畅通运行,充分发挥血液的濡养功能。脾气虚弱而失去统摄能力,血液逸出脉外,出现各种病变,临床称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
(2)血为气之母(养气、载气)
血养气。在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濡养诸气,故中医有“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虚”之说。
血载气。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散失,赖血的运载而循行全身。《血症论•吐血》:“血为气之守。”《张氏医通•诸血门》:“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
2.气同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主动;津液属阴,主静。两者关系十分近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等作用及脏气的升降运动;精液具有滋润和运载诸气的作用。
(1)气生津。气促进和激发津液生成。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在津液生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脏腑之气充盈,化生津液的力量增强,人体津液充足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影响健康。
(2)气行津。气推动和调控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过程离不开气的推动、调控以及脏气的升降运动。
(3)气摄津。气控制津液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防止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维持津液的相对恒定。
(4)津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而化生为气,敷布于脏腑、组织、官窍、形体,促进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有津足气旺、津亏气衰的说法。
(5)津载气。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人体血脉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因此,中医学有气随津脱、津停气滞、气不行水等说法。
3.精、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津液都是人体内的液体物质。在生理上,三者存在相互化生、补充的关系;在病理上,三者存在相互影响、侵扰的关系。这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联性,集中体现在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之中。
(1)精血同源。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同时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精与血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 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主要包括精可化血及血以养精两大互动循环过程。
(2)津血同源。津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同时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中医学称作津血同源。主要包括津能 生血及血可化津两大互动循环过程。
4.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统驭精气。三者不可分离,故有人身三宝精、气、神一说。
(1)精化气化神
精化气。精是气化生的本源。人体之精输布于五脏六腑,濡养脏腑,促进气化。脏腑之精化生脏腑之气。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化为谷气。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精化气形成精气。
精化神。精是神得以化生和不断得到滋养的物质基础。精盈则神明,精亏则神疲。故《黄帝内经》倡导“积精全神”以养生。精化神而有精神。
(2)气生精生神
气生精。精的生成依赖于脾胃之气的充盈和升降协调,气充盈及升降协调正常,则气充精足,否则便会气虚精亏。
气生神。气同样是神得以化生和不断得到滋养的物质基础。气充则神明,气虚则神衰。中医学称气为“神之母”。
(3)神统精驭气
神统精驭气是人体精气在神的调控和主宰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运行过程。《黄帝内经》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说法。
五、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概念、脏腑形态结构、生理病理、脏腑之间及脏腑与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神、外界环境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在医疗、养生和健康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简单直观的解剖知识;二是我国古人长期的生理病理临床观察和实践活动;三是我国古代的生气论、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和取类比象等传统人文思想。遵循“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则。
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藏象何如?” 一句,今人又作脏象。
(二)藏象的基本内涵
藏象的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张景岳《类经•藏象类》说得十分清楚:“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
1.藏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六腑和奇恒之府分别统归于五脏的范畴。因此,“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人体心理、生理和形态系统的集合。
2.象
象,是五藏形于外的各种表象、表征或征象,包括心理、生理和形态 三个方面。
(1)心理表象。即五脏藏五神、五情、五志。《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2)生理表象。由内到外的生理表象。《黄帝内经•灵枢经•本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
(3)形态表象。五藏的形态表象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五脏外在形态表 象系统。肝系统:肝一胆一筋一目一爪;心系统:心一小肠一脉一舌一面;脾系统:脾一胃一肉一口一唇;肺系统:肺一大肠一皮一鼻一毛;肾系统:肾一膀胱一骨髓一耳、二阴一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五脏六腑特质,在外即有不同的表象,形成不同的体质。
(三)藏象学说的应用
藏象学说主要用于中医学生理、病理、临床实践,以及传统养生、气功、相法等领域。
六、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概念、循行分布、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神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它贯穿于人体心理、生理、形态、病理和疾病诊治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灵枢经•经脉》:“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黄帝内经-灵枢经-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宋窦材《扁鹊心书》强调:“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别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的形成,经历了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经络概念的产生
经络概念的产生是中国古代人文哲学思想和医疗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
(1)线圆符号综合的产物(线圆符号说)
从形态结构上讲,经络是由线和圆两大符号共同组成的线一圆符号互动循环系统。它以我国古代传统的混沌和气、生气、圆气、一气或太极,河书洛图(O、•),阴(--)阳(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人文哲学思想为基础,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符号分析法构建而成。
(2)阴阳理论运用的产物(三阴三阳说)
春秋战国至两汉期间,阴阳理论日趋成熟,已形成三阴三阳学说。《黄帝内经》由此衍出十二经脉学说,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及足三阴 经、足三阳经。
(3)内炼、内省体验的产物(内炼、内省说或内视、内景说)
经络的形成,除了线圆符号形态结构和医疗临床实践两个方面的因素以外,古代练功家通过内观、内炼、内省、内视等内在意象思维活动,形 成内景体验,通过内景和外景相互参照而感知、体验经络路径,则是经络 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道家、医家和道教文献《列子》《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黄庭内景经》《八脉经》及《针灸大成》等均有记载。
《列子•仲尼》:“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晋人烟萝子著《内观经》,内观逐渐成为重要的内炼术语。
梁丘子道士在诠释《黄庭经》时说:“黄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喻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也,内象喻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也。" 清董德宁注“黄庭"曰:“黄乃土之色,庭乃家之中,是三才各有之中宫也。”黄庭有三宫,即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
《黄庭经》从内炼五脏六腑精气神、黄庭三宫、三丹田及内视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等方面,无不重视内景隧道的修炼。《黄庭内景经上有章》:“回紫抱黄入丹田,幽室内明照阳门。”回紫的紫即紫色,喻目光。回紫,即返观内照。抱黄:黄属土,居人身中位。抱黄,使中意不外驰。《黄庭内景经•常念章》:“常念三房相通达,洞视得见无内外。”洞视内外,即返观内视使形体内外气机透明畅达。
葛洪《抱朴子》把返观内视作为一种重要内炼方法加以倡导。《抱朴 子•论仙卷》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居尸无心。”《抱朴子•用刑卷》则有:“譬存玄胎息,呼吸吐纳,含景内视,熊经鸟伸者,长生之术也。”
李时珍引《悟真篇》作者张伯端《八脉经》进一步强调了内景隧道的返观体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这不一定是李时珍的亲身经历,但足以显示返观内视在经络形成中的作用所在。
以上文献说明,返观内照是形成内景隧道,以至经络系统的重要途径之一。
浏览2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