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气的运动与气化
气流行于全身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着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气的运动止息,机体气化过程停止,则标志着生命过程的终止。
(1)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主要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所谓升,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指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指气由内向外的运行;入,指气自外向内的运行。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它依赖脏腑之气运行,有平衡和失衡之别,一旦停息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终止。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通畅无阻,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或气机平衡;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失衡),称为气机失调或气机失衡。气机失调有多种不同表现形式,例如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郁、气闭。
人体的脏腑、经络、官窍、形体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气机在这些组织器官的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
中医学从中土五行模式和太、少阴阳说出发,归纳出脏腑气机运行规律:心肺位居上,其气宜降:心属火,位于南方,应夏季,属阳中之阳的太阳,其气升已而降;肺属金,位于西方,应秋季,属阳中之阴的少阴,体阳而用阴,其气当右降。肝肾位居下,其气宜升:肾属水,位于北方,应冬季,属阴中之阴的太阴,其气降已而升;肝属木,位于东方,应春季,属阴中之阳的少阳,体阴而用阳,其气当左升。
脾胃属土,位居中央,主四时,养四脏。脾气升而胃气降,斡旋四脏之气的升降运动,所谓脾气升则肝肾之气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降,故称之为脏气升降之枢纽。脾胃之气升降失调,不仅影响饮食消化和水谷精微的洗漱,导致气血化生无源,且阻滞中焦,致使其他四脏之气升降运动失常,出现心身不交、水火不济、肝肺左升右降不和等病理状态。
(2)气化
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称作气化。在中医学中,气化是人体之气的运动推动精、气、血、津液形成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气化形式多种多样,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4.气的基本功能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是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活动的基本动力,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成书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明张介宾《类经•摄生类》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固摄和中介五个方面的作用。
(1)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在气中属阳,具有激发、兴奋、促进机体发挥生命活力的阳气作用。气的调控作用,在气中属阴,指减缓、抑制、宁静机体亢奋状态的阴气作用。两者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阴平阳秘中: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精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精神心理活动。
(2)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在气中属阳,具有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舒适的作用。其生理意义有三:温煦机体,维持体温恒定;温煦各脏腑、经络、官窍、形体,助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施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气的凉润作用,在气中属阴,具有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适宜的作用。其生理意义有三:凉润机体,维持体温恒定;凉润各个脏腑、经络、官窍、形体,防其生理机能过亢;凉润精血津液,防其过度代谢和运行失常。
(3)气的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一种人体正气和邪气不断博弈的过程,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过程,具有护卫人体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祛除体内病邪的积极作用。
(4)气的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是气固摄调控机体精血津液,防其流失,保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气机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统摄血液,使其在血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外溢;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之规律有度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和无故流失;固摄精液,防其妄泄。
(5)气的中介作用
中医学认为,气的中介作用是气作为感应、传递内外信息的中间媒介或载体,感应传导各种生命信息,以维系机体整体运行功能的沟通联络作用,包括三个方面内涵:感应外在信息并传递给内脏;把内脏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或体外;在内脏之间传递各种信息。
5.气的主要类型
中医学把人体多种多样的气,从一元到多元的气,分为多种不同类型。整体而言,个体是由一气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二分法,人体之气分为阴阳、内外(表里)、正邪二气;根据三分法,人体之气分为天、地、人三气,上、中、下三焦之气,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三气,《黄帝内经-灵枢经-刺节真邪》还把气分为真气、正气和邪气三类;根据四分法,人体之气着重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不同类型。中药学则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根据多分法,分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本节重点诠释人气、四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基本概念。
(1)人气
中医学认为,个体作为一个完整一气的有机生命整体,其一身之气, 简称人气。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化生的后天之气,以及自然界的清气三部分组成。人气在人体内分布部位、运动形式和功能特点各不相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名称。例如从其生成来源看,先天之精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化生谷气;从分布部位而言,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的清气聚于胸中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 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2)四气
中医学中的四气,分中医四气和中药四气两类。中医学的四气是人体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气的总称。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原气、真气三词,本为儒道两家的人文哲学术语,中医学用来指代先天禀赋。三者内涵基本相同,均指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黄帝内经》中只有真气,而无元气和原气二称。元气在《难经》中作原气。
元气根于命门,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派生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它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媵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难经•六十六难》说:“齐(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殖机能,促进生长发育;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官窍、形体的生理活动。
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了机体生、长、壮、衰、老、已的生命发展自然规律。元气充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旺盛,机体生长发育正常,强健而少病。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久病损耗,以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时,就会形成元气虚衰现象,而产生种种病变。
宗气是谷气与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的气,属于后天之气的范畴,即人胸中积聚存蓄的地方,《黄帝内经-灵枢经-五味》称其为 “气海”,又名“膻中”。其生成直接关系到人气的盛衰。
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两者结合形成宗气。因此,宗气的生成主要取决于脾肺两脏机能是否正常,饮食营养是否充足。一个人的人气不足,即所谓气虚,是个体先天肾气和后天脾肺二气不足的必然结果。
宗气聚集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黄帝内经•灵枢经•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宗气的走向有四:一是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推动呼吸;二是贯注心脉,推动血行;三是沿三焦下行至脐的下丹田,以资机体先天元气;四是由气海下注进入气街(足阳明经脉的腹股沟部位),再下行于足。
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凡是呼吸、语言、发声都和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和缓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
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强弱及节律等功能,皆与宗气盛衰息息相关。《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指出:“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人体的元气借三焦通路,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后天二气合和,而成一身之气。
另外,虚里之脉可候宗气的盛衰。《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虚里穴发于左乳下,相当于心尖搏动的部位,中医常依据其搏动来观测宗气的盛衰。
营气是指行于脉中富于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荣气”。营与血关系密切,两者可分而不可离,故常将“营血”并称。从营气与卫气的性质、功能及分布情况看,营气属阴,又称营阴;卫气属阳,又称卫阳。中医学常将营(荣)卫二气合称荣卫之气,简称荣卫。《黄帝内经•灵枢经•营 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日营气。”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的精华部分化生为营气,分布于血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不息,营运全身。《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帝日:'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日:‘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液,循血脉流注于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黄帝内经-灵枢经•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 末。”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护卫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卫气。它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慑悍滑利的部分化生出卫气。《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慑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卫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约束,内而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膜理,布散全身。其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人侵。二是温养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三是调节控制媵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浏览364次