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由脏腑之精化生,是一身之人气分布到各个脏腑的部分,有阴阳之别:脏腑的阴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寒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脏腑的阳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正常情况下,脏腑阴阳二气保持协调平衡状态,发挥中和畅达,运行有序, 活力充盛的功能。二气失衡则会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心身症状,影响心身健康。
(4)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是一身之气运行于经络系统的极细微物质,是各种刺激信息的感应、负载和传导者。它在经络中运行,感应、负载和传导各种刺激信息到达病所,因而沿人体经络系统进行针灸、推拿、拔罐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血
中医学关于血的学说,是专门研究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精气津液关系的理论。
1.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故中医学又将脉称作血府。
2.血的生成过程
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物质。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气化过程,化为血液。
(1)化生之源。血的化生之源有二:一是水谷之精化血。《黄帝内经灵枢经•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说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包含营气和津液,两者进入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因此,营气和津液是化 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以及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二是肾精化血。《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2)相关脏腑。血液的化生是脾胃、心肺、肾等多个脏腑协同作用、互动循环的结果。
脾胃是血液的化生之基。它运化水谷精微产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肺是血液的化生之力。两者共同推动机体的营气和津液化生为血液。《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心生血”的论断。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辨血》:“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黄帝内经•灵枢经•营卫生会》:“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肾是血液的化生之本。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充足,血液化生有源,有助于促进脾胃化生血液;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则导致血液生成亏少,甚至出现肾亏血虚的病理症状。
3.血的运行
血属阴,主静,运行于脉道,循环不已,流布全身,以发挥其营养全身的生理作用。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气、脉道、血液性状和病邪四个方面。血液正常运行是多个脏腑协同作用的结果。
4.血的基本功能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其他任何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濡养和化神两个方面。
(1)濡养作用。血液濡养滋润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难经•二十二难》提出了“血主濡之”的观点。《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指受血而能摄。”说明全身各个部分的生理机能,无一不是在血液的濡养作用下才得以正常发挥的。血液的濡养作用,明显体现在荣于外方面,包括濡养滋润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人体气血充盈,濡养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肢体运动灵活自如。血气亏少,濡养减弱,则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运动不灵。
(2)化神作用。血液是人体精神心理或意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黄帝内经•灵枢经•平人绝谷》:“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说明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持续营养,只有血液充盈,才能产生充沛舒畅的精神心理活动。
(四)津液
中医学的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内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藏化液”:清高士宗:“化液者,水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藏受水谷之精,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也。”
1.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官窍、形体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两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稍不同:质地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能渗入血脉内起到滋润作用的称津;质地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和髓,起到濡养作用的称液。《黄帝内经•灵枢经•决气》:“媵理发泄,汗出漆漆,是谓津。” “谷人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津和液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同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故常称津液,不作严格区分。
2.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代谢是指在人体内多个脏腑协同作用下,生成、输布、排泄水液的生理过程。《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小肠、大肠的协同配合而生成。胃主受纳腐熟,“游溢精气”,吸收饮食水谷精微和水液。小肠泌别清浊,大量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运行食物残渣至大肠。大肠主津,在传输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的水液,排出糟粕。
(2)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协同完成。其中脾气转输布散津液;肺气宣降以行水液;肾气蒸腾气化水液;肝气疏泄促进水行;三焦决渎通利水道。
(3)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尿液、汗液、呼气和粪便来完成。尿液是津液排泄的最主要途径。
3.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有滋润濡养和充养血脉两个方面。下面重点诠释一下唾液的概念和作用。
(1)唾液的概念
唾液属于中医津液的范畴。在传统气功、养生、内炼功法和中医学中,唾液(俗称口水)备受重视。古代练功家称其为金津、玉液、琼浆、甘露、玉醴、华池、神水。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口津唾”纲目称作灵液、神水、金浆、醴泉,进而认为“唾津,乃人之精气所化”。
他在《本草纲目•人部》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 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长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 不如不唾。人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也。秦越人难经云:'肾主五液: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入心为汗,自人为唾也。'"
在现代医学、生理学中,唾液是人体口腔内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以及众多散在唾液腺分泌,中性或偏酸(pH值6.6〜7.1),比重1.004〜 1.009,无色、无味混合性液体。正常成人每天分泌L0〜1.5升,主要成 分是99%的水分,激素、黏蛋白、球蛋白、白细胞蛋白抑制剂(SLPI)、磷蛋白、氨基酸、唾液酸(SA:N-乙酰基神经氨酸)、淀粉酶、溶菌酶、 过氧化物酶、酵素、维生素等多种有机物,Na\ K+、Ca2\ HCO3一和er等多种无机物,以及一些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唾液包含血浆的各种成分。

浏览3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